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地质战略转移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次出访

文摘   生活   2024-03-15 20:57   陕西  
纵观我国核地质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七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每到关键节点,某些标志性事件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影响深远。例如1989年对前苏联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考察,引发了我国铀矿找矿由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的转移,我国核地质也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参与了1989年的出访,至今难以忘怀。本文就出访经过、感想及带来的变化作以记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核地质的大门也逐渐向外打开。与此同时,苏联核工业地矿系统也加大了对外交往。双方一拍即合,建立了联系机制,签订了协议。在此协议的框架下,双方首先各派一个代表团,到对方铀矿地质系统进行参观访问。

1989年11月,以核工业地质局王陞学局长为首,赵凤民、赵廷业、姚振凯和我一行五人,组成铀矿地质代表团赴苏联参观访问。全程二十天,我们由满州里出境,先后到外贝加尔红石铀矿、莫斯科原子能工业部铀矿地质局、全苏矿物原料研究所、苏联地质博物馆、中亚撒马尔罕乌秋库都克铀矿山、穆龙套金矿、乌克兰彼德罗夫斯克米丘林铀矿,还参观了克里姆林宫及红场,整个行程充实圆满,收获很大,感想很多。
我们所参观的铀矿山储量都很大,几万吨甚至几十万吨,他们的总资源量肯定十分惊人。这一发现对我们震动很大,深切感到我们铀矿地质工作已经落后了。更值得一说的是,他们的许多铀矿离我们并不远,像“红石”铀矿就在额尔古纳河另一侧,距黑龙江省边界很近,甚至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都相似。中亚哈萨克斯坦的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流域有多个大型、超大型砂岩铀矿聚集区,就处在新疆以西的邻近地区。而且,伊犁河还发源于我国。几十年的封闭和隔绝使我们对周边发生的事几乎是一无所知,真可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相似的地区人家找到了大量铀矿,我们却少得可怜。这般情形自然会让人意识到,不是自然界有没有矿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到位。

其次,我们发现苏联人全面研究并提出了“层间氧化带形成铀矿”的成矿理论,推广一整套砂岩铀矿找矿方法,采用地浸方法开采铀矿。这些理论和技术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但并不深奥,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同拨云见日。我们西北局工作区内有许多中新生代盆地及透水性较好的砂岩层系,找矿条件与之相似,过去也曾发现过一些小矿。相信学习应用他们的经验,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找矿效果。
参访中我们也见识了不少应用技术,都在我们没有或技术水平较低的领域。例如使用牙轮钻快速钻进砂砾岩技术,可地浸砂岩铀矿区域预测、普查和勘探方法,区域水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铀矿分析测试方法,地浸试验方法,可地浸砂岩铀矿储量计算及评价方法……。

苏联地质科技及生产管理是非常科学、规范和高效的,矿山建设规模很大,井井有条,制度非常严格。科研人员事业心很强,孜孜不倦,常深入野外现场调研。苏联有许多著名的地质期刊,也常有新的专业书籍出版,这些都在世界地学界有一定影响。

这次参访在核地质领域开启了中苏新一轮交流,在随后数年的密集互访中,我们也感受到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他们渴望突破封闭输出地矿工作经验和技术。在全苏矿物原料研究所参观时,有几位曾经以专家身份在中国工作过的人,佩带着当年中国颁发给他们的“友谊纪念章”与我们会见,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曾经在北京三局担任过专家组长的罗戈金先生,70多岁高龄了,还亲自驾车专程赶来与我们会面。众多的年青专家无不希望有机会到中国工作。各个接待单位都是热情友好,毫无保留的,对待敏感的话题也相对放得比较宽。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深入了解学习其先进的经验提供了良好条件。真可惜当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智能手机,否则会拍到多少有价值的照片啊!

我们在苏联参访时,正值苏联政局剧烈动荡,国家面临解体,生活物资匮乏,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当时物价受国家控制,东西比较便宜,但商品供应不足,1美元可以换20卢布,吃一顿饭一般只需几个卢布,一件俄罗斯上好的呢子大衣约200多卢布。我们出国差旅费用虽然不多,也显得很富有。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已日渐深入,国家发展即将进入快车道,苏联则旧的体制和经济状态还处在剧烈变化前夜,一切都还是比较落后的,人们也渴望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对中国的进步也很羡慕。

这次参访收获很大。概括起来说:了解到苏联铀矿地质有着惊人的发展,看到了我们巨大差距,学习了砂岩铀矿层间氧化带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地浸采矿技术,火山岩型铀矿找矿技术;和苏联同行建立了进一步沟通合作的渠道和机制。

1989年,我们西北地勘局铀矿找矿工作正处于困难时期,虽然国内发现并确定了五大类型铀矿,但储量上没有重大突破,后备勘探基地很少,进一步工作方向不明,整个队伍处于比较被动状况。苏联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回国之后,在地质局统一安排下,研究制定了新的工作计划,并立即付诸实施。东北地勘局负责沿额尔古纳河地区火山岩型铀矿深入找矿,我们西北地勘局则担负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的试验。从1990年开始,一场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的序幕拉开了。以216、208大队为主力军,此后的六、七年时间,我们不断地加大了地浸砂岩铀矿的投入。大部分队伍转入盆地中工作。工作区也扩大到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等省区,有两年南方兄弟局也派队伍来支援,俨然一幅大会战的局面。我国找矿工作重点由南方硬岩型向北方砂岩型转移,西北第一次成为全国的主战场。

与此同时,我们西北局更加重视继续学习和引进苏联及独联体各国的技术。曾多次组织各专业的专家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地质联合体参观学习,并和他们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签订过多份协议,包括派各专业专家到对方专业部门学习,邀请部分专家来我局工作,与中国专家合作工作,外包钻探工程给对方施工并兼顾传授快速钻进经验,购买对方一些快速钻进的工具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友好合作过程中,对方还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技术文献和图书资料。


几年下来,经过各方的努力,我们较好地掌握了可地浸砂岩铀矿的成矿理论和找矿评价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改变找矿布局,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16大队在新疆、208大队在内蒙古陆续发现大型砂岩铀矿。有的矿床很快建成地浸采矿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这一切变化均源起于1989年底及此后多次对苏联铀矿地质企业的参观访问所带来的启示!应该说,这些成功的参访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促使我们走出去,站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给我们曾陷入困顿的找矿工作找到新的出路,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还需强调,前苏联的经验固然好,但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应用,决不能简单套用。近些年我国新发现的砂岩铀矿很多特点就与他们不同,应该不失时机的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另外,近些年核地质系统打破封闭对外开放,与地矿、煤田、石油系统合作评价铀矿资源的做法也非常值得称赞,愿核地质系统在改革大潮中继续扬帆远航!
(作 者:狄永强,原核工业西北地质勘探局局长。)


编者寄语

狄局长曾多次提起这次出访,在216大队六十年庆征文集中又看见了这篇文章。略作调整发布于此,与大家共享。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217成县老基地的变迁
蓝田401矿区给211大队带来的变化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汽车伽玛测量——孙圭回忆录摘编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永不消失的“新疆519队”
发展原子能英明决策的前前后后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荣誉山下——孙圭回忆录摘编
初到新疆519——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梦回河西走廊 难忘找铀岁月
发挥潜力找金 开辟第二找矿领域
参加找金——孙圭回忆录摘编
走进182开启铀矿勘查新征程
我们的幸福——孙圭回忆录摘编
保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我在309的那几年
留在新疆519的青春足迹
白杨河矿区——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见证桂北铀矿普查会战的艰苦岁月
回望芨岭铀矿的勘探历程
伊犁地浸砂岩型铀矿会战
反右运动与破比例尺——孙圭回忆录摘编
搬迁柳园——段维忠回忆录摘录
从大石桥到伏家镇——探寻核工业216大队诞生地和移居地
892金矿项目钻探技术革新情况的回忆
回忆去新疆拍摄专题片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