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我们的母语》读后感

文摘   2024-11-01 11:39   河南  



《什么是我们的母语》

读后感



今天的语文教育是中国语文教育现代化的继续,但是却历程艰难坎坷,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语文教育和教学中遇到种种难题和困惑,我们急需找到突破的方向。《什么是我们的母语》一书收录的民国三大家叶圣陶、朱自清和夏丏尊对语文教育的相关论述,对我们现今正在教育教学的老师有极大的启发、帮助和借鉴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弄清语文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语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思想的精神活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给予学生走进自身及他人生命旅程的机会,在于促进和发展体验,在体验中精神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教师自己必须具有正确的认识,语文教学才会有成绩。而达到正确的认识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抛弃旧式教育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随着现在升学压力的逐步增加,家长渴望孩子取得高分数,学生希望考到名牌大学,人人都在极度功利的心态下学习,老师也为了更好提升自己的教学成绩,不断地应用技术性的手段来训练学生,使得老师和学生都成为了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机器,渐渐的孩子也失去了在语文课堂中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过程。这个缺失的过程也是现代语文教育走上畸形和功利化的表现。现在重读三位大家的语文教育观,他们输出的观念是语文是学校基本的科目之一,并且是生活中必要的工具中的一种。我们教会孩子的不应该只是一种技术性的答题,更应有着应用性的教育意义,使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后可以自如地应用这种工具。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学习占了相当大的分量。对此朱自清先生也颇为认同,“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但是现在的中学生不但不爱读文言文,似乎还不爱读历史,即使是本国史。他们读文言文和本国史总是马马虎虎,不肯用自己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放在这些内容上面。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们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老师也是劳心劳力,但是教学效果甚微。在此部分的教学中,老师似乎讲解的太琐细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着,不需要什么工作,似乎得不到实在的益处。实话说,那些多讲闲话少讲课文的教师,固然不称职;就是孜孜不倦的预备课文,详详细细的演释课文的,也不算好老师。中学生需要充分的练习,练习包括预习、讨论、复习三步。让学生自己充分地预习课文,自己发现困难,寻求解决;到解决不了时,自然便知道需要教师。这时候教师的帮助,效用定会比一味讲解大的多。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还得提供他们所没有注意到的重要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如果课文中有可以和读过的课文或眼前的报纸杂志比较的,教师也应该抓住机会,引起相当时间的讨论。这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容易记住。另外诵读也是教学中重要的以情育人的手段,文言文和古诗词品赏时,最好教师范读两遍,并让学生跟着吟诵。因为要领略文章的气势,念诵是唯一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样享受的态度是吟诵最易得益的途径。”吟诵的时候,对于文章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在教学中还感触到,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阅读积累的能力远远不够。就现实层面来看,学生平时学习训练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凑,当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夏丏尊先生认为学生应该把阅读的范围划成三个方面:第一是职务上的书,第二是参考的书,第三是趣味修养的书。一般来说,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第一类和第二类的书籍上,往往忽略了第三类阅读的需求。相对来说,第三类趣味修养的书不需要精读,只要略读即可。略读的目的即在理解,收得内容就好,广泛的阅读,在理解的过程中也会得到很多的知识。

三位大家的论述内容浅显,但是寓含的道理与实践的方法却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与探索,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应用到实践中。没有深入钻研,就没有驾轻就熟;没有反复推敲,就没有豁然开朗;没有深度开发,就没有得心应手;没有精心设计,就没有课堂拔节的声音。想要语文教学的进步就需要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继而才能享受语文教学的别样精彩和魅力。





供稿:赵宁红

编辑:张万红

审核:张婧媛  宋爱芹


爱琴海名师工作室
爱琴海名师工作室是省教育厅组建中原名师工程中推出的优秀工作室,由焦作一中宋爱芹老师和语文组的骨干教师组成的语文研讨团队,欢迎和各界朋友一起来探讨语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