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2年【国学会】三伏止观禅修营暨《法华经》现场分享录音整理
当破除一切概念、教条、标准之后,
生命将如何展现在这个世界上?
因为我们成年以后,几乎所有的语言、行为、想法背后都有一套东西在指导/支配自己。
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受欲望支配,比如想要挣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异性;
受社会价值观所驱使,比如别人看我们的眼光怎么样我是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甚至受宗教所影响,比如我吃肉算不算一个如法的佛教徒……
到了“涅槃”之后,也就是把这些都破除之后,不被任何观念,经验支配之后,注意“不被任何观念支配”,这本来就是个观念。比如我看这个东西,不能生这个心,我看到美女,不能升起想追求的心,这本身就是个标准。所以,它既不是不能追求,也不是可以追求,它是什么?
所以彻底的破除一切的经验、标准、观念之后生命境界是不可思议的,这完全不是靠脑袋想出来的,甚至是不可推论的。因为那是彻彻底底活的东西,生命活生生的展现,燃烧的火焰,无法以任何形式固化它。
其实,如果要讲大乘佛教的精华,就是在这里:就是最彻底、究竟的生命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不但给了你答案,而且还给了你破除的方法。
所以,也就是这个比喻中,转轮圣王为什么不把“明珠”赏赐给“部下”的原因。我们用佛法也好、内心的意志力、修行也好,破除了贪嗔痴,甚至跳出三界已经脱落了,达到了涅槃的境界。但如何不住涅槃也不住轮回呢?
天台宗不仅把《法华经》判为一乘圆教的经典,《圆觉经》也是。在《圆觉经》里有一段话就是在讲这个: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这一段是作为一种指导或者印证,证得这个后,生命是如何展开的,是完全不可思议的。这种觉醒后生命的展开,这种不可思议,才是大乘佛教最秘密和珍贵的部分。
学员:今天这个比喻是讲啥?
吕波:这个比喻是在讲对自我贪嗔痴,或者说妄想执着的破除。你能破除到什么样的程度,就能有什么样的收获。《金刚经》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比如你能控制你的欲望,可能就能做更大的官。
那当一个人彻底的破除所有的束缚之后。是什么样?那是不可思议的。但这正是《法华经》的精髓之所在。
学员:证到涅槃的人,算不算彻底破除?就是说大乘是小乘后面才发展出来的嘛!就说如果说小乘证到了涅槃,也彻底脱落了,那后面这个不可思议的展开,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无论你经书上写不写,都要展开,是吧?
吕波:是的。
学员:那么这个部分如果是大乘最殊胜的部分,它不能就说了个事实的废话吧?它的根本点,可贵点在于它后面还有一个更彻底的破除?
吕波:有。是的。
但这个部分更多的是针对在家人而言,而不仅仅针对僧人。你要知道,以前有很多僧人/出家人/瑜伽士/修行者,解脱后就直接走掉了。他们在深山或者雪山避世修行,很多证悟后就直接走掉了,或者不愿意出来。
这在大乘看来,还是一种执着,一种住,就是住于涅槃。
小乘默认涅槃者就是僧侣,而大乘不是,普通人可以证悟解脱的,但普通人是有家庭,关系,事业,生活等等的!
学员:我记得他们有一个经,经里面说的《金刚经》里面的四个果位对吧?前三果你在哪里证悟都无所谓,但是你要证阿罗汉果,就必须要出家,凡夫是不能证的。否则,证果三天后就会“圆寂”。
吕波:啊?还真有这样的讲法啊?
学员:当然有啊,泰国也有很多很多人没有出家的,但是证到三果了。就会寻思,我是不是要去出个家?然后就有人专门拿这个事去问隆波·帕默尊者。
吕波:隆波·帕默尊者怎么回答的?
学员:我记得他当时既没有说经文是错的,但也没有说怎么样。但是他说事实上的确有人,就是居士哈,就证了(离欲阿罗汉果)。
吕波:其实他是作为一个僧侣这样讲,如果要我来讲的话,什么是出家?出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是重点。
学员:隆波也是这样讲的。说你穿上个袈裟,剃个头,你就是僧人吗?
吕波:对,其实离欲,他是讲你心里面已经断除了对这个世间的依赖和投射,这就是称为真出家。
学员:对对,隆波讲,你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僧,不在于相。
吕波:隆波还是很厉害的。顶礼!
学员A:您怎么看北大那几个人出家这件事情?
吕波:我觉得这是个人的选择啊。人各有志嘛,有的人想在这个世界上干一番事业,有的人想这辈子追求真理……
学员A:为什么出家啊?
吕波:那你得问他啊,哈哈!
究竟是因为恋爱失败了,心灰意冷,看破红尘?还是因为真的就觉得真理在佛教,我要去在佛教里面去寻找真理,不知道!我们哪知道人家为什么要出家,对吧?
回到刚才我念的《圆觉经》中的那一段。
刚才那段其实是《圆觉经》中所讲的四种随顺觉性: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
刚才那段话就是最后的如来随顺觉性,
其实《法华经》主要就是在讲“如来随顺觉性”。
佛陀创立佛教,其贡献在某种程度来讲,我觉得并不是证悟解脱,因为证悟解脱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都不乏其人,在佛陀之前就茫茫多的人证悟解脱!也不是止观法门,甚至都不是四念住法门,因为这些法门我们可以在比佛陀早,或者与佛教无关的地方也看到类似的法门。
佛陀成佛,创立佛教最有价值的应该说是“众生平等”和“中道”。
因为在印度文化中实行的是种姓制度,人是不平等的;而中道,也有纠正印度文化中那种厌弃现世,视现世为梦幻的这种文化倾向。这应该是释迦牟尼佛的创举和贡献。而佛教中所谓的业力、轮回、涅槃、梵行这些词汇,在佛教创立之前就有了。
当然,随着佛教的发展,大乘佛教出现,像《法华经》《圆觉经》《华严经》这样的大乘经典的出现、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的开展,禅宗的“向上一路”的教导……确实是大乘佛教的珍宝,在别的宗派里好像还真没有。可以这样讲,它达到了人类对生命探索的极限。
顶礼大乘佛教,顶礼《妙法莲华经》。了不起!
*关联阅读:
*我的服务:(点击下面金字了解详情)
· 取 名 | 取名/改名,公司/茶室/会所取名
· 国 学 会 | 加入【国学会】,探寻生命真相
· 线 上 课 程 | 两小时学会易经算卦
· 线 上 店 铺 | 雨安居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