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静脉注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中长导管VS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健康   2024-04-26 15:55   江苏  

"

团队介绍:江苏省中医院感控循证团队


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现有专职人员10人,背景专业包括临床、护理、公卫等。


将报道医院感染暴发处理相关资讯与案例,欢迎关注。

"


检索:周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编译:芮丽   许珊珊(江苏省中医院)


背景:


静脉(IV)通路是最常见的侵入性操作,约占所有入院患者的 80%。由于外周静脉导管易于在床边插入且并发症风险较低,因此临床使用率高。


中长导管(MC)是一种外周置入式静脉导管,于 20 世纪 50 年代问世,长度通常在 8 到 20 厘米之间,置入上臂的主要静脉,顶端位于腋静脉内或腋静脉远端。随着中长导管(MC)的广泛使用,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比,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该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非盲法、两组平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 MC 与 PICC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丹麦的一家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覆盖当地约 60 万居民。


纳入标准:年龄 ≥18 岁;有静脉用药或输液治疗指征;输注液体包括血液制品、等渗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或氟喹诺酮类)以及经注册可在外周静脉导管中使用的化疗药物;预计静脉通路需要使用 5 到 28 天。


排除标准:怀孕;双上肢感染或烧伤;正在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无法获得知情同意;之前已经被随机分配到研究的某一组中。


盲法和随机化:按 1:1 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到 MC 组和 PICC 组。由于两组所使用的导管类型明显不同,此研究对参与者、临床团队和研究人员均不采用盲法。


操作过程:


(1)置管时,所有患者均已入院。患者取仰卧位,使用超声检查定位上肢静脉。采用无菌技术,包括操作者穿无菌手术衣、戴口罩、帽子和无菌手套。用氯己定醇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然后铺上足够范围的无菌巾单。导管置入后,通过回抽导管中的血液确认插管成功。在手术结束时通过胸片确认 PICC 的尖端位置。


(2)置管后,每天通过透明敷料检查穿刺部位,每隔 7 天(不超过 7 天)更换一次。使用无针连接器,每次使用后用 10-20 ml 生理盐水冲洗。在 PICC 组中,如果导管超过 24 小时未使用,则用肝素封管。导管内发生凝血时不使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数据收集:置管日期、使用指征、静脉导管的具体类型、皮肤穿刺次数、所用时间(分钟)、意外穿破动脉、出血等发症以及胸片上的尖端位置。此外,还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肌梗塞、充血性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痴呆、慢性肺部疾病、结缔组织疾病、溃疡病、肝脏疾病、伴有或不伴有终末器官衰竭的糖尿病、偏瘫、肾脏疾病、未转移的肿瘤(包括白血病和淋巴瘤)、转移性实体瘤和艾滋病等病史。


随访:对患者进行随访至静脉注射治疗结束后 90 天或患者死亡。记录治疗完成日期和导管尖端潜在定植菌的检查结果,如果发生非计划拔管,则记录详细情况。


结局指标:


(1)主要结局指标:置管到拔管期间 CRBSI 发生率。CRBSI 的定义是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如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或低血压),且至少有一次直接从导管或外周静脉获得的血培养阳性,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显感染源。CRBSI 定量检测的定义是:从导管和外周血培养物中分离出的相同病原菌(菌种和药敏结果一致),导管尖端培养的菌落数超过 1000cfu;


(2)次要结局指标:深静脉血栓(DVT),其定义是经超声或      CT 证实的在大静脉中形成 1 个或以上引起症状(如疼痛或肿胀)的血栓、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拔管、静脉炎、静脉外渗、与给药(液)有关的疼痛、穿刺部位渗出。


研究结果


从 2018 年 10 月到 2022 年 2 月,共有 304 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 152 人被随机分配到 MC 组,152 人被随机分配到 PICC 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直至导管拔除后 90 天或(图 1)。患者、导管和医院的一般情况见表 1。



▲图 1:患者的随机化和分析流程图


▼表 1:患者、导管和医院的一般情况


NA:不适用。


在 MC 组中,没有患者发生 CRBSI,而在 PICC 组中,观察到一起 CRBSI(P>0.99)。PICC 组中,有 2 名患者出现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导致其中 1 名患者提前拔除导管(P = 0.50)。共有 274 名患者(90.1%)的导管在治疗结束前一直正常使用。MC 组 20 名患者(13.2%)、PICC 对照组 10 名患者(6.6%),提前拔除导管(P = 0.045)。在 MC 组和 PICC 对照组中,提前拔管的发生率分别 10.3/千日和 3.9/千日(P = 0.02)。提前拔管的主要原因见表 2。


▼表 2:导管相关并发症



与接受 PICC 的患者相比,接受 MC 的患者提前拔管的发生率高出 2.61 倍(IRR,2.61;95%CI,1.21-5.64;P = 0.02)。此外,PICC 组中有一名患者发生了并发症(深静脉血栓),但没有提前拔管。MC 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13.2%(20 名患者),而 PICC 组为 7.2%(11 名患者),MC 患者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是 PICC 患者的 2.37 倍(IRR,2.37;95%CI,1.12-5.02;P = 0.02)。在观察到的并发症中,只有 3 例(9.7%)被归类为重大并发症,包括 CRBSI 和深静脉血栓,其余 28 例(90.3%)被归类为轻微并发症(表 3)。未经调整的累计导管移除率的 Kaplan-Meier 分析见图 2。


▼表 3 并发症和非计划拔管


注:a:主要并发症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b:轻微并发症包括输液时的疼痛、静脉炎、静脉外渗、意外拔管、导管堵塞、穿刺点渗出等原因。

NA:不适用


图 2  未经调整的累计导管移除率的 Kaplan-Meier 分析


在一项亚组分析中,研究者根据导管留置时间进行了分层,将导管的使用时间区分为不足 16 天和 16 天或以上。对于使用时间少于 16 天的导管,导管组之间在并发症(IRR,1.16;95%CI,0.50-2.68;P = 0.73)或导管提前移除(IRR,1.29;95%CI,0.54-3.06;P = 0.57)方面没有差异。然而,与 PICC 组患者相比,在停留时间为 16 天或以上的导管中,MC 组患者的并发症和提前拔管率更高(IRR,13.18;95%CI,1.75-99.39;P = 0.01)(数据未显示)。


研究结论


这项研究发现,MC 和 PICC 在 CRBSI 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两种导管均安全有效。尽管与 PICC 组相比,MC 组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但 MC 仍可被视为 PICC 的替代品。可以进一步开展比较这些设备的成本效益研究,以平衡导管疗效与经济后果之间的关系。


文献来源:Thomsen SL,Boa R,Vinter-Jensen L,Rasmussen BS.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idline v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Among Adults Receiving IV Therap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 Netw Open.2024;7(2):e2355716.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55716


题图:https://sonosif.com/wp-content/uploads/2020/10/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jpg

SIFIC感染循证资讯
SIFIC感染官微矩阵之一,发布感染相关国际指南,循证动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