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课标导向 培养思辨思维

文摘   2024-09-05 08:58   河南  



 


   紧扣课标导向   

培养思辨思维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带有感性色彩,诚然,以情动人是语文课堂的一大亮点,长此以往,我们往往会忽视其中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而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当今复杂形势下,教师必须要做好的一步。

      21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思维品质的急迫性,于是我们看到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和课标中单独设立的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何为思辨?思辨其实是一种综合思维活动,是一种个人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表现为分析、推理与判断、辨别,即对事物采取审慎的态度,注重思考,不盲目跟风;提倡思想的多元性,能做到辩证看待、具体分析。语文学习与思辨理性是存在密切的联系,纵观曾经的课文《拿来主义》中对“送去”这种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批驳与“拿来”这种过度崇洋媚外的思想的否定,层层驳析树立自我的观点;《反对党八股》中对于党八股的多个批判,同时也提出正确的主张,即理论联系实际。可见,即便是以感性思维见长的文学作品,无不充斥着理性思辨的色彩,表达对人生社会的看法。

      思辨性思维在高考题中也无处不在,比如2022年新高考1卷中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设置,明显切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注重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思辨性的考查;再如2021年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引导考生在关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国家的未来。针对现实与未来,自我与国家进行全面辩证的思考。新高考I卷作文“体育之效,强弱之变”注重考查考生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强弱变化和强弱的相互转化。浙江作文“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给出观察思考“得与失”的多种角度,引导考生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思辨,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那如何培养思辨性思维呢?我认为除了在分析教材文本的课堂教学中重视与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如主题辩论、时事评论、作文评讲主题演讲,以此在立论、分析与驳斥中培养思辨思维;在观点分享、思维碰撞与交融中培养思辨思维。关于时事评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有关二叔的时事分析,学生的分析不流于表面,不人云亦云,而是既看到了二叔的心酸生活,为他的乐观积极与生命韧性所感动,也看到了其背后的社会问题,即苦难的来源,最后提出如何辩证看待苦难。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议论文写作,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的生发,尤其是带有思辨性色彩的作文材料的写作,更能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给出一系列自相矛盾或有关联的观点、概念,引导学生辨析概念、理解观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会用发展、联系与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

      多样的形式、多种思想的交锋、自我思维的深入,去为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能紧跟高考导向,加深课堂教学的深度,更好地助力学生的成长。



供稿:庞丹丹

小编:杜娇娇

校对:张婧媛

宋爱芹

爱琴海名师工作室
爱琴海名师工作室是省教育厅组建中原名师工程中推出的优秀工作室,由焦作一中宋爱芹老师和语文组的骨干教师组成的语文研讨团队,欢迎和各界朋友一起来探讨语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