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兴趣和时代大环境,差不多就是人生命运了

文摘   教育   2024-10-13 09:26   北京  
扬振宁、梁启超和范仲淹的家学故事,我最爱讲给身边人听了。
今天分享下扬振宁的故事,他说:
小时候,父亲给我讲鸡兔同笼的题目,我听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一直有空就琢磨下。好多年后还记得,总觉得对我有启蒙之功效。等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也把鸡兔同笼的题目讲给孩子们听,他们听了之后,也觉得有意思,也很兴奋的感觉。但是一年后,他们就全部忘记了。他们的兴趣点不在这里,所以,他们不搞科研,我也觉得很正常。对孩子,不强求他们一定要走我的路,每个人的天赋点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很多东西,老师课堂上讲了,当时大家都听得入神,课后也有讨论。但是过了一年,我说起来一年前的一堂课,大家基本上都忘了。我没忘,是因为我课后自己也去做了一点复盘、思考和拓展。——关键是,我对这个事情有兴趣。
回到今天的主题,要么一窝蜂,要么一刀切,是今天的大环境。
什么意思呢?因为某种原因,一窝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数学有兴趣,都要上奥-数-课。然后又一刀切,所有的孩子,都不能去上课外拓展数学的课程了。没办法,表面公平目前是放在第一位。
这个做法,对约1%有一定数学天赋,对对数学特别有兴趣的孩子,因为没有及时拓展,不能享受数学之美。不能进入抽象上更上一个台阶的数学世界。慢慢就错过了学习数学的最佳时期,成为一个平庸之辈。
本来嘛,部分人大学再来也来得及。但是呢,现在的“卷”,让孩子不在知识深度上拓展,而是横向反复练习,不断刷题,去折腾一个小范围的解题技巧,对数理化等有兴趣的孩子,最后也失去了兴趣了。何况,大家都在一个高分段里,天才也不知道自己有优势。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在数学物理方面有点天赋,因为他没接触过对他来说,更有意思的世界。
这就是我感叹的:千里马常有,但是吧,环境可能差点意思了。没办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是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给孩子讲一个勾股定理的拓展,提到一个知识点,孩子说:放心吧,老爸,只要是老师课堂上讲过的,我都是一学就会的。
注意:她有点“吹牛”,也需要课后复习、练习和巩固,这是学习的基本功,这方面她一直很扎实。但整体来说,她就是应该可以拓展一下的孩子,但是疫情以来,这样的机会,基本上为零了。或者说,成本很高了。
当然,我家孩子,在数学方面的兴趣,比我小时候,就差远了。但是呢,她是那种对数学挺有兴趣,我觉得可以培养下数学思维,比如可以用统计学、概率学的眼光看世界,除了大脑里有线性思维之外,还可以有指数思维的人。如果有点课外数学课,跟着感受下挺好的。但原来因为应试的需要,需要反复刷一些再我看来对她要求过高的题目,我也觉得……嗯,这不是关键,关键是没有给孩子们去思考去探索的空间,而是直接给解题方法,然后让孩子们反复练习,我不太同意这个单一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情况,我只能说,孩子学校的课外活动比较丰富。上个月还说对经济学不感兴趣,这个月,因为一个项目的需要,要啃一堆中英文读物,又大谈宏观经济,凯恩斯……让我给她找科普读物了。对很多领域的兴趣还有,我就放心了。她本也不是数学物理方面科学工作者的料,也没这方面的兴趣。
另外呢,依然可以专注几个小时画画什么的。对很多领域充满兴趣,阳光的性格和专注力等依然还在,没有因为进入应试的环境而眼睛没光,没有失去活力。再加上我是她的父亲,她的运气不错。我也就满意了。



BTW:我办了一个图书精选小店。提供了一些,我推荐给自己孩子的图书。或者,我觉得如果我家孩子在读小学,一定要给她买的图书。比如《考试脑科学》,中学生可以自己看,小学生家长看了,可以更有效教给孩子学习方法。

感兴趣的你,可以用这个链接打开:

魏校长图书精选小店

这个小店,来自出版社朋友的建议,都是出版社直销供货,价格相当优惠,你可以对比看看。

育儿daybyday
鸡娃先鸡自己,因材施教,点滴浇灌,孩子一本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