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医药专业人士参考。任何药品相关描述,都不应理解为对任何品种的处方及诊疗推荐。®标仅展示商品名,并不代表已注册。
**凡有原创标记的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在全球制药行业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即使中美关系时刻发生动态变化,也并未显著影响全球顶尖制药企业的战略部署。一些MNC正积极在中国市场寻求并购机会,旨在增强其药物研发管线,并深化其在全球第二大制药市场的市场渗透力。
去年12月以来,已有多项跨国的重大并购交易完成,包括阿斯利康斥资12亿美元收购中国细胞疗法领域的领军企业Gracell Biotechnologies,以及诺华公司在未公开具体金额下,完成了对肾病治疗开发者SanReno Therapeutics剩余股份的收购。
尽管由于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中断、中国本土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为获取国家医保覆盖而进行的药品降价等因素,导致部分MNC考虑退出中国市场,但阿斯利康、诺华、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 Squibb)与赛诺菲(Sanofi)等跨国制药企业仍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
外国制药企业对中国制药企业的收购兴趣,源自于当前全球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压力”。
两方面看。第一是中国创新已经走向全球。在很多疾病领域,中国创新开始主导甚至引领全球创新,MNC不得不优先考虑更具创新价值的中国在研管线资产。
第二,中国监管机构对医药行业首次公开募股(IPO)政策的收紧,导致一些初创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融资困难,进而需要主动寻求并购机会,获得外部投资以支撑研发活动。
MNC并购中国创新药资产,有助于降低制药企业的成本结构,促进创新技术的整合,并扩大其在中国庞大医疗市场的份额。然而,此类策略实施需谨慎评估潜在的政治与经济风险,特别是考虑到美国国内对中国的“鹰派”立场已成为两党共识的一部分。
从市场数据来看,过去二十年间,中国医疗保健企业的主要买家以国内资本为主。然而,截至今年7月16日,中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并购总额已降至十年来的同期最低水平,仅为68亿美元。其中,外资并购交易额仅为7.2亿美元,同比下降52%。
所以,短期内MNC可能会在中国加速寻找一些价值数亿美元的在研创新药管线,并参与直接并购。
实际上,BMS正面临核心产品专利悬崖的挑战,其业务发展主管Liang Wu在中国生物制药协会会议上表示,公司正积极寻求“补强”机会,特别是针对抗体偶联药物(ADCs)这一结合精准靶向与化疗优势的肿瘤领域创新药。目前,该公司已与中国制药企业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达成合作,共同推进ADC药物的研发与商业化进程。
赛诺菲方面,其新产品规划经理Wei Wei透露,收购中国生物技术企业是该法国制药巨头的既定目标,并已在公司内部会议中展开讨论,但具体细节尚不便透露。赛诺菲发言人进一步表示,公司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并购机会持开放态度,特别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或能带来显著增长机遇的项目。
投资银行BDA Partners的中国医疗保健业务主管Sophia Wu强调,跨国制药企业正积极寻找在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及其他高增长领域的潜在并购目标。她指出,女性健康、医疗美容、神经病学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有望成为未来投资的热点。
在风险管理方面,南非Aspen制药公司的中国区首席执行官Larry Merizalde表示,尽管中国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但该公司通过在其他市场的多元化布局来平衡这一风险。他强调,在全球制药市场面临不确定性时,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应对潜在的挑战。
此外,随着中美两国在基因与健康数据监管方面的政策日益收紧,跨国制药企业在华并购活动还需密切关注数据传输限制等潜在的法律与合规问题。这要求企业在并购过程中进行详尽的尽职调查,并与当地监管机构保持密切沟通,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及后续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
END
✦
推荐阅读
@新药心谈
有态度,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