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河矿区——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文摘   生活   2023-11-02 09:03   陕西  


组建二十四分队

1956年底,二十五普查队发现了白杨河矿点,打了个十几米的坑道,发现矿化很好,决定组建勘探队,进行深部勘探。为纪念二十五分队发现白杨河,勘探队定名为二十四分队。不久二十五分队的人员设备都进入了二十四分队,遂记载为二十五分队更名二十四分队。

矿区南边五六里的地方有一条河,河水清澈,长了不少白杨树,“白杨河”可能因此得名。白杨河地处北疆准噶尔盆地北沿的雪米斯坦山脉南侧,属于塔城地区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管辖,汉语叫和丰县。

勘探队伍正在扩编,队部就设在工地中,边生产边建队。平缓的坡地上一片帐篷,有单有棉,有大有小。伙房旁有个地窝子,是苏联专家吃饭的地方。跟我在五队时的中苏合营不同,这里只有地质、物探、水文几个技术专家。组长叫季莫菲耶夫,为人很和气。到1958年下半年,这些专家也全部撤走了。

因为白杨河距离塔城、和丰县都在一二百公里之外,难以获得蔬菜供应,有近一年的时间,食堂只供应馒头,每隔半个月才运回一些肉菜罐头之类分给大家。随着人员设备的不断增加,又修建了民族食堂、机修车间、发电机房、压风机房等等。人员设备大都是从五队搬过来的,我都熟悉。

不到一年,一号竖井已经掘进了三四十米,有四台钻机陆续开工生产。年底竖井井上塔台也建成了,人员也到齐了,具备了全面施工条件。在当地还招了几百名临时工,大都是少数民族工人,二十四队已经扩大为六百多人的勘探队了。

进入1958年,全面施工展开,在白杨河中心工地及附近集中了一号竖井、四台钻机、槽井探等;另有三个普查小队;还在雪米斯坦山东部建了一个工地,叫“十月工地”,以深浅井、槽探等进行揭露探矿。

当时大跃进的号角已在全国吹响,各项工作都在加速。经过一年的工作,钻探进度很慢,因为这里是一种硬度很大的微晶质花岗斑岩,月进尺不足百米,坑探工作也不理想,二十四队在全大队排名靠后。

在制定1959年生产计划时,几经党委讨论,决定展开“千百万”劳动竞赛。“千百万”的意思是:坑道要月进百尺,钻探月进千尺,槽探全年达到一万平方米。就这样掀开了三年大跃进的生产热潮,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不计报酬,争先恐后,夜以继日地工作。

技术革新成果也不断涌现,例如在坑探中,改进打眼的深度和钻孔位置,爆破方法由导火索制爆改为电雷管引爆;发明了微差爆破器,只要按一下爆破器,工作面上的几十个炮眼就可在一瞬间按几秒的时差起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程度;硬质岩层钻进由钢砂改为钢粒,当时市场上没有钢粒,就用废旧钻头锻造成钢板,切割成细条,再用车间自己研制的一台小型切割设备切成钢粒,大大提高了钻进效率。

还涌现了一批劳动模范和积极分子,例如,坑道掘进工刘景坤同志被誉为铁人,出席了全国第一届群英会。

白杨河一号矿床的勘探已接近尾声。竖井深达一百五十米井下纵横千米坑探,一个中型矿床已落实。在新西工地钻探中新发现的矿脉向深部延伸,很快通过一口斜井,又抓到了一个中型矿床。在老新西工地深部又发现了很好的矿化。大跃进的几年中,虽然大炼钢铁失败了,但土法炼铀成功了,搞出了产品。总之,经过全队职工的艰苦奋斗,二十四队在五一九大队已经小有名气了。

宋任穷部长来了
1959年上半年,我调到办公室任主任,计划财务科工作由高同生同志负责。1960年,原副队长李文希、张峰、王进喜等同志先后调走,王志宽被任命为工会主席,我被任命为副队长,马瑞堂被任命为党委副书记。

1959年下半年,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在五一九党委副书记王汉兴的陪同下,来二十四队视察工作。当时五一九各队主要领导都在乌鲁木齐参加整风,我便全程接待了宋部长。宋部长刚来到就对我说“不要专门给我做饭,我在食堂吃,工人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要给我买烟买酒,我自己带烟了。”我私下问他的秘书是不是可以吃饭加一点菜,少买点儿烟。秘书说“隔几天加一点儿菜,不要每餐都加,烟就不要了。”并打开箱子让我看他带的烟,我都照办了。

宋部长真是做事认真、平易近人,值得我们终身学习。他多次召开工人座谈会,每次都拿出带的烟来给每人发一支,是三门峡牌带过滤嘴的,当时很少见。他到车间工地参加劳动,每次劳动完都拿出个小本子来,要车间班组长在本子上签字。
在宋部长离队的前一天,我请示他“今天下午给你们做个烤全羊吧?”他问为什么,我说“自从您来队上,我都是按您的指示办的,我们这里有很多黄羊(野山羊),您都没吃过。我们这里有个工人,出去不超过一小时就能打一只黄羊回来,星期天休息的时候,我们经常打黄羊吃。也请您品尝一下这里的特产。”

宋部长说:“野味嘛,可以。我们来的路上也见过黄羊,你们王书记打了好几枪也没打着。”

我调侃道“黄羊黄羊你莫怕,碰见王汉兴,没事了。”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

通过一周的相处,宋部长的身体力行和蔼可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家庭团聚
随着白杨河矿区的发展,职工家属团聚问题越来越突出,要稳定队伍,两地分居成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家属来队探亲无房可住,经常四户人家挤在一顶棉帐篷里,职工意见很大。王祥书记多次跟我商量,最后决定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组织家属职工施工建房。木工活由木工组负责,每户三根屋梁一个门窗连在一起,打土坯垒墙,房顶用芦苇扎成十几公分粗四米多长的耙,铺在房顶抹上泥就可以了。就这样,都积极参与,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六十多户,每户二十多平方米。基本解决了家属来队住房问题。同时,我队保卫科经地方政府同意,有批准落户的权利,终于使难题得到了解决。
我到新疆后,直到1960年才回家探亲。三年多我一个人在野外工作,有钱没地方花,攒了几千元现金带回老家,跟我父母说:“我在新疆给你们寄钱每次要跑上百公里,很麻烦,以后不再寄钱了,你们把这些钱存在银行里,每月的利息也够二老零用了。”就这样安顿了父母,我带着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去新疆的路。

正值经济困难时期,甘肃铁路两边的树皮都叫人快吃光了。在哈密排了好长时间队才买到了几个玉米面饼子,新疆的粮食供应在全国是最好的。只因火车刚通到哈密,临时外来人员增多,才显得粮食紧张。一路上都是住小旅店睡地铺,虽然辛苦,总算是把一家人接到了新疆,孩子小花销大,每月精打细算还有富余,资助着上大学的两个侄子。

1960年下半年,党委书记王祥同志调走了,派来史朝斌任书记。1962年六七月份,办公室主任李仕刚带一帮人来找我和马瑞堂谈话,说我们队史书记有意见是不对的,是反党夺权,要在党委会上做检查。我说我认为史书记工作不深入,具体事情不愿管,这意见是反党吗?史书记是党吗?这个所谓的“段马事件”最后不了了之。

1963年新西工地斜井及勘探工作已近尾声,进入储量计算编写报告阶段。正当我们准备将力量投入老西工地对较深矿化进行勘探时,上级命令我们支援甘肃武威的一八二大队二队,他们发现了新矿急需勘探,但缺乏山地勘探力量。我们只好将斜井施工的掘进队全部调过去了。我记得1963年开完三局工作会议返回时,二队领导邀我帮忙做一下掘进队职工家属的思想工作。我跟他一起下了车,在二队停了一天,发现他们是在白杨河习惯了,到新的地方不适应,连蜂窝煤都用不习惯,便给他们开了个小会,疏导一下,我就返回新疆了。

不久,我们接到了停止白杨河工作迁往河西走廊的命令。


编者寄语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有关182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甘南行之寻访郎木寺贡巴

182番号的产生与变迁

油菜花开初访214

探访丹凤224旧址

去庞家河看211的金娃娃

我和女子找矿队

蓝田401矿区给211大队带来的变化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汽车伽玛测量——孙圭回忆录摘编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永不消失的“新疆519队”

发展原子能英明决策的前前后后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荣誉山下——孙圭回忆录摘编

初到新疆519——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我们的幸福——孙圭回忆录摘编

保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陇南会战和华北地台会战给217大队带来的两次战略大转移

留在新疆519的青春足迹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