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消失,大青岛的土地问题

楼市   2024-08-01 14:37   山东  
今天再来说说青岛土地市场的问题。

青岛楼市今年的第三批土地公示出来了,比起以前,真是少的可怜,一共四块,占地6.8万平,建筑面积16.63万平。
为什么这么少?因为挂多了也没人要。这次的土地从现实情况来看,主力市北的两块地,无论是毛衫厂还是盐滩村地块,都是以前流拍过的,这次即便有人拿,也得是平台公司为主。

这是史上最少的一批地块,但是即便如此,也未必能卖出去,这就是目前青岛土地市场的窘状——以前抢地的市场开发主体们,基本都消失了。
前面的文章说了青岛八年间楼市的起落变化,实际上,底层是土地市场的变化,毕竟上一轮涨价大潮就是蓝光地王起步的么。

不妨让百忍老师捋一捋过去数年间,青岛土地市场的变化。

青岛土地市场,之前最大的特点,就是勾地模式是绝对主流。

土地需要提前勾兑,不是像南方城市那样进入公开市场,谁有钱直接去拍,谁抢到就是谁的。

你需要在土地进入招拍挂之前,跟村里、跟地主、甚至跟有关部门勾兑,把这个事整明白,甚至要提前付款,把条件满足了,然后拿出来,拍卖的时候屏蔽掉其他竞争对手,直接拿走。这样地价非常稳定,基本上拿地价就是起价,因为没有人跟你争。

但是勾地模式,需要前期做大量工作,甚至有很多潜规则要执行,耗费的时间和成本都也不低。

外来大开发商往往不擅长做这个东西,因为他们很多都是上市公司或者是国企央企,有些套路没法操作,有些资金也出不来,往往需要本地的操作公司,但是合作起来摩擦也多。

这里边有大量的秘密和案例,百忍老师就不一一列举了,你懂的。只说冰山一小角,前落马的中院院长、人大副主任邹川宁的判决书里,有帮着获取土地使用权这一条罪名。

所以外来开发商不服水土,基本上在青岛拿不到太好的地。要拿到好地的话,必须联合当地各路神仙,或者各路地主,或者各个部门。

要不然就跑到郊区去,当然,当年市场好,郊区也能扑腾开,很多甚至去了上合,因为那个地方的土地最为丰富,然后被套住了。

这就是当年土地市场的一个基本状况,还有一个基本特点是,官方对市场的反应慢。

2016年下半年房价大涨之后,尽管有蓝光和融创的地王涨了好几倍,但是后边的地价基本上没怎么动。

先动起来的,反而是李沧,王戏精要胡折腾,盯上了地价,大笔一挥,把李沧的地价都改成了楼面地价8000,一下子翻番了。

然后市北和崂山的地价,居然还是6000多,而房价已经上达到了30000上下。

2017年1月,华润联合青铁,象征性抢了几轮,拿下了青铁华润城地块,当时的楼面地价只有6550元,而开盘就卖三四万,这里边的利润可想而知。

几乎同时,保利也拿下了新都心天汇地块,楼面价也是只有6000多,开盘就是两万八九。

你可以想象这里边利润有多大,但是有关部门无所谓,很长的时间里无动于衷,也可能是因为17年春天的大换班,前后的组合都比较麻木,或者也是勾地模式后遗症。

2018年青岛开了上合会,花钱比较多,急需要资金,于是土地开闸,开始大量卖地。

之后的三年里,商住用地全青岛每年卖两万亩,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累加起来六万亩,也就是占地就达到了4000万平,而建筑面积近亿平,数量十分惊人。

本来青岛的新房库存就比较大,六万亩土地喷薄而出之后,压力就更大了,坐实了全国库存第一的名头。

很多地方,根本不管市场规律,直接就涸泽而渔了。

像即墨西,本来地比较少,市场很火。但是后来十几块地如火山爆发一下,全放出来了。很快,板块进入一个极度内卷的市场,价格大战极为惨烈。

2019年,新的青岛一把手,除了学深圳之外,就是卖地。而卖地的同时,要求青岛每年建设十万套人才公寓,所以在每块土地上都加了人才公寓的建设指标,终于给开发商又套了一道枷锁。

两年以后他走了,政策又延迟了一年多才改变,这期间大量卖的地,人才公寓已经加上了——这就让整个的土地市场埋下了一个巨大的负担,也给楼市供应增加了一个隐患。

然后市区好地段极少供地,东李本来已经成熟,但是王戏精就要是开发商做地下五层,结果无人敢来,他索性全规划成了院士港,规划局乖乖服从。

而崂山前海也几乎没有什么供应,所以豪宅居然都去了城阳,星河湾大卖,因为没人去拆迁。好不容易赶上了上合会,拆了山东头和朱家洼,豪宅供应的楼市格局才发生巨变,崂山前海成为主流。

青岛的土地规划,无论容积率还是商业比例,都很随意,基本上区级领导小笔一挥,就能确定,国土和规划部门也能一挥,没啥依据,就是由着性子。所以很多住宅地块,硬塞了很多公寓和写字楼,极为别扭。

最近三年,城市更新计划启动,整个张村河片区被拆掉,大片土地都出来了,拆迁的成本高啊,缺钱呀。而此时勾地模式退场,于是又比较着急的赶紧制造地王。这种情况当然可以理解,但是,总是要平衡一下房子销售市场。

土地市场也是个市场,虽然政府是唯一的卖家,但是也得看整个楼市状况。

如果市场不好,开发商销售艰难的话,那买地客户就会消失

2021年9月,以恒大崩盘为标志,楼市进入下半场,而后多米诺骨牌效应来了,全国性民企巨头纷纷倒下。22年5月暴雷的融创,对青岛楼市冲击尤其大。

楼市持续萎缩之后,更多也就没人买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选择了躺平。

2021年青岛卖地500多亿,2022年卖地400多亿,2023年只有200多亿,且大部分都是平台公司拿的。

到了今年,尽管也有王家村的海业地王,但总数怕是连百亿也没有了。楼市价格战打响,即便能拿地的几家开发商也算不过账来了,纷纷大撤退。

所以如今政府即便独家垄断土地,勾地模式也没了,拍地模式也做不下去了,这就是目前的尴尬困局。

按说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是要降低地价、是要降低容积率、降低商业比例、也是要按照市场原则重新调整各种条件的,比如禁墅令应该解除,应该正儿八经的研究一下市场还有哪些空白?能拿地的开发商需要什么具体服务?

把土地整合一下,更加适应市场,更加量身定做,这才有可能把地卖出去,才有极其稀少的开发商买单嘛。否则只能是挂了再流拍,没有什么做头了。

但是在青岛这个城市,尽管三巨头也站台了土地推介会,但是具体落实还远不到位,落地的工作做得比较少,只有送面积的算是有了突破,但是各个区的落地情况居然还不一样。

有些地块,依然匪夷所思,比如张村河北的大宇地块,依然容积率高、商业比例高、单价高、总价高,让拿地的平台公司至今做不出产品定位来。

这就让土地市场进一步雪上加霜,今年的央企除了中海能够稍微溢点价之外,其他家干脆连名都不报了。

而本市的平台公司也基本上没再有资金了,他们去年前年拿的地还没消化完呢,所以也是鸦雀无声。
当然土地不出让的好处也有,就是下半年市场新房库存减少之后,市场压力会减少,明年就更加轻松了,毕竟竞争主体少了。

而有关部门要把更多的土地卖出去,就得随行就市,研究明白楼市,认真做个卖家,切实做好服务,真正适应市场,切中买家胃口,才能实现交易,否则还得流拍。

青岛土地市场的夏天甚至秋天都永远过去了,这唯一的卖家在风雪交加时,要适应寒冬的市场。

想了解更多楼市问题,请扫码入问房圈:


百忍说
人这一生,总要说几句实话,说几句自己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不做人云亦云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