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效工作?高效有一个最低标准就是三个字:不返工。
我发现,80%的工作返工,都是因为需求理解不到位导致的。
不能准确理解领导、同事、客户的需求,需求理解不清,做出来的结果不是对方想要的,自然就要返工重来。
这样的情况出现几次,就会被打上“不靠谱”的标签。
混职场,如果脑门上贴着这个标签的话,那升职加薪基本上就渐行渐远了。
为什么不能准确理解工作需求?
无法准确理解工作需求,除了不主动沟通、不会沟通的原因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我们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有效解决因需求理解不到位导致的返工问题。
认知视角不同,造成需求理解偏差
比如,领导和下属的认知高度、广度、深度不同,就会形成很大的理解偏差,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
领导一般都是从战略、全局、发展的视角看问题的,下属一般是从专业、执行、眼前、岗位的视角看问题的,对同一个问题,当然会有不同的理解。
再比如,同事之间,不同工作背景、学识、经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有各自的理解。
有的人,因为想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反而不会主动去沟通可能存在的理解误差。
举个例子,小李新加入到一家公司,领导让他写一份项目运营策略方案,但由于工作背景的不同,对同样的专业话术理解有差异。
接受任务之后,他没有去确认这项任务中,关于运营的范围和涵义,觉得像这样简单的问题,自己无法问出口。
于是,小李按照自己在上一家公司的理解和套路,加班加点拿出了一个两万多字的策略方案。
领导刚翻开目录页就感到无比诧异,因为这与自己的意图和需求相差甚远。
同样是“运营”二字,小李理解和“运营”和领导心目中的“运营”显然大相径庭,拿出来的方案当然要彻底返工。
准确理解工作需求,解决因为认知视角不同造成理解偏差的方法有两个:
第一,“对表”。
与领导、同事、客户等需求提出方,针对每一个概念、环节、标准、方法、流程等关键要素进行逐项分解,通过倾听、询问、讨论、确认的方法,充分沟通,对比确认,在工作需求上达成一致。
第二,“对路”。
就某项工作任务,直接向对方呈现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思路打算。在这个沟通过程中不断询问:
我这样理解对吗?我这样计划可以吗?主动寻求对方建议。
经过这样“对表”“对路”详细的沟通交互,双方因为视角不同产生的理解偏差,就能够得到及时澄清与纠正。
重点提醒的是,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老人,都应该以空杯心态重新定义任务需求,切忌想当然,切忌自以为是,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和对方达成统一认知。
提到的表层需求并不是真实需求
这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真实需求没明说
对方说的是A,你理解的也是A,实际上对方的真实需求是B。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方不方便说、不好意思说,你按照A需求做出来了,对方说不是这个,让你返工重来。
举个例子。
营销总监空降到你的公司,有一天把你叫到办公室说:
“公司的销售额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未来几年我们公司产品营销的方向,我希望你能够提供一个方案。”
你应该如何制定这个方案?
在解决问题之前,你必须先知道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定义问题是为了帮我们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当领导向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要做的第一步不是立马探索解决方案,而是要搞清楚领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具体来说,就是总监的目的与出发点是什么?你需要与领导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讨论沟通,最终圈定解决问题的范围。
当你与总监深入沟通之后,你了解到:必须找出增加销售收入的方法,来挽救下滑的业绩。
这是总监目前面临的最急迫的任务,也是总监新官上任后需要交出的答卷。
而“未来几年我们公司产品营销的方向”则是总监虚晃一枪。
所以,正确定义问题,确认领导目的,才能避免返工,减少无效努力。
不仅对领导,对同事、对客户等任何工作相关方,都要照此办理。
第二种,真实需求就是不说
由于职场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或者是你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职场政治斗争,对方故意不说真实需求,你按照对方说的A需求做出来了,对方想方设法找理由、挑毛病,就是不行,为难你,让你返工重来。
这种情况在和客户、甲方打交道的时候,也比较多见。
有时候,你的上司故意整你,也是这样做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就不要傻乎乎一遍遍地返工重来提交结果,而是要着手解决对方为什么要“为难你”这个根本问题。
针对埋在冰山下的隐藏需求,传统简单沟通交流的方式已经无法奏效。
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比如,搜集相关情报,询问其他相关人士来获取更多的信息,清楚所处的背景情况、利益关系等,然后再对症下药。
因此,混职场,学会准确理解和澄清相关方的工作需求,是头等大事。
一定要养成接到任务,就清晰确认对方需求的职业习惯。这样才能不返工、少返工,提高工作效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