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未刊稿,请勿引用)
2018年5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应该说,这个论断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历史性解决有关。
(一)列宁说过,“我们搞错了”
社会主义实践,列宁之可贵就在于,他在实践中更早就意识到,仅从马克思的书本出发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复杂问题,他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里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列宁的可贵转化邓小平的可贵。邓小平还没有像列宁那样说“必须重建资本主义”,他摆脱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纠缠,以常识立论。
对198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把改革开放当成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实际上就是指对原有社会主义模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动机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突破就是从常识出发,从关注结构模式飞跃到关注效果功能。就是说,原有社会主义模式之所以需要改变,不是出于对其结构的不满,而是对其功能的不满。这个思想,他反复讲,经常讲,唯常识可服人。
(二)结构与功能的矛盾:“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何谓结构与功能?改革开放之前教科书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即结构,而这个结构模式的客观效果即功能。到19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搞了近三十年,奉行了老祖宗书上的结构,可是功能怎么样呢?邓小平不讲高大上,径直落实于民众生活。1982年9月,邓小平对来访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说:“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985年4月,又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一九七八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二百五十美元。”
邓小平认为,如果社会主义的应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物质生活,让人民长期处于贫穷之中,这样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结构的存在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名声。
仅在1980年这一年,邓小平就不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靠名声要靠实际去赢得人心,他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讲究经济效果。只有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随之逐步增加人民的收入。我们在这一方面吃的亏太大了,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十年。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邓小平的功能性解决思路,最成熟、最具概括性、最直达本质的表述,见之于1992年的南方谈话,他在这次谈话中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后来被简称为“三个有利于”,成为社会主义的功能性标准,就是说,不论某种社会主义构想多么宏伟华丽,如果达不到这“三个有利于”,就无权称为社会主义。这里,他抓住了改革开放最纠结的问题——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问题,基本上抛弃了死守老祖宗的结构的思路——不纠缠于结构问题,重心放在功能问题,显示出实践是经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唯物主义态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不只是名词问题,但名词也不能丢
当然,从邓小平的相关文本中也可以看出,当邓小平着眼于功能效果来解决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时,他从来也没有说过只要生产力上去了,经济发展了就行,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无所谓。从经历上说,邓小平是第一代共产党人,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从理论修养来说,他是1960年代中苏论战的中方首席代表——无论事后判断中方的立场有何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敏感性总归体现在邓小平的政治生命中。因此,邓小平一方面以大无畏的勇气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路,但另一方面,他必须对改革开放赋予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定位。这样就出现了理论的悖论: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不能固守社会主义,这就是邓小平1984年6月和1985年8月两次表达过的意思:什么是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没有完全搞清楚。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以此作为整个改革开放不可逾越的底线。由此而产生的悖论效应是:既然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又怎么能够很清楚地去坚持呢?
邓小平是一个重实践本体的人,理论悖论不可能困住他。因此,我们又看到,无论邓小平主张改革的力度有多么大,他也总是会努力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去掌控其性质与方向。“三个有利于”的表述就是这样,一方面,“三个有利于”就是姓“社”的标准,即有了“三个有利于”就有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却又作为先于“三个有利于”的概念而存在,看起来有些逻辑上的不顺畅,但反映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信念。这样,对改革中的社会主义进行命名也成为改革开放所必须绕不过的事。
1980年4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谈到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时指出:“第一,超越阶段与脱离实际,难以搞成社会主义;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这里,“超越阶段与脱离实际”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措施要与社会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倘若措施高大上,但实际情况承受不了,那就不能实行。这个思路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相似的。现实中的中国社会主义阶段是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社会主义阶段完全一致呢?这是一个存疑的问题,所以邓小平才提出“超越阶段与脱离实际难以搞成社会主义”判断,这样就把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判断与命名问题提了出来。
这个问题的系统性解决见之于党的十三大。1987年初,邓小平在谈到党的十三大的筹备工作时,指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是年3月,邓小平审阅了《关于草拟十三大报告大纲的设想》,《设想》提出,“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邓小平批示:“这个设计好。”这说明,邓小平已经判断出,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新概念,既可以明白无误地宣示社会主义的立场,又为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突破种种禁区找到了新的立足点。8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透露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被正式提了出来,而且成为此次大会的核心思想。十三大报告的第二部分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命名,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至此,我们就面临了两个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基础上转变的社会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老祖宗的话自有其理),党的十三大报告没有受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概念的局限,勇敢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概念,这两个概念的最大共同点就是社会主义,但各自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也就有着不同的结构及其功能。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便意味着承认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发生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点位上,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即使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也不可能奇迹般地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大幅提升,中国应该按照经济规律而不是按照马克思的书本去选择自己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说,所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手段和体制、机制都应该尝试去利用——这才有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这些新概念,而不能为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去拒绝,拒绝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只会使自己落后。
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变化,其实有力证明了马克思的另一原则性论断,即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时空穿越中,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解决给中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