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填图队为人生填充温暖底色

文摘   生活   2023-09-03 09:18   陕西  
据217队志记载:为了完成甘肃省迭部-武都1:5万铀矿地质测量,组建了填图队……填图队员团结奋战,克服了山高林密、坡陡路滑、气候恶劣、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多次获得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填图队撤销建制已经四十多年了,成员也分散在了五湖四海,但凝聚力未减。随着微信的普及,组建了“人间天图”微信群,我被他们吸引,进群当了三周插班生,收获颇丰。

首先对他们当年的工作状态有了一定的了解。瞿康业回忆道“迭部的普惹山位于安子村的西南侧,海拔3700多米,1977年6月初,卢钰源师傅带着我和唐大泉从北坡登顶,进行地质测量和取样......海拔虽不太高,但植被密布,山峰陡峭。那天早上我们六点多钟出发,依次穿过了冷杉林、白桦林 被一片密密麻麻的竹林档住了,是熊猫最爱吃的也是我们最害怕的箭竹林,我们只能寻着动物们穿越出来的洞爬过去,这种洞高不足二尺,一尺多宽,爬起来很费劲。这片竹林虽然只有三四十米宽,爬了过去也难免伤痕累累,我们休整一下,又过了一片混杂林,除了松柏多是桦树柞树 。继续攀登,豁然出现了一大片杜鹃!非常珍贵的高山杜鹃,健壮的树冠缀满了篮球大的花簇 ,花大色艳,我们置身于花的海洋,可惜不能停留。过了花海多是灌木,山体逐渐陡峭,攀登更费劲了,好在植被密布,脚能瞪上劲,手也能借上力。接近山顶数百米时出现积雪,植被逐渐稀疏,脚下开始打滑,越往上雪越厚,渐渐没过了脚面,没过了小腿,没过了膝盖,腿都难拔出来了,干脆手脚并用往上爬,这时又飘起了鹅毛大雪。下午两点多,我们终于登顶了!全是厚厚的积雪,破开积雪和冻土层,测量,采样,费了好大劲儿才完成了该区域的工作。下山时没敢走北坡,先从南坡下到平缓处再绕到北坡下山,下到半山时雪变成了雨,风也小了,我们又从冬季回到了春季。

1980年,我们填图队改编成了区调队,工作区域转移到了内蒙古的阿拉善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范围东到乌兰布和沙漠,西至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是腾格里沙漠。我们住在吉兰泰,放眼望去便是绵延不绝的沙海。

这里的夏季十分炎热。1982年盛夏的一天,袁福泰、高三轩、李纯忠、邹玉富、刘建民、张志清、肖三元、蔡焕新......我们十几个人在巴音诺尔公南部搞实测剖面。那天太阳刚出来就特别热,我们坐车前往工作地点,途中好几次陷入沙窝,好在嘎斯车越野性能好,我们在后面推,总算脱离险境。40多度高温下连续作业了七八个小时,下午四点多钟,剖面拉完了,我们也累瘫了。更糟糕的是水早喝完了,一个个口干舌燥的。返回到公路还有十几公里沙路,在没水,高温,极度疲惫的状况下靠双脚走,真是太难了!没办法,我们忍受着“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烘烤,一步一步往回走。经过一条沟坎时,忽然发现成百上千的刺猬,一堆一堆地死在那里,风干得只剩下带刺的外壳了。

我们身体里的水分一点一点地蒸发,临近公路时遇到一口水井,接上来的都是浑浊的咸水,还有小虫子游动,也顾不得了,一通狂饮!裴永翔离水井只有几十米了,都没力气走过来,赶紧给他送过去。喝了井水,继续往回走,汽车停在公路上等我们,上了车又继续喝,尽管肚子里装满了水,还觉得干渴难耐,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故,有经验的人说我们脱水了,最好的办法是输些生理盐水,但当时没输液条件,只能慢慢恢复......”

牟庆山局长说起高焕旭牺牲的情形:“1975年在舟曲县憨班野外作业的时候,他路过一条陡峭的溪流,失足坠落,溪流中满是青苔,很滑,停不住,接着就摔下了悬崖。同行的徐长岭立刻跑到公社打电话报告情况,接着领当地老乡去现场把人抬出来。伤到了头部,当场就不行了。唉,他也是抚州地院毕业的,我的同班同学......”
牟局长把这张照片发到群里,说是武国敬保存。当时自己不在场,赶到时遗体已经抬下山了,他们在现场查勘,心里难受得很
我端详着照片,悲从中来,内心感慨:陡立的峰峦、茂密的竹林、厚厚的积雪,潺潺的溪流,飞落的瀑布,茫茫的沙漠,我们眼里的浪漫景致,却是地质队员脚下无法躲避的险地。
这次插班还对1978年刀代喀工区的水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蓝榕焕回忆:“因为刀代喀到白衣的简易公路冲毁了,我们三个人组成突击队,绕道从爪哇沟上游翻山去迭部县城运粮食,大概五十公里山路,走了一天才走到县城。第二天下午牦牛队驮着粮往回走,走到半路天黑了,我们就在半山坡上过夜。第三天中午才回到了刀代喀。太艰难了,真把我累坏了。
徐建国补充:“那年雨水特别多,到处塌方、泥石流,刀代喀到白衣的简易公冲毁了,我们与外界的联系也断了,几百人吃饭成了最紧迫的大问题。各单位想方设法,先是收集现有的粮食根据人口进行二次分配,再就是到附近村庄借粮,村子都很小,能借到的粮食也是杯水车薪。通往白衣的公路一断,马上就组织突击队抢修,但好几座桥都被洪水冲毁了,抢修难度很大。眼看就要断粮了,必须派个突击队出去运粮食。带队是杨文英师傅,陕西人,身体特别棒。他们绕道去了迭部县城,终于在第三天回来了。看到牦牛队驮运回来粮食,整个工区沸腾了!这次运回来的粮食虽然不多,但缓解了危机,大家没挨饿,坚持到了抢修好公路,大批的救灾物资才运了进来。

有生死考验,也有悠闲花絮,采蘑菇,摘草莓,抓鱼......瞿康业的回忆,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藏族同胞对一切生命的尊重和善意。
“1979年,我们在迭部爪哇沟工作,清澈的溪流中有味道鲜美的小鱼。我们常去捕鱼,两个人在下游拉好鱼网,其他人从上游击水赶鱼,赶到网跟前时突然起网,把网到的鱼倒在岸上,捡到桶里。捕鱼时常有藏民跟在后面,随时把我们不要的小鱼捡起来放回溪流中。他们不吃鱼,也不反对我们捕鱼、吃鱼,但不愿看着小鱼在岸上干死。
1977年,填图队分成了若干个四人小组,在迭部县境内工作。我们小组的工作地点在卡坝乡,第一站是在安子大队。村子比较大,交通也方便,当地藏民居住的全是木制房屋,我们借住的小学校是唯一的砖瓦房。安子沟的工作结束后进入泥欠沟,不通公路,我们租借藏民的牦牛驮运,到达恰路库村,借住在女队长家的阁楼上,房屋周围便是耕地,成群的锦鸡、褐马鸡在地里悠闲地觅食。

六月份我们到了尼吉巴村,有几十户藏族家庭,生产队长叫王三次力,是个慈祥的中年人。我们借住在队部,是木制的二层楼房,我们住在楼上。春夏雨多,通往迭部县城的路冲断了,我们的给养也就断了。端午节那天,王队长来看我们,知道了情况,二话不说就给我们送来了面粉、腊肉和青稞酒等,还提着一只大公鸡,那可是村里的鸡王啊!我们不收,王队长说不收就是看不起他。只好收下了,给他钱坚决不要,我们只好以随身携带的香烟、茶叶等回赠。

村里还有位叫伊如的大叔,是安子小学杨文才老师的父亲,得知我们与他儿子是好朋友,非常高兴,拿出青稞酒和腊肉招待我们,唐大泉都喝醉了,是我背他回住地的。伊如大叔是木匠,我曾求他帮我弄块板子做洗衣板,我们将要离开时,大叔拿着一块板子匆匆赶来,说其他板子都湿了不能用,就把家里切菜的板子拿给我,坚硬细腻,当地人称铁木,后来我托好友李文辉刻成了洗衣板。那年秋天,我们移住到公路边的陶吾卡村,结识了正在那里给小学校修理课桌的李文辉。李文辉是四川人,祖辈是木匠,被迭部县的原始森林所吸引,移居到了卡坝寺村,只有他一户是汉民,全村的藏民都与他家相处和睦。

迭部的藏民好客,在路上遇见,认不认识都会主动打招呼。1978年夏天,我们正在工作,本来晴朗的天空忽然间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将至,急忙跑到附近的一间房屋避雨,房屋很简陋,但不漏雨,里面围着火堆坐着三位藏民:中年妇女、漂亮女孩和憨小伙。见我们进去便让出一面给我们。虽是夏季,山顶上还是冷,有堆火烤着,很惬意。三位藏民不会汉语,无法交流。临近中午,雨越下越大,只见女孩拿出一只印着龙图案的小瓷碗,用塑料桶里的水接连洗了三遍,倒上酸奶,双手端着请我们喝。中午,又拿出烤饼请我们吃,我们也拿出携带的葱花油饼请他们吃。
他们不仅好客,更是知恩图报。我们在陶吾卡时,有位小伙子碰伤了腿,已发炎溃烂。我师傅卢钰源懂医,为他清疮敷药,很快痊愈了。小伙子拿来熏肉和青稞酒答谢,我们也热情招待了他,不料第二天他又回到十五里外的家里拿来食物答谢,搞得我们既感动又无奈,哭笑不得。”

这样的互动,让我想起了前年的甘南之行,想起了刀代喀的老村长,还有碌曲的扎扎姐。联想起那句“你只管善良,其他的都交给神”,最契合这种生活态度的,莫过于藏族同胞

盘点收获,比较意外的当属《填图战报》。顾正华回忆:“最难忘的有两件事:一是填图日志,记载着填图队的日日夜夜;二是《填图战报》,油印小报彰显了当年填图人学大庆,献身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刚劲有力的“填图战报”四个字出自李贵明之手。出队后队部驻扎在迭部花园道班,刘洛图丶原真丶李纯忠住进了道班的一间房子,我们则在道班院里搭起了两顶帐篷。不久,李贵明因腰椎病回了成县,便由我照猫画虎,收集稿件,接手编印《填图战报》。”

徐建国补充道:“填图队的工作模式是分成小组,单独作战。1978年到了刀代喀,小队部设在工区边上,有条件集中较多人员了,有这么好的机会,牟领导倡议发挥文学爱好者的力量,办队内刊物。于是,经过紧张的筹备,一篇篇诗歌、散文、心得便呈现出来了,牟、顾两位领导更是自己动手调油墨、刻腊纸,一本油印的队内刊物诞生了,伴随着油墨的清香味儿,文化氛围顿时浓烈起来。这是大队成立以来,基层小队涌现出的第一份刊物,至今提起来仍然自豪不已。”

《填图战报》的出现是豹之一斑。后来从填图队走出了不少厅局级和县处级领导干部、专家、企业家。循着《填图战报》,我似乎窥见了填图队人才辈出的秘密:表达调动思索,人文关怀产生精神引领,不断的良性循环,形成了正能量生态圈。
人心向暖,持久的凝聚力也源于此。正如高剑萍由衷感慨:“与优秀的前辈们工作生活了一年,为我一生添上了一笔浓浓的色彩,从此不断修正着人生的路线,我做每件事的自信亦是由此而生,填图人的精神影响着我的一生。” 

作者寄语

此篇内容分享给217队史展览馆,力求准确。如发现不妥之处,敬请留言或私信告知,多谢啦!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182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182更多故事


217成县老基地的变迁
高中毕业之后的那些日子
陇南行之探访老基地大门口
陇南行之再进飞龙峡
陇南行之再进西狭颂
陇南行之寻找老味道
说说217成县老基地的水
甘南行之寻找刁德卡
甘南行之寻访郎木寺贡巴
甘南行之过境陇南
182番号的产生与变迁
慈父手中线 母子身上衣
伟大的秘密
往昔岁月里的物喜物悲
父恩厚重如山——感恩我的父亲高汉
同学缘 生死情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发展原子能英明决策的前前后后

梦回河西走廊 难忘找铀岁月

发挥潜力找金 开辟第二找矿领域

保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陇南会战和华北地台会战给217大队带来的两次战略大转移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