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札记:《师说》听课反思

文摘   2024-09-01 07:40   河南  


今天听了一节微课,韩愈的《师说》,授课的教师很年轻,整个过程略显稚嫩,但却真诚。十五分钟的微课,手写的教案好几页,密密麻麻。清秀温婉的模样让我不由地想起了自己初为人师的情形,也如这般。

导入、解题、作者简介、学生自读课文、写作目的、翻译全文、重点字词讲解,好像该讲的都讲到了,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感觉。

不由地反思,如果是我,我会讲些什么?

基于此,我会为自己以及学生设置以下问题:

一、你觉得这篇文章的核心是什么?作为授课教师,你通过文本最想传达给学生的是什么?

二、如此经典的文章,作为授课教师,你能否全文背诵一下。

三、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有“耻学于师”这样的现象吗?

四、联系现实生活,谈一谈这篇文章对于你的启示。

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词,一节有质量的语文课应紧紧地围绕着这四个词去设计。

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自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课上就可以直接探讨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事学习的重要性——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当然,此环节,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答案,重点是他去思考了。

读准字音,弄懂意思,在此基础之上,反复地去朗读,大声地读,有感情、有韵味地读,特别是经典的文章,当然,能选入到课本里的文言文基本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它们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绝佳素材,反复地读背,直至滚瓜烂熟,这对语文学习是有益无害。而这篇《师说》,是一篇绝好的议论文范例,其间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环环相扣、条理清晰,学生多读,除了锤炼语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的重要环节。此环节也需要老师有效地引导。

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有“耻学于师”这样的现象吗?似乎好像是没有了,但仔细想一想,有。台灯的光影中,孩子在奋笔疾书,家长却在吞云吐雾,哗啦哗啦地搓着麻将,或是专心地扣着手机,这和文章中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也”有何不同?“语文想要学好,一定要多阅读,喜欢读书,语文成绩自然就会好了”,这是语文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现实中,语文老师自己读书吗,不得而知,又或者是少而又少,不愿学习,不愿与时俱进,总在吃“老本”。

这篇文章对于你的启示是什么?“谦虚、好学、坦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无处不在,他可能就在你的身边,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要“好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地位低下,但因能从师学习,所以,他们越来越聪明,而地位看似高贵的士大夫们,除了一个愚蠢的空脑壳,什么都不剩了。任何时代都是如此,知识更新换代,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特别是AI时代已到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否则就会被机器取代。学好语文,构建自己真实而宏大的心灵,你的情感、创意、想象,这些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要“坦诚”。“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若存有如此多的顾虑,那真的会成为“不懂装懂”的傻瓜了。不会就问,哪里要去想他是比你年龄小,还是比你官职大,做人坦诚,才是处事不累的明智做法。

愚以为,一节生动的好课,必是要能真正地触动学生,如何触动,那就是把文本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而此过程,教师也会受益,此所谓“教学相长”。文本不变,变得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以及与时俱进的老师。

2024年8月28日星期三



图片来源:网络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我



爱琴海名师工作室
爱琴海名师工作室是省教育厅组建中原名师工程中推出的优秀工作室,由焦作一中宋爱芹老师和语文组的骨干教师组成的语文研讨团队,欢迎和各界朋友一起来探讨语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