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方面抓起来,不怕成不了学霸。
第一,差清晰度。
中等生的一个特点,听课都会,做题好像也都会,但稍微有点变化,就不会了。知识细节的清晰度,脑子里是差一点的。
举例:
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聊天。问他,你知道圆周率π吗?他说,知道啊,3.14。我问,那你知道圆周率的定义吗?他想了想,周长除以直径。我继续问:你知道圆的面积为什么是πR的平方,而不是2πR的平方呢?他说:不知道,我记得住圆形的面积公式,我会算就行了啊。
我说:但是我提到圆形的面积公式,立刻大脑里就出来一个长方形,一边是R,另外一边的长度是πR,π的定义,圆的周长(包括周长和直径的函数关系),圆的面积,它们是串联起来的,是清晰的。
同学说:哪有什么关系,我会算就行了。我说,好,现在有一道题,假设π的定义是圆的周长除以半径,请问,圆的周长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怎样的?搞不好,这道题,就是今年期末考试的最后一题或者倒数第二题,或者下一次竞赛的第一题。
同学一时之间,就答不上来了。当时的我,就是想让他从中等生,提升一个层次。想让他,从概念,到定理推导,到举一反三,大脑里的知识是网状的,清晰的。碰到题一看,甚至知道是什么类型题目的变形,一笑而开始答题,而不是,哦,这题我好像会,应该先套……
第二,差方法。
比如错题本,有的中等生,一听就懂了:哎呀,我用好这个方法,就可以了啊。
当然还有积累本,笔记方法等等,用熟练了,就明白,自己的知识细节,如何更清晰了。整理笔记+做题,是让自己知识更清晰的,向外拓展的。而不是,只巩固自己已经知道的。
第三,差执行力。
比如说,知道自己单词量不够。但缺乏每天积累单词的执行力。
针对这三个情况,我也怕加加进入中等生陷阱。
学习方法,我是有计划教给她,也通过她的实践,让她体会灵活应用,别科目多了,就忙不过来了。
怎么听课,怎么笔记,为什么作业前先复习下……怎么囫囵吞枣吃下知识,怎么通过整理知识图谱+做题,把细节明晰下来,多总结,多整理,多讲解给我们听,小学时候,时间充裕,先养成好习惯。
面对一个大目标,怎么分解到周,怎么分解到周一到周五,周末留白复习巩固……英语单词这么做过,奥数班的题目也这么分解过,久而久之,就发现,只要会分解,任务轻了,就能执行了,只要开始做起来,慢慢就发现,不过如此,并不难。先做起来,一个25分钟一个25分钟去折腾,发现也没多少作业啊。学习自信心,在小学,先建立起来。
第一,是孩子突然想明白了,读书、受高等教育,对他意味着什么。孩子希望上更好的大学,人生选择权多一点。具体怎么想清楚的,爸爸也不知道。反正暑假还没感觉,快开学的时候,突然说,别人家都安排孩子提前学,我们家怎么从来没有搞过啊?父母说:你的英语,都能对付中考了,怎么就没提前学啊。孩子说,还不够,你们要帮我。自己把过去的教材教辅翻了一遍,说,其他科目我都没问题的,都是小问题。我能争取都先上90分。唯独数学,你们要帮我,得想办法,让我早点考到95分以上。开学后,自己把回家后的时间塞得满满的,自己主动刷了一些题,有点过分,父母还控制了一下,告诉他有些不用刷了,要有效率刷题。当然,还安排父母来辅导自己的时间,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上学期期末孩子的分数,77,半期考试好一点,82,唯一让人安慰的,确实是最后的大题不会,其他的,都是小问题。爸爸也没有多做什么,就是我们经常写的:提前预习,做同步练习;练习后,老爸根据作业问题讲一遍,再去上课(有时候也让孩子先讲自己预习的理解);上课回来后,做提高题。原来写过:强化预习后,可以带着问题去上课,听课就能听重点,当然,这孩子基础不错,主要就是听概念解析,定理推导和提高题如何做了。自己用心了,也不是时刻那么绷紧,发现上课的东西,还是简单的。老爸偶尔根据新题目,回溯法去讲讲以前的知识,一起去做了做以前的提高题。半期考试,刚好考了95分,父子很高兴。爸爸和我讨论了数学上的得失,成功的细节,后面努力的方向。请拜读下一节。小学初中的数学,特别是小学,还是比较简单的,初中有了代数,还是有规律的,拿分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几何证明题,需要一点思维,但也是有一些固定的解题策略方法的。总的来说,基础题,保证都拿分,最后一道大题,提前研究一些策略,做一些刻意练习,还是可以次次95以上的。小学主要是多位数乘除法,基本能力要过关。中学是有点麻烦的代数式乘除,要看透之后,多练习,发现也不过如此。另外,要教会孩子验算,这个老师会讲,但很多孩子不重视。草稿纸上,尾数验算,其他算法再过一遍,学会快速验算——这里啰嗦一句,其实验算方法,体现一个孩子的数学思维。我自己感觉到自己有点数学天分,就是小时候,我总是能明白:这些数相加,不可能得到这么大数字;这些数相乘,不可能尾数是这个;奇数+奇数,怎么可能答案是奇数?而老师没有讲这些之前,我就自然这么思考了。当年的我,突然意识到,我口算慢并不是问题,我会自然思维,才是更强大的。口算慢,改为草稿纸上步骤清晰,完全不是问题啊,反而让我保证结果都是对的。这个步骤,小学低年级练习多一点,但如果你家孩子,小学高年级,不能95以上,往往是这个习惯不好。嗯,嗯,不能80以上,往往是计算不好。题都看不清楚,和来谈做题。不要觉得浪费时间,大家观察下自己家孩子做题。其次就是从应用题到数学模型,这个要练习,一眼懂人家这段话什么意思,转化成数学语言,再用数学工具解决。这方面,我的小学五年级老师,初一数学老师,对我帮助很大。当时我已经有点牛了,不爱写步骤了。后来发现,如果不偷这个懒,虽然写字的速度,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但步骤清晰,验算和检查的时候,实在太方便了。后来,就习惯了逻辑清晰的呈现,一眼判断自己,绝对没问题。或者,一眼看出,同学在那个步骤出了错,步骤不清楚的人,都没办法给他讲题。小学算术作业,有些应用题,就有这个缺点。孩子读题后,直接写算式,为什么是这个算式啊?老师是这么讲的,但其实脑子里是乱的,或者说不够清楚的。让孩子讲讲,最好了。因为周长是这样这样的,所以,我这么算;因为我这里画了一条线,所以,阴影部分面积是这样这样的,所以……有些步骤合并成大步骤了,草稿纸上,也要有自己的推演过程啊。开始要有这个习惯,慢一点,没关系。孩子是着急的,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开始找来很多卷子,结果最后一道题,基本都不会,很受挫折。父母帮忙最大的地方,反而是,周一到周五,天天练,只做基础题和提高题。大题都略过。周末或者一个单元学习完毕之后,再来针对性刷题。中间,面对老师在教辅最后几个题目上的“?”号,全家心理都很强大,都能先忽略。我估计,一般家长,也不能接受。看视频,学解题策略,举一反三去做,回头再去做,集中性搞定,成就感很足。第一次单元考试,最后一题,感觉都会了,只是觉得缺点时间,没写完,还需要练习熟练度,给了信心。回家就复盘,后面也没觉得难了。很高兴继续推进,期中考试,来到了95,也承认自己还是有点差距,灵活性不够。但劲头起来了,后面会继续这么执行的,父母不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