刚好四年前的2020年10月12日,我写过一篇文章:
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详细分析了黄埔区的臭气来源问题。
这四年时间里,黄埔区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大变化。
第一,臭气显著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归根结底是兴丰垃圾填埋场基本停止了填埋工作,过去需要被填埋的垃圾改由福山垃圾场进行焚烧,异味大大减少。
第二,黄埔区的越来越多的新建小区交付,人口比四年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如果再臭的话,会有更多的人被影响到。
很不幸,臭气这件事,有极大的可能会再次发生,比起四年前,这次复臭,会多让几十万人闻到。
并且,这次复臭,可能要让各位闻足四年。
飞灰围城
前些天,广州市黄埔区公布了《广州市兴丰应急填埋场存量垃圾开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前公示》,环评文件我仔细研究了两个晚上,简单给大家说一下这次复臭的前因后果。
(浏览次数才13,全广州有多少人知道?)
广州最近这些年,除了原来的李坑(一厂、二厂)和福山(三厂)两大垃圾焚烧厂之外,还陆续在南沙、花都、增城、从化建设了四-七厂。
目前广州已经实现了生活垃圾0填埋,全部都被烧掉,这也是这几年市区闻不到臭气的主因。
但是,垃圾焚烧并不是把垃圾从1变成0,焚烧后还会有飞灰残余物 ,这些残余物依然需要填埋。
现在的问题是,广州的飞灰残余物的填埋场不够用了:
截止至2023年3月,广州还有焚烧后的垃圾飞灰填埋场330万立方米,只够使用到2030年。以前我们面对的是垃圾围城,以后我们要面对的是焚烧后垃圾飞灰的围城。
啊,这,又被围了啊!?上个被天天围的是不是国足?
广州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把旧的垃圾填埋场里的垃圾挖出来,烧掉,将原来填埋垃圾的空间腾退出来,改成飞灰填埋场。
这是个好事啊,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本来这些垃圾焚烧厂在设计之初,就是要逐渐把过去填埋的垃圾逐渐烧掉,减少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最终理论上可以实现根治。
但它怎么就成了大概率会产生复臭的原因呢?
都是穷闹的
环评报告给出的原因,是中心六区财政没钱。
中心六区没钱了就不处理垃圾吗,中心六区没钱要臭黄埔?
这个逻辑还是有点复杂的。
本次要重挖复烧的垃圾填埋场,是广州大名鼎鼎的兴丰垃圾填埋场。
按理来说,福山垃圾焚烧厂,就在兴丰垃圾填埋场的马路对面,从兴丰挖出来的垃圾运送到福山焚烧厂,不堵车的话,我估计用时大概在5分钟,堵车的话——滚,那山沟沟里怎么可能堵车。
如果是这样就近处理,堪称简便快捷高效,对黄埔区乃至全市的影响,理论上可以说是最小。
那中心六区财政没钱,又如何改变这件事的做法?
按照环评报告的解释,广州中心六区目前的日新增垃圾11700吨,已经超出了前三厂(李坑和福山)的日均焚烧能力总和11000吨。
就是说,福山焚烧厂现在已经是满负荷运作了,兴丰新挖出来的垃圾,福山烧不动啦。
但由于中心六区财政没钱,让他们把每日新增的垃圾运送到南沙、花都、增城、从化这四个新厂去烧,距离太远,成本太高,付不起油费。
所以,最终就有了这么一个舍近求远的方案:
福山焚烧厂继续烧中心六区每日新增的垃圾,而原来兴丰填埋场新挖出来的垃圾,不能在家门口的福山烧掉,而是转运至南沙、花都、增城、从化这四个远郊区去烧。
这个总投资高达14.1亿元的填埋垃圾复烧计划,大体就是这样。
方案优点
环评报告中提及了这个方案的优点,我礼节性总结一下。
1. **充分利用富余焚烧能力**:
第四至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具备8150吨/日的富余处理能力,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平均和最大开挖处置量。这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效率。
2. **减轻中心城区财政负担**:
避免将存量垃圾送至已满负荷运行的第一和第三资源热力电厂,防止中心六区需将同等量的原生垃圾转运至其他电厂,从而减少了运输和处理费用,减轻了中心六区财政压力。
3. **优化垃圾处理调配**:
通过全市范围内的联动统筹,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与存量垃圾开挖处理的协调,提升了垃圾处理的整体效率。
4. **环境效益提升**:
采用存量垃圾与原生垃圾按不高于1:1的比例掺烧,有助于稳定焚烧过程,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符合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5. **避免资源热力电厂过载**:
不增加第一和第三资源热力电厂的负荷,确保这些电厂的正常运行,避免因超负荷带来的设备损耗和安全隐患。
6. **符合未来垃圾量变化预测**:
方案考虑了广州市未来垃圾量的变化,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糊涂账在哪?
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有两个,并且是环评报告中相当自相矛盾,含糊带过,没有结论的地方。
一是本方案的经济效益,二是本方案的社会效益。
比如经济效益这块,环评报告中没有任何数据计算,将中心六区的垃圾改运到郊区四厂,要花多少钱,把兴丰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挖出来再运去郊区四厂,仅仅从节省运输费用的角度,又能比前者要少花多少钱?
没有,完全没有。
所以,经济效益,就是一笔糊涂账,提高经济效益这个词在环评报告中屡次出现,但是最后一段结论部分,又来了一个:
本项目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我了个去,合着前文提高了半天经济效益,到最后这个提高是0?
而社会效益分析里,到有一段:比新挖350万立方米飞灰填埋坑,节省约11亿。
我都搞不懂,这应该算是社会效益呢还是经济效益呢。
效益到底在哪?
那我斗胆,来帮写报告的公司重新梳理一下,这个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底是什么。
首先是经济效益,不能简单的以中心六区财政负担过大,作为执行本方案的借口。
首先,郊区四厂在设计之初的方案中,有没有计划过,承担中心六区的垃圾焚烧任务?
如果曾经有计划,那么当时就不考虑中心六区的垃圾远距离运输成本?
现在说距离远没钱送,那当时为什么不把垃圾焚烧厂建到花城广场,反正都是花园式垃圾焚烧厂嘛,流水清清,怕什么。
第二,应该计算清楚,中心六区的每日新增垃圾拉去郊区四厂,比现在拉到福山焚烧厂,比现在的方案到底要多花多少钱。
中心六区能否重新优化一下垃圾运输线路,比如海珠番禺,可以拉去南沙,天河黄埔可以拉去增城,荔湾越秀可以拉去从化,白云也可以拉一部分去从化。
优化以后的垃圾运输成本,比从兴丰拉去郊区,到底能多花多少钱?
第三,按照现在这个方案,兴丰垃圾填埋场复挖的部分,只占到该填埋场很小的一部分面积。(下图中褐色部分即本次开挖部分,大概占到整个兴丰垃圾填埋场的1/8面积)
从长远的角度看,如果让中心六区勒紧一下裤腰带,送上几年垃圾去远郊,把整个项目总投的14亿资金,拿出原来支付油费的一部分,或者再追加一些投资,在兴丰和福山之间,建立一条密封的垃圾传输带,这样是不是可以把臭气影响降到最低?
兴丰垃圾场还有大把空间可以挖,一劳永逸的建设一个密封性更好的复挖送烧方案,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是不是更划算?
但是,未来四年,你选择了长距离垃圾转运的方案,那下回再继续挖个1000万立方米的空间,是不是又要再运输十几年,臭上十几年?
广州好不容易提升的空气质量,是不是一夜之间又要回到十年前了?
第四,什么是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
写这份环评的人,你不明白这个,我告诉你:
让广州市民不闻、少闻臭气,才是这个项目最大的社会效益。
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这话主席说了多少年了,一年级小孩都知道的事情,各位决策者 想必更捻熟于心。
兴丰垃圾填埋场对于黄埔、白云、天河东部的影响巨大:
但是这个方案我完全看不到哪怕一丁点对于广州市民的人文关怀。
没钱不应该是没钱者的墓志铭吗,怎么到这变成了没钱者的保护伞了?
就是因为中心六区没钱,就让整个黄埔区、白云区、天河东部,以及这新增的四条垃圾运输线路周围的居民,再次陷入长达四年的臭气围城的生活之中。
怎么说呢,我觉得吧,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提升空间的方案:
技术可行性上有更高的提升空间、经济可行性上需要更明确的比对、环境可行性上有更优的解法、社会可行性上得要倾听更多市民的声音。
最后,房价还是稳住吧,地价还是涨涨吧,不知道地价涨了,是不是中心六区手里就能松点,好好搞搞这件事。但我不知道被这些人又这么一搞,奄奄一息刚有些好转的广州东部楼市,会不会又被揍进ICU?
不想被臭到,广州买房一定要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