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核工业——蔡伯贤回忆录节选

文摘   2024-10-22 09:13   陕西  

1984年9月,正在接受西北地勘局副局长段维忠带领的工作组对216大队企业整顿工作验收,即将结束之际突然接到时任核工业部地质局长王陞学的电话,他在西安参加一个重要会议,要我立即去西安有重要的事情与我交谈。我当即从徽县乘火车前往,当晚王局长向我传达了核工业部党组最近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大意是为了改变铀矿地质队伍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决定在216大队组建一支二百多人的精干队伍,重返新疆,开展铀矿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以提供更多的铀矿资源。待进疆队伍组建起来以后,再把新疆矿冶局下属的145地质队合并进216大队。部发文件及附件(即519队大院内的房产及地皮与新疆矿冶局的分配意见和图纸)将于最近下发,一切都按文件精神办理。
接着王局长又介绍了当年519队及下属的十多个地质分队,在新疆艰苦奋斗了十年,对新疆的地质情况有了较多了解,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交大小矿床十多个,为应对当时的急需,还曾经开展过土法开采和冶炼铀,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核工业早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带走资料,中苏关系彻底破裂,并不断在边境地区制造混乱,尤其是在塔城和伊犁地区,先后发生了大规模边民外逃和暴乱事件,使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损失。1965年被迫撤并519队,把铀矿地质队伍全部调离了新疆。现在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铀矿资源的需求非常迫切,提出了更高要求,核工业部又因势利导,提出重返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的新疆,开展铀矿地质普查勘探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十分必要的,必将有力推动铀矿地质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王局长还谈及了部局为什么确定由216大队重返新疆工作,其原因有三:一是在甘肃陇南地区有四个地质大队,除了徽县的216大队,还有成县的217大队、礼县的219大队和天水的直属队(后改为213大队),相距很近,队伍过于集中;二是216大队职工队伍的平均年龄是西北地勘局系统最年轻的;三是其中三个地质大队队部在县城,都建有条件较好的生活基地,唯有216大队队部在伏家镇,基本上是干打垒的房子,办公、住宿条件最差;还有一个原因是,局里也考虑到你曾在新疆工作过十年,对那里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比较熟悉和了解,加之你又是队级干部中比较年轻的(当时我四十五岁),年富力强,为此决定这次由你带队进疆,希望你认真完成任务。

我听后十分感动,当即向王局长表态:我从事铀矿地质事业近三十年,入党二十多年,是核工业的伟大事业培养锻炼了我,我服从组织决定,一定尽我所能,以身作则,带领进疆队伍努力完成部局领导交给的光荣而艰巨任务。

进疆216大队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命,也由西北地勘局党委发来,即有原班子成员的我和总工程师程明高同志,还提拔了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秦立峰、赵明满为副大队长,原519队二十一队副队长后调任新疆物资公司经理的姚作全同志为大队长,新疆矿冶局下属的145队负责人王爱明同志为党委副书记。其余班子成员由于年纪偏大,由西北地勘局安排到213大队。原216大队除258人进疆外其余五百多名职工全部划归213大队。

在全体职工大会上,传达了部局文件和上级领导的指示,当广大职工得知为了贯彻核工业部重大战略决策,要组织一支精干队伍重返新疆开展工作的消息时,都高兴极了,尤其是一些年轻有为的职工更是摩拳擦掌,勇跃报名,强烈要求进疆工作,气氛十分热烈,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求进疆的人数已大大超过了核工业部核定的名额,进疆队伍的组成非常顺利,为我们进疆工作增强了必胜信念。

核工业部规定划归给216大队的房产基本上都已出租给了乌市的单位,并都签了合同且都未到期,办公楼也已满员。之后我们又多次与市政府、矿冶局等交涉,收效甚微,无奈之下,我们也只好向三局和核工业部如实反映了,以引起部局领导的重视。过不多久,在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陈肇博的亲自主持下,召开了专门会议,要求尽早把划归216大队的房产腾出,对出租的房子要采取有力措施尽早收回。但会后仍进展缓慢,房子问题是压力最大最麻烦的事,经过多年努力,才得以解决。

我拜访过原519队的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其中有519队宣传部的白平治同志,后调任新疆自治区政府的副秘书长;原519队二十四队副队长,后调任新疆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王志宽同志;还有原519队办公室的陈志昆同志调入矿冶局资料室,地质科的陈景和同志和供应科的马进宝同志;还有当时还在新疆物资公司任职的姚作全同志等和他们的夫人。当他们得知216大队要重返新疆,都高兴极了,都说是519队又回来了,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支持我们,克服当前存在的困难,力争尽早进疆为铀矿地质事业再做贡献,使我深受感动!尤其是白平治同志,为了疏通216大队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系,做了大量工作,很快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们在新疆打开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志昆同志长期从事519队大量地质资料的管理工作,都说他是原519队地质资料的“活字典”,文革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原519队通过整整十年艰苦奋斗所取得的珍贵铀矿地质资料,保管得完好无损,为216大队重返新疆在原519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大指引和参考,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为以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16大队重返新疆工作的消息在519大院内逐步传开,尤其是我们在湖南株洲为实现车载化订购的的大量汽车及拖挂等设备,陆续运至大院,把大院内的广场和空地基本上都摆满了,引起了老老少少的广泛关注和议论,都说核工业部对216大队的进疆太重视啦,舍得花重金买这么多汽车和设备。大家对今后的发展前景一致看好,从而引来了不少原519队和矿冶局一些老同志登门了解情况,有的还提出自己或子女调入216大队工作,由于受编制和名额的限制,只能向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解释,根据实际需要极少量的满足了一些同志的要求。

1985年春节刚过,我又接西北地勘局通知,要我陪同段维忠副局长去新疆接受新疆矿冶局下属的145地质队划归216大队统一领导。我们到了伊犁后首先听取了145队基本情况的汇报,并在145队领导的陪同下,看望了145队的广大职工,紧接着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传达了核工业部关于145队划归216大队领导的相关文件,段副局长和我分别代表西北地勘局和216大队对145队和广大职工并入216大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鼓励145队的同志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寻找更多的铀矿资源做出更大贡献,广大职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表示了积极响应。

在完成接受任务返回乌市途中,段副局长提议顺道看望离别多年的原519队三分队的辛思强同志,得到了他们全家热烈欢迎和款待,使我们深受感动!在座谈中辛思强同志给我们谈及了二十年来在伊犁地区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老单位519队强烈的思念之情,当得知我们正在组织216大队重返新疆时,高兴极了,当即向段副局长强烈要求回来,为铀矿地质事业再做贡献。后经西北地勘局党委批准,满足了辛思强同志的要求,很快调入进疆216大队,并担任了领导工作,为216大队搬迁进疆,逐步投入正常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时我最关心的两件大事,一是矿冶局的腾房情况,二是进疆搬迁准备工作情况。为此,我又回到216大队在甘肃徽县的旧居,当我看到刚组建起来的216大队在程明高、秦立峰、赵明满等同志的组织领导下,把各项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卓有成效,广大职工精神振奋,齐心协力,面貌一新,我实在是高兴极了!十分感激我的同事和全体进疆人员迎难而上,勇于奉献的精神,更感谢上级领导的关怀。

我能在216大队工作六年,特别要感谢我们敬爱的核工业部老部长雷荣天老人家。我1965年9月到519队参加工作以后,先后又调入到182队、207工程指挥部,1976年又调入甘肃省国防工办工作,核地质系统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我很热爱,并建立了深厚情谊,一旦离开觉得很不习惯,一直期望再回核地质系统工作,又难以启齿。直至1979年雷部长文革后恢复工作,到甘肃视察核工业部的厂、矿和地质大队,经省政府接待后,指定国防工办派人陪同,工办领导派我前往,我十分高兴地接受这一任务,共历时40多天。雷荣天老部长是我们核工业部的元老,一直主抓铀矿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为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核工业系统享有很高的威望。经过文革折腾已是年老体弱,但他老人家一直关爱着地质系统,不辞辛苦深入到厂房、车间、住地、餐厅、钻机现场等,看得多问的细非常认真,得到了广大职工的爱戴,使我非常感动受益匪浅。由于朝夕相处的时间较长,比较熟悉了,在他视察即将结束返回北京的时候,我大胆的向他老人家提出:我长期在核工业地质系统和工办从事机关工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是我的短板,要求重返铀矿地质队工作,以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再为核工业贡献微薄之力。他看着我高兴的说:现在好多人都想要向上爬,而你是要往下走,很好,我回去给人事部门反映一下。不久,就接到了西北地勘局党委通知,顺利调进了216大队。我高兴极了!为了感谢雷部长的帮助与厚爱,我当即写了一封感谢信,意想不到的是他老人家先后给我回了两封信,鼓励我在基层好好锻炼,紧跟时代,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力争找到更多的铀矿资源,为核工业做出更大贡献,给我在基层工作增添了极大动力。

我到216大队后总想依靠广大职工共同努力能找到一个大矿,以此来感恩核工业和雷部长,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始终未能如愿,只是找到了一些无开采价值的小矿床,辜负了雷部长他老人家的期望!直至1984年重返新疆,又给了我感恩核工业感谢雷部长的宝贵机会,正当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新疆大干一场之时,一纸调令中断了我在216大队的履程,又给我留下了一个新的遗憾!但我牢记使命,热爱铀矿地质事业,感恩核工业,已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216大队进疆作出了最大努力,为之后的顺利发展,并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并以此聊以自慰!
我的匆匆离开,216大队进疆的重担落到了我的同事和历届领导班子的肩上,他们接过接力棒,带领广大职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锻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地质成果,直至突破巨型矿床,为实现核工业部重大战略决策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了部局的嘉奖和好评,实在是来自不易难能可贵!与此同时,216大队还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多种经营,取得了很大成绩,与40年前的情况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以取得优异成绩的实际行动印证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至理名言!我们216大队的广大职工都是好样的,都是有功之臣,你们辛苦了,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借此机会告慰我们敬爱的雷荣天老部长等老领导和长期从事铀矿地质事业艰苦奋斗,呕心沥血先烈们的在天之灵,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敬意和永久的怀念!

时间过得真快,重返新疆40年了,现在我们已进入了第二个一百年的新征程,新征程又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把过去已取得的成绩当作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接再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国家找到更多更好的铀矿资源,以推动核工业的飞速发展,为巩固国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者寄语

蔡伯贤先生的这篇回忆录收录于216大队六十年大庆征文集,调整节录后发布于此。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永不消失的“新疆519队”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白杨河矿区——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保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早期运动——黄世杰回忆录摘编
铀矿地质档案的保护者——陈志昆
目睹沧桑五十载  沉睡多年矿复苏
德高望重的陈景和和陈志昆老先生

我铀矿地质生涯的最后十年在214

探寻核工业216大队诞生地和移居地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