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全集·精读笔记05:领导凭什么不干活还能赚得多?

文摘   2024-08-02 09:38   北京  

少毅老师每晚九点直播 点击预约▼▼▼
图书信息:

一、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

1、作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本书出版于1957年,作者认为,现代企业与现代管理,已经渗透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改变,为什么会到来,带来了什么影响?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作者希望进行解析和预测。

书中作者没有将管理局限于商业与企业管理,而是将管理看作具有特定原则、使命和社会功能的工作。因此他的视野非常宽阔,探讨了人类的世界观、现代政府的困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非常宏大的话题。

2、作者的核心洞见是什么,得出了什么关键结论?

读完本书,我感受到的,作者最核心、最清晰的洞见就是提出知识型社会,强调知识是组织宝贵的资产。

除此之外,作者描述了很多问题,比如现代政府在行使职责方面将遇到危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等等。这些问题,作者只是粗浅地描述,并没有详实的事实、有力的论证,也没有明确的结论,更没有切实的结论和建议。

3、不要迷信大师,社科类的书,为什么读着让人云山雾绕?

讲这么一个真事,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是一个精力充沛、极有个性的人。

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体验课程”,每次选择不同学科的教授,和他们一起连续吃两周午饭,了解他们的学科领域。

他和化学、计算机、经济学家吃饭,都觉得很有趣,有收获,等到他和哲学系教授们吃饭时,持续很多天根本听不懂哲学家们到底在说什么。

哲学家邀请费曼参加他们的研讨会,研讨会上哲学家们,就怀尔德哲学名著《过程和实相》中“本质物体”的定义,发生了争论,争论时,主持人看到大名鼎鼎的费曼就在这,就问费曼:电子算不算本质物体。

费曼知道,电子并不真实存在,它只是一种理论假设。他没有回答,而是反问现场的哲学家们,说:砖头算不算本质物体?

这个时候哲学家们就争论了起来,有人说一块砖头就是本质物体,有人说一块具体的砖头不是本质物体,人们脑海中砖头的那个概念,才是本质物体,还有人说,砖头具有的普遍性,也就是“砖性”,才是本质物体。

费曼在自传中挖苦说,我发现,这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关于砖头的天才的说法…这些哲学家的文凭是骗来的吗?他们怎么会在基本概念都搞不清的情况下,大谈特谈呢?

这些哲学家,他们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他们研究的问题,自己说出的话,到底定义是什么,边界在哪里?指向的是什么实际的问题。他们完全是自说自话,给自己建造了一个虚幻的思维迷宫,是在自嗨。

其实文科领域,充斥着大量这样的自嗨型著作,作者提出一些含糊、抽象的概念,然后开始大段的论述和推演,让人不明觉厉。

比如原文中的这一段:


每个字都认知,合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说什么。

读书,当然不能只读自己读得懂的书,但是也不能对读不懂的书,哪怕是名家名著,敬若神明。不要认为大师说的话都是金玉良言,不要认为写在书上的,都是金科玉律。

好的书籍,要澄清概念、明确边界、尊重逻辑,一本书,真正的精华,是事实、数据、逻辑、结论。

如果一本书,你看着迷迷糊糊,云山雾绕,读完之后非但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增加一些见识,反而脑中纷杂茫然,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二、书中的精华与少毅老师的演绎

1、管理者存在的价值,是创造“管理效率”。

我们为什么需要全职的管理者?凭什么有人能不干活,却比员工拿得多呢?

德鲁克认为,技术专家需要被管理,因为专家的工作范围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管理者的作用是将他们整合起来,让所有人的工作变得更高效,让大家为着一个目标去努力。

管理者存在的价值,是创造出了比团队自发远转,要多很多的价值,举例来说:

有8个人被安排去种树,没有经过系统规划和管理,大家想当然地干,就是简单分工:挖洞、种树、填土、浇水。然后,这8个人就开干了。

实际工作中,这么干活的效率特别低,因为每个环节都有阻碍。挖洞的人慢了,其他人都要等洞挖好了才能开工。种树的人种完树,发现没人填土,眼看着那棵树要倒掉,只好先扶着。浇水的人打好了水,但发现前三道工序还没完成,那就歇着吧,等土填完了再浇水。有些人可能很忙,有些人可能闲着,忙的人看到闲着的人,就可能生气,开始骂人。

一天下来,这8个人手忙脚乱,争吵、返工、浪费、等待。最后,勉强种了20棵树,工作既不高效,也不愉快。

现在出现了一个管理者,他细致地计算了每道工序的用时,根据用时和工作量,把8个人分为4组,3个人挖洞、2个人种树、1个人填土、2个人浇水。这样,各道工序之间的衔接变得流畅,不会出现“干瞪眼”的情况。

同时,他制定了排班表,让大家轮番休息。还帮大家订午餐、订冰水、准备阴凉的休息点,确保大家,始终能以最好的状态种树。

结果在他的指挥下,一天下来,他们种了70棵树!

在“自然效率”下,8个人一天只能种20棵树。但在管理者的领导下,有了“管理效率”,8个人一天种了70棵树。这多出来的50棵树,就是你这个“不干活的管理者”带来的价值。

管理者,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整体的效能上,创造出更大的“管理剩余”。

2、被低估的社会创新

书中提到,技术创新容易被高估,而社会创新容易被低估.苏联的地位,就是来自于他一系列的社会创新,比如农机合作社、五年计划等等。

最近读了一本书,分析现代西方文明,为什么会异军突起,超越东方的印度、中国、拉美等等曾经领先世界的古文明。

五四时期,我们的文化学者,剖析中国人的劣根性,讲出我们只讲关系,不讲原则,只讲利益,不讲规矩,唯唯诺诺,思想守旧,迷信权威等等。事实上,这些根本就不是中华文明独有的劣根性,意大利、印度、拉美,全世界所有的前现代文明,都是这样的。

其实反而是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的现代文明,强敌个人主义,注重商业规则和科技创新,才是人类文明的异类。

那这样的异类是怎样生长出来的呢?《西方怪人》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洞察力的答案,就是基督教文化,强调一夫一妻、自由恋爱,这个“社会创新”,至下而上,用了近一千年,击碎了英国的贵族和皇权,让他们的家族财富,不断被稀释,最终让老百姓获得了自由,最终诞生了现代商业文明,激活了商业和科技,让西方领先世界。

中国的历史,为什么总是不停地治乱循环?其实原因很简单,古代王朝建立之后,经过上百年的太平,人口暴增,与此同时,不向国家缴纳赋税的皇族、豪门、官僚、地主日益增多,国家只能向老百姓收税,而老百姓人口多了,耕种的土地被豪强巧取豪夺,反而少了,再加上天灾人祸,于是农民只能造反。

那为什么中央政府不向皇族、豪门、官僚、地主,收税呢?因为政府做不到,因为这些豪强,就是政府行使他执政能力的“左膀右臂”。王安石变法,根本上就是和“豪强”争利,他得不到正派士大夫的支持,重用了小人,反而加剧了变法的副作用,最终失败。

靠中华文明,自己的力量,我们可能永远也走不出这样的治乱循环,不过好在我们新中国建立之后,第一代领导人们,坚决推行一夫一妻,强调自由恋爱,大大提高女性的地位,这些背后,其实是有非常深远的“社会创新”的。

我们看现在的韩国、日本、巴西、印度,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都是昙花一现,社会最终失去了活力,陷入低增长的陷阱,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国家内部的阶层固化,上层通过各种手段,以家族形式保存自己的财富和权力,最终让整个国家付出了代价。

由此可见,社会创新,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一点不比科技创新弱。

3、学习的三个层次

书中对教育也有一些思考,提出了很多好问题:

当学生结束青春期的时候,应该拥有哪些技能、知识、经验、观点?从幼儿园到成人教育,每个阶段应开展哪些课程?学生在各个阶段应达到怎样的水准?知识应该按什么顺序教授?

教育有三层定义:第一层,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第二层是知道如何学、如何用;第三层是对工作、知识的美、多样性、新奇感充满憧憬并心生敬畏。

我认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应该不断学习三样东西:

a、世间的规律。包括对社会、商业、企业、不同群体、人性的洞察,比如不同行业的特性,不同人群的特点,不同个体的需求等等。

b、具体的技能。大到如何开公司,制定经营战略,如何做品牌,小到如何剪辑一条短视频,如何撰写一条文案,如何介绍一个产品卖点等等。

c、对自己的理解和掌控。比如分析自己当下的环境、优势、资源、缺点、目标、价值观,找到自己的原则、做事方法、目标、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等等。

我认为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理解和掌控是完全不够的。没有花足够的精力去分析自己的处境、澄清自己的个性、价值观、追求,琢磨自己当下的挑战,该用的策略,要达到的目标。25岁年轻气盛的你,和35岁中年危机的你,还是同一个人吗?一个月赚一万的你,和一个月赚十多万的你,还是同一个人吗?还能用一样的心态、认知、技巧去做事情吗?

三、书中有价值的只言片语(原书扫描)

1、现代管理将高水平的人才聚集在一起:


2、组织与个人的关系:



3、什么是官僚主义:



四、管理者是否需要读这本书

完全不需要。
推荐等级:完全不需要,不推荐,可看,推荐,强烈推荐,必读。

end


往期文章链接:

德鲁克全集·精读笔记01:打工人是打哪来的?

德鲁克全集·精读笔记02:管理学是从这本书开始的

德鲁克全集·精读笔记03:工作干得越好,升职反而越难

德鲁克全集·精读笔记04:管理只读一本书,就读《管理的实践》


▼▼少毅老师精彩短视频▼▼

管理是个技术活
优秀员工I主管I经理I总监I主任…
【购买少毅老师唯一付费课程】
▼▼▼▼▼▼▼

管理教练少毅
知名职业发展专家,畅销书《隐形领导力》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