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一个小目标

文摘   2024-07-07 13:58   广东  

上周编辑寄来样刊,《中国三峡》杂志3月期刊《闽地茶旅》专题,两万余言。

去年12月约稿,今年1月份中旬写好,包含数次去福建茶区的经历,等待半年终于刊出。触手可及清晰锐利的铅字,光洁的铜版纸反射出银光,“哗哗”的翻看声,浓郁的油墨香——这是任何排版再精巧、特效再绚丽的电子文稿都无法代替的真实感觉。

过去对实体的印刷品有偏执的爱好。早先买过许多书,成箱成筐地买,如饥似渴地读,逛过广州大部分小众书店——现在几乎都灭绝,仿佛从来没存在过。朋友去台湾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说方便的话带本书吧,他捎回《二二八前的台湾》。

后来换过两个kindle,看绝版书、内地没有出版的书——kindle也特别适合看长篇,不知不觉就能读完厚厚一本,查生僻字、批注都方便。收藏许多全集,换作实体书可能有数千册吧。

孩子问:“你不是不喜欢看电子书吗?”我说:“这不是手机、Pad,用的是电子墨水,不用背光,在阳光和灯光下和看纸张铅字几乎一样,对我而言,有种温暖的感觉。”

对,这种温暖让人踏实和安静,从而又自发生出更多情感:伤心、欣喜、气愤、忧郁、扼腕叹息……温暖是力量,想要有力,必须和“人”贴在一起——文学才叫人学。

有点遗憾的是,因约稿的要求,刊出的文字混有山川地理、人文历史等等知识,有些占据大部分篇幅——知识一搜就能得到,写得再好至多是言简意赅,高级趣味。

但我还是偏执地在每篇安放至少一个人物(化名),要么以他展开故事,要么点缀其间。没有人,就没有茶,更无所谓喝茶。有人,山河草木才有生气,才能在读者眼里活起来,进而读者也“活起来”,读着读着或许真有了一点“温暖的力量”。

三体第三部,罗辑在冥王星以石刻文字来记录人类文明,他说得没错,只有这种方式更长久。文字更长久。互联网来临短短几十年,谁能保存下来几十年的网页,别说几十年,十年?五年?都是短短一瞬。现在是短视频、游戏,连一瞬都算不上吧……我和孩子开玩笑:“以后读得下去长一点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都能是学者。”

摩挲着杂志,我也会呆呆地想,别管有多少人看到,它呆在图书馆的落灰角落,这样静静呆着就好。又有点不甘心,这哪儿够啊?要写,要写出来,写下去。

见识茶会
必须要像来到这里一样,忍受从这里开始的旅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