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外的拯救:毛泽东文革中不用胡乔木
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想起一个重要人物,胡乔木。毛泽东说,“靠乔木,有饭吃。”而邓小平则称“乔木是我们党内的第一支笔杆”。毛泽东这么说,是因为胡乔木长期担任其秘书,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对胡乔木的理论功底和文笔功夫,毛泽东是非常欣赏的。对于邓小平来说,胡乔木协助他处理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复杂意识形态事务,总体上平衡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思维。
胡乔木的个人命运与这两个历史伟人密切相关。在毛泽东时期,胡乔木的幸运终止于文革,由于他与吴晗的《海瑞罢官》有关系,随着批判的升级而失宠。1966年4月,毛泽东在杭州最后一次召见胡乔木,嘱咐他,“回到北京,少说话,多看看,多了解情况。”这其实意味着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到来之时,胡乔木成了局外人。缺席这样的历史大剧,胡乔木内心肯定失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毛泽东在文革中继续使用胡乔木,那么就不仅不会有胡乔木在改革开放时期的贡献和功绩了,还会有另外的局面出现。历史就是这样,不是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
(二)邓小平洞察人性与体制的弱点。不在意胡揭发批判了自己
富有戏剧性的是,胡乔木淡出毛泽东的视线以后,邓小平1975年第二次复出却起用了胡,让他成为自己手下理论班子(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成员。这个班子起草了体现邓小平整顿思想的三个文件(《工业二十条》、关于科学工作的《汇报提纲》,《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胡乔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料,1975年11月开始,毛泽东将邓小平的整顿定位为“右倾翻案风”,发起了强劲的批判运动,这是毛泽东在世时的最后一次政治运动。到1976年,由于把邓小平当成“四·五”悼念周恩来运动的后台,邓又一次被罢免职务。
1976年1月,周恩来追悼会以后,邓小平实际上被隔离。国务院政研室先后组织了七次揭批邓小平的会,胡乔木、邓力群相继成为重点批判对象。在集中揭发邓小平的时候,因为调子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胡乔木在会上的几次发言揭批都无法过关,形势严峻。3月2日,在毛泽东指示的压力下,胡乔木重新写了交代材料,写了十八条揭发邓小平的材料,“想挽回毛泽东对他的信任”。主要讲述了他同邓小平几十次会见,包括一起读《毛选》的事情。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政治局(给胡乔木一份)。”
粉碎四人帮,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顷刻瓦解,胡乔木对邓小平的揭发成为刀斧削刻不去之污点,元老们说“在主席身边那么多年,揭发邓小平,不能原谅”,“胡乔木怎么能这样干”。
邓力群等人坚持为胡乔木说情,并得到了陈云、王震等老人的理解。后来,王震亲自来政研室看望,说:“你们还是同“四人帮'做了斗争的。胡乔木呢,我们是朋友,我们的友谊很好啊!”
王震和邓力群等人知道,邓小平复出后,“笔杆子”非胡乔木莫属。当他们知道邓小平愿意与政研室留守人员见面的消息后,就马上建议胡乔木给邓小平写封信,作自我批评,胡乔木接受了他们的建议。1977年5月24日上午,王震和邓力群就带着胡乔木的检讨信来到邓小平的家中。
一见面,邓力群就跟邓小平说:“小平同志,乔木同志委托我带来一封信,作自我批评,向你认错。”
邓小平确是大气量、大智慧之人,洞察人性与体制的弱点,坐在沙发上,挥了挥手,说:“不看了,信你带回去吧。”
邓力群连忙解释说:“乔木在事实的揭发上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问题在于上纲厉害了一点,这个不好。”
邓小平笑着说:“这没有什么,对这事我没有介意。要乔木同志放下包袱,不要为此有什么负担。他3月2日写的材料我看了。没有什么嘛。其中只有一句话不符合事实,他说我发了脾气,实际上那次我并没有发脾气。说到批我么,不批也不行嘛。当时主席讲话了,四号文件发下来了,大家都批,你不批不是同主席唱对台戏。至于揭发我说过的话那就更没有什么问题。我过去这样讲,我现在仍旧这样讲,告诉乔木同志,不必写信或自我批评了。”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1977年11月,国务院任命胡乔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开启了自己晚年的更高层面的从政之路。应该说,在消除长期左倾路线的文化专制主义这一点上,胡乔木还是作了重要贡献的,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材料主要出处:丁晓平《中共中央第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