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4年【国学会】春分止观禅修营,暨达摩《破相论》分享录音整理
【原文】
问: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达摩大师: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
为什么观心就能了呢?达摩大师回答说,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是《心经》里面的。
这句话其实就是讲,在很深入的观照的时候,能够清楚的知道,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就是构成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及我们身体的基本材料。而五阴,也称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一切存在的现象,就只有这五种。
四大,五阴本空,它都是本空的意思,注意,我们听到“空”就觉得是没有,空不是没有,空是讲它是没有一个实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实体,这叫空。佛教讲的,叫无自性。
无我,就是说这中间没有一个叫“我”的这么一个东西,没有一个存在于四大五阴之外的观察者,体验者。
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
一者净心,二者染心。
我们心的起用,有两种差别:第一种叫净心,第二种叫染心,这二种心法,自然就有,都是我们心本来的功能。
大家留意一下的话可以知道,我们其实是经常有意识/心智不起作用的时候的,只不过我们很难注意到这样的时候,因为一当我们注意,我们的意识/心智就开始起作用了。
我举例子,比如像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坐在山坡上面,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也可能累了一天,然后我坐在山坡上面,天气也挺好,然后我看着山边的夕阳,其实那个时候我什么想法都没有。就是夕阳落山的这么一个场景。
或者你在吃某一个东西的时候。哇,这个东西味道太美味了,你闭上眼睛全然地感受那个味道,其实那个时候你没有念头,心智不运作,也没有“我”……只有那个味道。
我们平常很难体会到,当然更难以留意这样的时候,但其实这样的时刻挺多的:就是我们的意识心不起作用的时候。
意识心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定义。
像我手里这个,我们会定义它为杯子。当我说杯子这个声音,你们听到杯子这个词,可以理解杯子这个东西,这个都是意识的作用。然后意识自然关联想法:杯子是用来喝水的,这也是意识的作用。意识的作用就是进行概念,关联,然后联想,推理,逻辑……其实我们需要大脑或者意识这样的作用,否则我们的生活中就没办法过了。
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其实是有很多的时候意识是不起作用的。
我们要去体会的,就是意识不起作用的时候,但是一切是了了分明的那种状态。
意识停下来了,但是周围一切的显现是了了分明的,我们要去体验这个状态。因为长期以来的惯性,我们把意识和别的搅合在一起了。只有当我们我们体会过这样个状态,才能清楚地认出意识来——
因为你体会过没有意识到状态,意识一出来,你就认出它了。
为什么要认出意识呢?因为我们受意识所操纵,我们执着意识就是我,但其实意识就是意识本身,它会去来,也会变化。
比如举个很简单例子,为什么人家反对你一句话,你就会生气呢?因为观念是一个意识,因为你觉得观念就是我,观念受到了挑战,就是我受到了挑战。所以你就会生气。
你只有清清楚楚的体验到了意识停下来,不起作用的时候,你才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意识在什么时候起作用。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我知道没有他是什么样子的时候,我才能清楚的知道有他了是什么样子的。是这个道理吧?这个能理解吗?
所以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修行宗派,其实都在尝试做这件事情,都会把这一步视为极其重要,不可跳过的环节——
换句话说,这一步,是超凡入圣的起点。
因为我在儒释道三家的修行办法里面,都看到这个东西,你就知道这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这是修行的共法。
儒释道三教,都从意识消失和意识升起的地方入手。
比如佛教:佛教为什么要禅定?佛教禅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体会意识停下来,但是一切了了分明的这个状态。佛教有一个人居士叫张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
一念不生全体现。
一念不生全体现,就是意识停下来,但是周围的一切了了分明的状态。
昨天你们发的群里面的“观息法”就是用于练习这个的,就是让你体会那个没有意识,但是周围的一切很清楚的那个瞬间,那个状态。就是有意识的让自己的意识停下来,这听起来很矛盾,因为你其实不能用意识去让意识停下来,你只能通过别的办法,设计一个巧妙的法门,就刚才我说的“观息法”。我觉得发明“观息法”的这个人,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因为你要用意识让自己的意识停下来,你的意识是停不下来的。真的太牛逼了,发明“观息法”的这个人真的是太牛了。
《金刚经》第九品里谈到修行的四个果位。清楚地证到意识停下来,一切了了分明的状态,并认出那个能让一切“了了分明”的觉性,就是初果:须陀洹果。
道家也是一样的,我之前分享《道德经》里面有两句:
荒兮其未央哉。
我独泊兮其未兆。
其实都是在讲意识没有升起,但一切了了分明的状态。所以,荒兮其未央哉,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切都显现出来,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并没有去“聚焦”其中某一个东西的时候。
而当我们的注意力锁定某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念头,意识马上就起作用了。换句话说——
其实意识和注意力是同时起作用的。
当我们的注意力消失掉,意识也就跟着消失掉了,全体显现,了了分明。未央哉的意思就是,央就中央的意思,未央哉,比如我们置身空旷的草原上,什么东西都没有,但是你在某个地方立一个旗杆,你注意力马上就会锁定在旗杆上对不对?
就像此刻,其实呈现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面前的人,也听到声音,也看到房子,还有外面的山这些东西,但是你现在的注意力,其实锁定在我说话的这个声音上面,这就是“有央”。
未兆,就是指处于注意力还没有聚焦,意识还没有升起的状态。
儒家也是一样的。《中庸》里面讲的非常清楚: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就是我看到这个杯子,还没有去定义它是杯子,更没有对它产生它好看或不好看的念头,它就是以这个样子呈现在这里的时候。那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你的定义,或者讲概念,关联,联想这些都还没有升起来的时候,就是“直见”事物本身。
所以我们说的功夫,最重要的功夫就是——
不断的回到直见,当意识还未升起,直接见到这个事物本身。
然后才是直见这个东西以后,我的意识升起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所以,意识停下来,但是一切呈现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的状态。对这个状态有体会是极其重要的,能够知道一切了了分明的那个,那个分明,那个能知,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说的:“净心”。
为什么这是净心?我举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一镜子照着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在镜子里它是了了分明的嘛,旦镜子没有生起任何概念和定义对不对?它当然也不会生起美丑等判断……所以,其实它是超越净染的,我们姑且称之为:真净。
北宋有个大禅师,是王安石的老师,名字就叫:真净克文。
但我们人看到这个杯子,就可能有个人说这个杯子好丑,另一个人觉得这个杯子还挺好看的。这就是染心了。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的不同,有人觉得这个杯子好丑,有人觉得这个杯子还挺好看的,这种就是染心了,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所污染的心。
所以这就是净心和染心的差别。
未完待续!持续更新。敬请关注本公众号。
*关联阅读:
*我的服务:(点击下面金字了解详情)
· 取 名 | 取名/改名,公司/茶室/会所取名
· 国 学 会 | 加入【国学会】,探寻生命真相
· 线 上 课 程 | 两小时学会易经算卦
· 线 上 店 铺 | 雨安居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