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上最后的王

文摘   2024-09-15 08:52   广东  
昆明开往普洱的火车上,响起三种语言的播报:汉语、英语,还有完全听不懂的语言——傣语,没有一个字能与汉语对应。
普洱市到澜沧县,景迈山到南糯山,班章村到姑娘寨,吃过哈尼族的鱼,喝过布朗族的茶,去过拉祜族的家,但为何火车上只有傣语的播报?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已经知道,云南那里有很多其他民族(或说是部落)。“滇”和“昆明”,就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的两个民族——“滇,魋结,耕田,有邑聚”,“昆明,编发,随畜移徙,无常处”。
西汉到东汉,时间流逝,有的部落衰落凋零,有的被奴役受驱使,有的改名换姓,滇人和昆明人也从史书中消失了。
而傣族延续到现在。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里介绍,傣族起源于哀牢国,哀牢人是傣族先民。
“哀牢夷者,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哀牢人的习性,与昆明人有诸多相似之处。哀牢,最初是一个人的名字,后人叫他哀牢王,他会不会是昆明人的一支后裔?
唐初,洱海之南的蒙舍诏壮大,最终建立南诏,鼎盛时期南诏的统治区域包括整个云南和缅甸,以及四川、贵州、越南的部分。
南诏被郑买嗣夺权后,陷入部落混战,傣族部落沿着怒江和澜沧江,不断向西、向南迁徙。
洱海的段氏扫平群雄,建立了大理国,部分傣族归附大理国。部分迁徙到怒江以东、澜沧江中下游的傣族小邦,他们在澜沧江畔的‌‌勐泐建立了傣族联盟国家,傣语叫“勐泐国”,汉语叫“景陇金殿国”,首府在今天的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市。
在傣语中,“西双”是十二,“版纳”是千亩良田,西双版纳是十二个千亩良田。
大理国被蒙古灭亡后,元代实行土司制度,西双版纳归附元,成为“车里宣慰司”,那些不愿意归附元的傣族部落再次向西南迁徙。
他们迁移到印度,称“阿萨姆”;迁移到缅甸,“掸”;迁移到老挝,叫“老”;他们在曼谷建立“暹罗国”,1949年,暹罗国终于改名为泰国。
其实中国国内的傣族本来也是“泰族”,1952年新造傣字以区分泰国的泰人,1983年傣字才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傣族没有姓,只有名。男的生下来都姓“岩”,女的姓“月”(长女)或“玉儿”,贵族则通常姓“刀”,如《天龙八部》中段誉的母亲刀白凤。刀通“召”,头人的意思。
景迈山上的傣族女人跟我说,“泰国话大部分能听得懂,万一孩子将来成绩不好,家里供得起的话,还可以去泰国上大学。”
我问她:“你们能看懂泰文吗?”
她说:“我们看不懂,只有寺庙里的僧人懂文字。要想学文字,要把孩子送到寺庙里。”
西双版纳很多地方见到傣文文字,官方叫做傣泐文字。傣泐文起源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怪不得与汉语完全无法对应。‍‍
她说大儿子成绩很好。我于是想买一本词典送给她,这样她的孩子不用进寺庙就能学傣文。‍‍‍‍‍‍
我去搜索傣汉词典,无意中发现了末代傣王刀世勋。
刀世勋刚出生就被立为王储。十四岁时,他已学完寺庙的傣语课程,决定还俗后外出求学。几名护卫保护下,六天走出原始森林达到思茅(今普洱),然后乘军用飞机到重庆读中学。
他在外求学时,上一任傣王去世,叔伯们本来要废了他另立,无奈其他王子的文化水平太低,只能等他中断学业后回来继承王位。
刀世勋是最后一位受册封和加冕的景陇金殿国国王。
1949年后,土司制度彻底结束。他本来可以凭借“末代傣王”的身份,当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副州长”,过上另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
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年轻的刀世勋拒绝了副州长的职务安排,通过高考进入云南大学学习。
总要有傣族贵族来当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州长才合适。傣王统治下的十二土司之一的整董土司,他的儿子刀存信主动找到组织,早早投靠革命,又娶刀世勋的表妹刀美英公主,成为西双版纳的第一任州长,一当就是四十年。
俯仰一世,取舍万殊。真正的末代傣王刀世勋,毕生投入语言学,留下一本词典:《西双版纳傣汉词典》。
《西双版纳傣汉词典》在豆瓣没有条目,更没法买到。
2017年,刀世勋在昆明去世。
景迈山上的傣族女人不懂傣文,更不知道傣王的故事,年复一年做茶、卖茶,现在还能打卡、坐班,拿一份工资,受一份社保。有祖先遗留的茶园,现在又有世界遗产的声名,山上的生活比在县城更满意富足。
景迈山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称为“澜沧”是因为县域东临澜沧江,但在景迈山和县城是看不到澜沧江的。必须一路向东南,抵达西双版纳州首府景洪,澜沧江穿城而过,但高耸的大桥之下,江面狭窄,江水浑浊,想象不出它从青海奔流千里是何等壮丽。
即使如此,谁也阻拦不了澜沧江,它还是滚滚南去,离开中国之后叫湄公河,傣语里是母亲河的意思。

见识茶会
必须要像来到这里一样,忍受从这里开始的旅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