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冬至,一阳始生

美食   2024-12-22 09:00   北京  

公历2024年12月21日(甲辰农历十一月廿一)17点20分,太阳到达黄经270°,我们居住的北半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冬至。

《孝纬經》讲:「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生,日南至,渐长至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大雪后十五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并且自冬至日开始,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北移,南半球日照时间随之递减,北半球递增,因此对于北半球的我们来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由于冬至日为阴消阳长的转折点,因此扶助尚在弱势的阳气生长,还纳阴气的回藏,为隆冬时期养护注意的重点。

从全国范围看,冬至时节绝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仅有南方小部分区域尚处北方秋季的气温。北方多地区已降雪,气候呈现湿寒;南方地区也经常降雨,气候呈现湿凉、湿冷。

冬至、小寒、大寒这三个节气,也是我国最冷的时段,因此民间把这三个节气合并称为「隆冬」。冬至开始「数九」。因此冬至交节当天又称「交九」,即一九的第一天。九为阳数,九九过后,就是寒去暖来、春暖花开之时。

冬至有三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初候蚯蚓结。

蚯蚓是阴曲阳伸,此时阳气始生,但仍以阴气主势,故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古人认为鹿角朝前生为阳,故夏至后一阴生则鹿角解,表示阴长阳消;麋角朝后生为阴,故冬至一阳生时,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表示阳长阴消。

「三候水泉动。

冬至过后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得阳生而流动,并且较之冬至前有温热感。
冬至到小寒半个月的气候状况,主要审察构成气候的四大要素。大致如下:

一、中运土运太过

《天元纪大论篇》阐述:「甲己之岁,土运统之。」如何统之?纲领之一为《五运行大论篇》所述之「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且制侮的同时,脾土自伤。

1.「制己所胜」即为传统医学中的五行制化理论,五行间相生相克,平衡制化,应此甲辰年中运,表现为土克水太过而肾水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因此说土运太过之年,肾水乃伤。《至真要大论》云:「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即属此义。

2.「侮所不胜」当下肝系统失衡的诸多表现,因为肝木本克脾土,脾土旺盛,反克肝木,导致肝木的生理功能亦不得自然表达。

3. 脾土自伤即为脾土壅滞而引发的诸多不适。

土运太过导致肾、肝、脾等失衡表现,《黄帝内經》多处进行了阐述。《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萎,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支不举。……。病腹满,溏泄,肠鸣,反下甚。」《六元正纪大论篇》描述为:「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shuí,臀部、尾椎骨之意)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

上述两处论述大意为:人或因寒湿犯体而心痛,腰背部或臀部疼痛;或常腹痛腹胀、身体沉重、食少纳呆、水湿停滞、大便溏泻、肌肉萎缩;或情志抑郁,心情烦闷;或四肢无力、大关节活动受限,行走不稳、屈伸不利,脚底疼痛、严重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等。

综上可见,中运土运太过对人的影响重点是湿伤脾。脾受湿困,生理功能即受影响。

二、在泉之气太阴湿土

《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饮积,心痛,耳聋,浑浑焞焞(tūn),嗌肿喉痹,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bì)不可以回,腘(ɡuó)如结,腨(shuàn)如别。」

大意为:太阴湿土在泉之年,人易患痰饮积聚,心痛,耳聋,咽肿,喉痹,阴病见血,小腹肿痛,小便不畅,尿血便血,头疼似双目欲脱,颈部仿佛被拔出,腰疼似断,髀骨不得回转,膝窝凝痛,小腿肚裂开般疼。

这些现象的产生,皆为太阴湿土对下半年的影响,湿盛伤脾所致。《宣明五气篇》阐述:「五脏所恶,……,脾恶湿。」湿胜则脾伤。脾居于中焦,因此当本脏受邪,其经络所循行各处皆可有相应的不适反应,脾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故易导致水饮滞积中焦、心下满痛。

在泉之气叠加中运太过的影响,使脾土在此时更容易受邪气所困。

三、终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

六气在五运六气的几大因素中影响最为直接,因此在当下不容忽视。

甲辰冬至处于终之气中,湿寒交织为患。《伤寒指掌》描述感受湿寒的症状为:「身无热,但吐泻,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疼痛者,为寒湿。」寒性特点为收引、凝滞、寒冷疼痛;湿性特点为重浊粘滞。

故人易身体酸痛,颈椎、腰椎、肩周等处不适,腹痛、脚底痛,手足逆冷、四肢乏力,濡泻、赤白痢疾等。此皆为终之气的影响所致。

此间需要注意的是,终之气湿盛寒重,慎重备孕。因此如有确需备孕者,更应注意节令下的体况变化,灵活调整生育计划。

四、五运主运太羽(水运太过),客运少徵(火运不及,水反盛)

主运、客运皆为寒,加之冬至阴寒之气,以及主气太阳寒水,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使得寒伤阳气颇重。气作为「阳」的表现载体,是身体护卫肌表,抵抗邪气的主要防线,由于湿寒伤阳阻遏气机所致,五脏皆受其累,而肺气通于外,尤其易受外邪干扰。肺的功能不佳则卫外不利,对外界环境的「应答」不及时,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流行。

综上所述,当下气候的四要素无有大的变化。主要变化是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后,折返向北回归线移动。这个变化使得冷暖气流交错,地气上升,空气湿度大。湿寒入骨,令人感觉寒冷加剧,故下一个节气被称之为「小寒」。湿寒交织使人体阳气不足的矛盾加剧。

这将是一个气候的转折点,当引起关注。小雪至大寒两个月,气候四大要素,缺少五行中木、火的支持,不利于气血的循环,不利于肠胃气和肉气的生成,易导致肺的免疫力下降,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增多。新冠病毒疾病开始冒头原因在此。多亏天佑中华,这段时间大多数的天气太阳高照,为时空弥补了阳气,缓和了时空阳气匮乏的局面。但冬至后湿气增大,使得地气上升为云,阴天增多。阳气的匮乏则会出现《黄帝内經》论述这段气候所说的「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的景象。

所以,重视冬至节气之后气候十分重要。饮食方面应对之策,用辣味除湿振奋肠胃等消化系统,依辣泻肺实之理助力肺系统的免疫力增强;用人参大补元气,推动气血运行,增强整体免疫力系统,适应自然变化。

天降大弊必有大利。借助当下十年一遇的时空,可以摧枯拉朽去除一些多年的痼疾。「天有好生之德。」理解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可以体会「天行无言之教」的妙处。具体时令养生建议如下:

1

寒就温

(1)冬避风寒
冬至节气,应避风寒。风气太过,则为风邪。《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邪常兼其它邪气合而伤人,在此节令,风裹挟寒相结合为患,伤人阳气,人因阳气不藏而现心痛、咳嗽、发热等。「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很多来年春天的感冒等也多是正气伤于此时所致。

风易伤阳位,因此冬季棉衣保暖、围巾护颈项、帽子护头皆为重点。
寒易伤及足下,腿脚不暖,寒气入体。寒为黑色,面色逐渐发暗,距离美丽愈行愈远。冬天在四季中属阴,阳气较弱,阴寒较盛。冬至当日更是阴中之阴,建议尽量早早回家,不宜房事,在恬淡虚无中完成阴阳气交接。

(2)晚出早归

即尽量在有阳光时出门,太阳落山前到家。冬天光照相对不足,冬夜阴气重,易伤人阳气。入冬应尽量早睡,以应天时,减少阳气的过度消耗。一昼夜有十二时辰,对应人十二经脉。顺应十二时辰更替的节律起卧,吐故纳新,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环节。亥初前睡眠养气血,积蓄能量,利于阳气封藏,寅正到卯初前起床,利于阳气的升发。中国古代有「充足的睡眠第一大补」之说。早起早睡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习惯,为的是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同时吸收天地间的阳气,这也是恢复和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举措。

(3)汗泄寒入

冬季不建议剧烈运动,《黄帝内經》告诫冬三月应「无泄皮肤。」冬季适合八段锦(点击标题即可查看)、太极拳、瑜珈、打坐,而不适合剧烈的运动,比如打篮球、踢足球之类的竞技运动,因为出汗过多会伤阳气。更不建议夜跑,本就浸于阴寒之海中,若汗出毛孔开泄,寒气灌入,衰老速甚。

(4)晒背御寒

若条件允许,白天日光充足时,我们可于家中静坐,后背对着阳光至少晒半个小时。此法即列子所推崇的「负日之暄」,就是背日光而坐的意思。后背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阳气最充足的经络,晒后面色白亮。这是后背的阳气通过督脉阳气上行,再经由任脉阳气下注的结果。督脉属阳,与阳光相得益彰,太阳气作为能量转入属阴的任脉,化为质量充养身心,是终之气抗寒的「资粮」。常晒后背,令人心喜悦色。

2

饮食宜忌

(1)不伤为先
养护的前提与基础是不伤脾胃。伤脾有八:生、冷、撑、湿、油、思、怒、懒。

生:可做熟而未做熟为生,如凉拌菜等。

冷:不论生熟,温度不热即冷,如饭菜放凉不可食用。生冷为伤脾首因,尤其当下时空湿寒,胃为火炉,是身心阳气的保障。生冷入口还未到胃,即有可能与时空中的湿寒邪气同气相求,如同按下电视遥控立即接收到信号般,将湿寒引入体内。

撑:吃饱为撑,因为饱腹感滞后于吃饭之时,故饭吃五分饱,留三分惯性,两分通道为最佳。《黄帝内經》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少吃补气,多吃伤气。一日三餐,建议参照「饮食五七三」的原则,即早饭半饱,午饭七成饱,晚饭三成饱。如果顿顿饭时饿,饭前肠鸣,是上下通畅的表现,利于提升免疫力。如果超过人体的需要,则损害身体健康。消化不了的部分堵塞胃肠形成痞症。肠胃不通,土不养金,肺的免疫力下降。
湿:饮水宜咀嚼,使其与唾液酶充分融合,如此饮量少但人不觉口渴。若大口喝水,稍后会觉腹胀水声,体内湿气就此而生。五脏所恶,脾恶湿,因湿伤脾。

油:饭菜宜清淡少油,油多如黏腻包裹脾胃,令其运化失常。

思:「思则气结」,过思伤脾,脾伤不运化,腹满不觉饿。

怒:怒伤肝伤脾。肝为车闸,脾为车轮。车闸捏死,车轮不再转动。故一者「恼怒勿食」,脾胃不运化,食物停滞,易得胃病;再者常有人怒后泻肚,脾升清功能受遏,营养随糟粕俱下。

懒:脾主肉,「久坐伤肉」,进而伤脾。脾虚乏力,故越懒越虚;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无法上充于脑,故越懒越笨;脾虚中气不足,人多嗜睡,故越睡越困。

(2)适量吃辣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一些素体虚弱之人,莫名其妙地唇色偏白,腹中阵阵凉意,脾胃已自伤,轻者饮食不佳,甚者反胃、呕吐、腹泻或便秘,尤其夜间阴盛阳衰之时更加明显。甲辰六之气,我们要重视适量吃辣。《纲目拾遗》讲解辣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澼泻。」《食物考》阐述辣能:「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冷癖能蠲(juān,祛除,使洁净之意),行痰去湿。辣补肝、泻肺、燥湿、醒脾。当下适量食辣益于温中散寒、下气消食,对胃寒气滞、腹痛、呕吐、泻痢、风湿痛、冻疮等,有着其它食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摘粹》告诉我们:「气有肝肺之分,肝气宜升,肺气宜降,肝气不升则滞结于脐腹,肺气不降则痞塞于心胸,则气病矣。」当下五运六气时空缺少木的因素,故辣补肝以平衡。明代大医吴昆阐述:「肺为清虚之脏,行降下之令,若气上逆,则肺苦之。」肺气不降则卫气不足,人体免疫力低下,或表现为如喘咳息粗,胸满胀痛,痰涎壅盛,咯痰稠黄或带血,突然失音等,重则感染新冠。诸因所致,当下时空湿邪横行,湿困脾而脾伤,辣可燥湿醒脾。

所谓适量,我们要学会看感受。一是感受辣不辣。开始不觉辣,是湿寒过重,慢慢觉得辣了,就不再吃辣,留有惯性。二是感受排便,排便火辣辣为太过,排便通畅无不适为适中,毫无便意为不及。

(3)人参补气

《神农本草經》中详细记载:「人参味甘,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等症。当下于适当时辰妙用人参,可大补元气,五脏皆补。正如《本草疏經》所述:「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邪虚于俄顷,其主治也,则补五脏。益脏虽有五,以言乎生气疏通则一也,益真气,则五脏皆补矣。」需要注意的是,大补元气需留有惯性,同时需兼顾体质、地域,乃至当日温度、湿度、光照强弱等诸多因素,综合考量。

(4)恭敬饮酒

「酒为百药之长。」智慧饮酒,事半功倍。《本草纲目》阐述酒可「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当下虚寒之人,可用人参尾或红参泡酒,加热饮之。饮酒的量因人而异,切不可以酒为乐,而是心存恭敬,否则有弊无利。

3

心态平和

心主血,藏神,暴怒伤心,冬季极其危险。人如果震怒,易导致身心骤然失衡,甚者可出现脑出血、梗症,危及生命。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微尘。在湿寒且阳气亏虚的时空下,应当保持平心静气,减轻气候不利于冬藏的影响。此间如果发怒、急躁、熬夜、过劳等等,容易发生心梗等意外,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冬季是心脏最薄弱的时段,中老年人尽量安闲起居,养心静心,与冬季相应。冬季老人外出不便,于北风呼啸的室内独坐,难免孤独寂寥之情油然而生。子女即便再工作繁忙,也应经常回家看望,与老人聊天散心。上岁数的老人冬日居家,是难得的静心思考、学习的时机。可经常朗诵古圣先贤的經典,滋养并守护体内正气。人应该学会与自己坐坐,保持平静的心,至少每天有一定的时间精神内守,与自己的身体对话,守护如如不动的心。因为平和的心蕴藏着巨大免疫力,「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4

感冒问心

感冒发烧时的饮食纠偏,首先要分清寒热。寒热不分,南辕北辙。判定寒热关键是自己问心。心中热而不拒寒凉为真热;心凉而体温过高为真寒。真寒应该温补,心不再凉时,体温可以逐渐恢复正常;真热者应该养阴凉血,心不再热时,体温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体温正常,不再升高即停,再升高再辨证再调。

(1)发烧者心感寒凉,属于真寒假热。可以即时少量食用健脾补肾食材,辅以红糖姜水,若有改善,可继续再吃一次,直至心里不冷为止。喝完之后可以盖被捂汗,汗出则热退。始终让身体处于温暖舒适状态,可以增强免疫力。

(2)发烧者心中烦热,属于热邪扰内。可先玄黄茶灸,发散邪热。如茶灸后依然烦热,可即时饮食养阴食材少许。

5

茶洗百脉

「神农氏尝百草,日中毒七十二。得茶解之。」其中「七二」为「山泽损」,损害健康之意。茶起源于中国,这段史料是关于茶的最早记载。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时令养生人最有体会。茶去浊邪堪称食品中第一。饮进清香的茶水满口爽洁,咽进腹中驱逐浑身的各种不适。若是有机茶,体会更胜一筹。绿茶基本上保持了原生态,其中茶多酚等元素驱浊避邪;红茶虽经过发酵,但新的元素可以摧枯拉朽,荡涤因消化不良引起的瘀滞。冬日根据个人体质寒热选择适合的茶热灸,温通经脉,身心安宁。

6

恭燃藏香

藏香文化是中国藏文化的历史传承。藏区人们把藏香作为预防疾病的诸法之一。藏香是由楚布香草、藏红花、沉香等植物成分制作而成。大部分藏香由人手工制作,制香人全神贯注,将内心的和善与祈祷赋于藏香之中。点燃藏香的房间,人不易昏沉,身上也会清爽。这是藏香沁心入肺、芳香化浊的结果。点燃的藏香,真材实料与真情实感化为香气,通常吸入人体之后,可以调节人的中枢神经,也可以改善人的生理过程,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

藏香不宜多燃,可晨起和晚睡前各燃一次。如果家人或者外人到来增加了浊气,应即刻点燃藏香化浊。脾胃为肺之母。脾胃失衡可殃及肺,称为母病及子;肺受外感风寒可殃及脾胃,称为子病犯母。所以,脾胃与肺失衡皆会产生浊气。但嗅觉不灵的人闻不到这种浊气味道,可在外人来访前燃起藏香。

冬至阴极而阳生,是天地阴阳转换的重要起点和节点,利弊各半。甲辰冬至,湿寒伤人的同时,也是难得饮食温补而不易虚热的时空。养生人应智慧把握「三因原则」,去太过补不及,不妄动泄,把握冬藏,化弊为利,养阴护阳。

附:子午流注与二十四小时对照表 

注:上述时辰以北京时间(东经120度)为准,各地根据当地经度与北京时间的经度差来计算时差,可以在百度查阅《真太阳时算法与中国主要城市查询》作为参考。
本文章为原创首发,禁止抄袭。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 END / ————

作者:养生文章指导组

执笔:李福俊

审定:承恩编辑:一新、李伟

小组成员:承恩、吴萍、王楠、李福俊、李伟、刘歆苏、胡丽娜、一新等
文字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道居
大道e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