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铀矿地质事业在新疆的创建发展

文摘   2024-06-22 09:29   陕西  

1955年3月6日,一架包机徐徐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走下来了12个人这是中苏签订《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放射性元素的寻找、鉴定和地质勘察工作的议定书》,中苏委员会成立后,召开第一次会议确定在乌鲁木齐组建519勘察队,派出的首批进疆人员:苏方有地矿总工程师杰林佐夫、总地质师波波夫、总物探师卡良金;中方9名人员中有副总地质师佟城(地质部地矿司副司长)、后来任核工业地质局副局长的杨士文、以及陈景和等人。我离开普二办,加入其中,从此跟陈景和一样,一辈子留在了大美新疆。

3月7日,佟城和苏联专家及时向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书记王恩茂作了汇报。王恩茂在听取汇报后非常高兴,通过新疆省人民政府将刚竣工的专家招待所作价转让给519队,由苏联专家和中方人员使用。不久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派来了46名干部,齐俊德同志为队长,加快了519队建队历程。与此同时,甘肃、山西、陕西、四川、河北等省按中央指示,派来了李近江、徐文华、张廉、宋岐、李守宇、赵南荣等大批干部。到1955年5月1日,519队已有干部386人,其中地厅级干部8人、共产党员245人、共青团员122人。519队组建时根据中苏两国政府的协议,属中苏合营性质,苏方为142人。1957年中苏双方终止合营。苏方人员改为技术顾问,之后苏方人员逐渐减少,至1960年全部撤回。
为了保证519队铀矿地质工作的顺利进行,新疆省人民政府1955年春在黑山头脚下拨给519队建设用地0.8平方千米。王恩茂书记还说:“给你们原子能事业的用地在三年之后将是乌鲁木齐的中心地带”,后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1955年5月到1956年底,519队采取队伍建设、基本建设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措施,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在5月初就派出了几个分队在新疆境内开展普查找矿。经过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战,很快就取得了找矿成果,查明了几个具有勘探价值的矿点儿。航测队运用空中先进仪器,当年便找到了雅满苏铁矿,并于1956年提交储量报告,及时移交给新疆有关部门开采。

519队基本建设,从1955年开始到1957年基本完成,称为519队大院,也就是现在的核工业216大队和新疆矿冶局乌鲁木齐办事处大院。队部建设实际用地0.25平方千米,大部分为三层楼房。其中有行政办公大楼、化验楼、苏联专家住宅楼、2栋学校(519队地质学校及技工学校)、28栋中方人员工作楼及住宅楼,另外还有食堂、浴池、商店、银行、邮局、托儿所、礼堂、电影院、机械修理厂等,并有一个警卫大队负责大院安全保卫。当时的519队就是一个各种设施齐全的小城镇,正如当地农民所说:我们从519队看到了社会主义——住楼上楼下、有电灯电话,买东西有商店、存取钱有银行、寄信有邮局、吃饭有食堂(中餐、西餐、保健餐),并且还有一流的托儿所和学校,送托、上学、洗澡、理发都不出大院门。

519队,从组建到开展普查、勘察及取得成果,仅用了50多天时间,这真称得上是快速高效。1955年519队下辖5个分队:第一分队为普查勘探队,第七分队、第十二分队为普查队,第十七分队为检查队,第二十一分队为航测队;1956年又发展成为12个分队建制,新增第二、第三、第五、第九、第十九、第二十三、第二十五等七个分队,这些分队已遍布全新疆进行铀矿普查和勘察。当时物质生活条件差,工作设备简陋,野外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普查队有的马匹被毒蛇咬伤致死,有的地质队员被狗熊抓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有的地质队员被急流河水吞没,马明东同志就是为了救一名女同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种种困难并没有吓倒干部和职工,他们更加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终于在全疆范围内查明了具有一定价值的几个矿床。

519队从1955年到1965年的10年间,不但为铀矿资源普查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新疆境内铀矿地质原始资料,共有三万余份,这是519队近一万名职工的集体劳动成果,十分珍贵。

519队不但为我国核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为铀矿地质事业培养了大批干部和技术人才。从1960年到1964年,519队先后输出了10多个地质分队支援甘肃、陕西、青海、内蒙古、浙江、湖南、广东等省区开展普查找矿,到1965年519队在新疆仅剩下1000多人。根据二机部的决定,1965年1月撤销519队建制,队部部分人员与西北182队合并成立西北182队新疆办事处,所属第二、第二十四、第二十九分队划归西北182队领导。西北182队新疆办事处驻地仍在519队原址,并负责管理519队留下的所有房地产等。1969年,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将新疆矿务局和西北182队在新疆的三个地质单位划归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领导,队新办的职业学校人员并入兵团矿务局后勤部机关及五七中学。原182队改为兵团矿务局兵团勘察设计队;1975年,中央11号文件将兵团由军区移交地方领导,原核工业系统的几个单位仍归核工业部领导。所以核工业部地质局于1975年又将原182队二十九分队调往山东工作。至此,核工业地质系统在新疆已没有地质单位管理了。

1983年9月,核工业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16大队进疆工作。这是核工业地质事业在新疆的第二个春天。216大队继承核工业光荣传统,1985年也是当年进疆、当年出队,当年编写出成果报告。我是负责519队档案资料管理的4名人员之一,而且熟悉新疆铀矿找矿的早期情况。

519队撤队后的近20年,我兼职甚多,“文革”期间,领导曾安排我身兼九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始终没有忘记档案、资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虽然心急如焚,但仍坚持做好档案管理这项主要工作,并且不断写报告向上级反映。所以,在档案使用和安全保证方面,我一直听从核工业部地质局和西北182队的领导,关于档案的战备转移和来回搬迁,都是遵照核工业部的指示要求办理。216大队进疆期间,我还专门去了一趟甘肃徽县伏家镇大队队部,表示对大队进疆工作的欢迎。

216大队进疆也救活了这批珍贵的档案、资料,积极开展了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216大队进疆工作之后,档案、资料的利用率逐年上升,积极找铀、找金、多种经营和科学研究服务。大队在抓紧开展野外工作的同时,还组织人员编写了各类研究报告及伊犁煤田报告等,使档案资料得到了充分利用,为新疆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519队组建在疆开展铀矿地质找矿至今,519队的十年属于创业发展阶段,是铀矿地质事业的创业者;随后的216大队进疆工作,是在519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伊犁盆地、吐哈盆地铀矿地质找矿成果显著,属于继承创新的发展阶段。216大队的精神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管理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被授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明单位。

我为自己此生服务于519和216感到无比自豪。

在庆祝216大队建队六十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216大队越来越好,不断取得新辉煌;祝愿核工业兴旺发达,核地质事业欣欣向荣。

编者寄语

陈志昆老先生的这篇回忆录收录于216大队六十年大庆征文集,调整后发布于此。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永不消失的“新疆519队”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白杨河矿区——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从大石桥到伏家镇——探寻核工业216大队诞生地和移居地
铀矿地质档案的保护者——陈志昆
目睹沧桑五十载  沉睡多年矿复苏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