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6年,某一天,同事陈医生带她的老妈子来找我看病。
陈大妈将近六十岁了,据说在澳门一间药店执药的。近年来,陈大妈心律失常,心悸时作,从而影响睡眠。用了不少西药中药,效果不理想。加上原有糖尿病,已服降糖西药十多年,血糖控制尚可,偶见偏高;但自觉服药后精神不振,容易疲劳;胃纳欠佳,二便调。
【2】
观其舌淡红,苔白;脉细,时见小数,偶见代象。因思医圣仲景《伤寒论》中“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之语,遂处方如下:
炙甘草60,生地120,
桂枝45,麦冬60,
高丽参30,胡麻仁60,
生姜45,大枣30枚,
阿胶一块(30克多一些),(烊冲)。
上药加水5碗左右,米酒2碗;煎一小时左右,去渣,加入阿胶微煎烊化后,分三次服用,当日服完。两剂,服完一剂,停一日,再服第二剂。
【3】
一周之后,陈大妈复诊,心悸已明显好转,查心电图已无早搏;更为可喜的是,精神明显好转,工作中不觉疲劳了;因服中药,这几天忘记了吃降糖西药,但复查血糖正常。
陈大妈于是问:“我能不能从此不再吃降糖西药?”
观其脉,已缓和,原来细而小数之象已不见。面露喜色,当是虚劳得复、心血充足也。
我想了一下,答:“好的,停用降糖西药和其他西药;再照上方吃两副中药。观察,定期复查,再定。”
【4】
陈大妈:“好的!好的!”
我忽然问道:“陈大妈,我觉得你看见我开处方时,两眼好象放光似的?”
陈大妈笑道:“有吗?我在药店执了几十年中药,很久以前见过一个老中医开这个炙甘草汤,现在又见到了,并且份量比那个老中医更大量,所以我可能就两眼放光了?……哈哈哈……”
大约二个月后,随访,陈大妈已停用所有药物,复查几次血糖都正常,精神更胜往日。这个炙甘草汤,治好她心悸的同时,顺便把她多年的糖尿病也治好了,真是意想不到……陈医生说她老妈子越来越年轻了。
【5】
三火一木姑娘闻之,问道:“也能这样开药吗?”
答:“经典之病,用经典之方,有什么问题吗?”
问:“开那么大量,你就不怕犯法?”
答:“犯什么法?”
问:“药品管理法……”
答:“这个真是一言难尽啊!我可是按照老祖宗的经典用药的啊……”
【6】
接着,我搬出了老祖宗的法宝:
复脉者,复脉汤也,又名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最后一个处方,就是炙甘草汤。
条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又,《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
【7】
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黄一斤(酒洗),麦门冬半斤(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8】
三火一木姑娘:“打住!古代的斤两和现在不同,不是说一两等于现在的三克吗?你用那么大量,谁教你的?”
答:“当然是教授教的啊!柯雪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柯雪帆教授!”
问:“奇怪!你又没见过他,他怎么能教你呢?”
我笑道:“我读过他的书,《医林掇英》,是柯教授用明坚之名写的,一本中医临证章回小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9】
问:“真有这个书?怎么说的?”
答:“书中托名钟老中医,据最近考古发现成果,讨论了汉代度量衡和古医书的药量问题;认为东汉时期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于是,一个实际病例的炙甘草汤是这样开的:生地250,麦冬45,桂枝45,党参30,麻仁60,,炙甘草60,生姜45,大枣30枚,阿胶(烊冲)30。用水1600毫升,清酒1400毫升,煎到600毫升左右,分三次服。”
【10】
问:“真的病例?真的开这么大量?”
答:“应该是吧!这一回是十七回,回目就叫做《药贵精专岂可乱投,方虽有名还须足量》。我开的方,生地120,只用了不到一半的量,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火一木姑娘:“那药品管理法怎么办?……”
【11】
致诚师兄在一旁,叹道:“关于汉代度量衡的问题,李可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都有论述,基本观点出自柯雪帆教授整理的资料,即汉代一斤,等于现在的250克;汉代一两(一斤等于16两),等于现在的15.625克。但李可认为现在可按经方折半量用药。至于药品管理法,必须与时俱进,国家现在提倡守正创新,这些问题将来应该会解决的……”
【全文结束】
温馨提示:本案为个例,若治病,请找医生,勿擅自模仿用药!
【作者简介】:云开月明,自号养和堂主,中华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医。
本文部分图片源网,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