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是各种原因导致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约394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1/3,发病以缺血性卒中为主,约占72%,脑出血占22%,蛛网膜下腔出血占6%。
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二级预防的重点,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尤其要引起重视。
脑血管病急救要提高早期识别能力,树立“时间就是大脑”观念,推广使用“中风120”口诀、“BEFAST”口诀等快速识别脑血管病早期症状的工具。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急性起病,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眩晕和共济失调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部分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临床表现与缺血性卒中相似,但蛛网膜下腔出血持续时间短暂,症状体征完全恢复,多有反复发作史,是缺血性卒中的预警信号。
3.脑出血
自发性脑出血中约85%为高血压导致,15%为其他原因导致。脑出血多于情绪激动或剧烈活动时急性发病,发病前常无明显预兆,少数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
发病表现为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可伴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抽搐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4.蛛网膜下腔出血
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短暂的意识丧失、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
5.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头痛常为首发症状,常有恶心、视力模糊、视力丧失、视乳头水肿和复视等症状,可出现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意识障碍。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依据病变累及范围和部位不同,通常临床表现各异,诊断相对复杂。
图片来源:摄图网
①高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首要任务,血压正常高值的人群,也应改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②糖尿病管理
提倡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
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HbA1c<7%,空腹血糖4.4~7.0 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避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③血脂异常干预
倡导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首要控制指标。LDL-C目标值:
极高危<1.8mmol/L(70mg/dl),高危<2.6mmol/L(100mg/dl),低/中危<3.4mmol/L(130mg/dl)。
④心房颤动筛查治疗
心房颤动可增加卒中风险。推荐应用CHA2DS2-VASc评分及HAS-BLED评分,分别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及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抗凝等治疗。
图片来源:摄图网
1.体重管理:
通过平衡膳食、总量控制、科学运动、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和肥胖发生,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 kg/m²。
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制定合理减重目标,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kg,6 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2.戒烟限酒:
吸烟者尽早戒烟,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不酗酒。
3.合理膳食:
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应合理,增加全谷、杂豆、薯类、水果、新鲜蔬菜和奶制品等的摄入。
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g),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减少糖的摄入量,不喝、少喝含糖饮料。控制能量摄入,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4.适量运动:
保持规律、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连续静坐时间。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辅以呼吸训练与柔韧性训练。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开始体育锻炼或增加运动强度前,应进行运动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员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
生活方式干预是脑血管病防治的基础,但干预效果不理想时应及时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后应定期随访,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确保长期维持血压、血糖、血脂等达标。
参考文献: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