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阿兴博士
图源 | 网络侵删
食品安全无小事,一位前员工在社交平台发帖曝光餐厅后厨环境,引发热议。
这则获得1300多点赞的帖子,不仅让这家主打健康轻食的上海餐厅陷入舆论漩涡,更让发帖人与餐厅的纠纷从网络战场转向了法庭,法院最后会如何判决呢?
案情回顾
2023年9月,上海一家主打轻食、健康餐的餐饮店陷入舆论风波,事情的起因是一篇社交平台帖子,发帖人是该店前员工刘先生。
他在离职后约十天,发布了一篇详细描述店铺后厨环境的长文,帖子中,刘先生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餐厅后厨存在的诸多问题。
他提到食材储存不当、卫生环境堪忧等具体细节,这篇文章很快在平台上引发关注,获得了1300多个点赞和300多条评论。
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舆论,餐厅第一时间向平台投诉,虽然平台最终下架了这篇帖子,但餐厅认为损失已经造成。
他们认为,刘先生的帖子存在明显的夸大和失实描述,严重损害了店铺的商业信誉和品牌形象。
餐厅随即将刘先生告上法庭,要求他在相同平台公开道歉,并赔偿各项损失共计32000元,其中包括律师费、公证费用,以及因负面舆论导致的营业收入损失。
在法庭上,双方就帖子内容的真实性展开激烈争辩,餐厅方面出示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检查记录,证明店铺并未发现重大食品安全隐患。
而刘先生则坚持认为,作为前员工,他只是如实反映了在职期间看到的问题,行使了公民的舆论监督权。
为了查明事实,法院详细分析了案件的各个方面通过调查取证发现,刘先生提供的部分证据和证人证词确实能够佐证帖子中的某些描述,同时,店铺的其他顾客评价也印证了部分问题的存在。
法律分析
这个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公民行使舆论监督权的边界在哪里?如何平衡舆论监督权与商业主体的合法权益?
根据我国法律,公民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举报和监督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并非无限,行使时应当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不得恶意诋毁或者过分夸大事实。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重点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
造成的实际影响
经过审理,法院认定刘先生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陈述属实,这部分内容属于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但同时指出,帖子中确实存在一些情绪化和贬损性的用词,超出了合理监督的范畴。
最终,法院作出判决:责令刘先生就不当用词向餐厅道歉,并支付合理费用损失2000元,但对于餐厅主张的营业损失,因无法证明与帖子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法院未予支持。
案件看法
网友对此案评论不一,有网友说:“作为前员工,他提供的信息更真实可信,应该支持这种勇气。”
也有网友认为:“离职后发帖,是否带有报复心理?措辞确实有些过激。”
你觉得法院的判决是否公平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