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寨铀矿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东方巨响

文摘   2024-11-02 09:19   陕西  

金银寨铀矿床的发现
1955年9月9日,309航测四分队,在湖南省郴州市山区进行航空伽玛测量,在许家洞附近发现了高强度的异常(15号航测异常)。309大队立即通知二分队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地面检查。接受地面检查任务的是二分队一小队,时任队长伍锡辉。
10月中旬,一小队30多人乘坐苏制噶斯63汽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到达了一处只有牧羊人去过的地方安营扎寨。第二天早晨,操作员(后改称找矿员)背着苏制YP-4M仪器,在全副武装的公安战士陪同下,开始进行地面探测。
陈金陵和公安班长李九斤(志愿军复员军人)接受检查的路线经过一片寸草不生的石头山,他俩工作了2000多米后,在水沟里发现了一块滚石,强度在1000伽玛以上,探测仪器三档(最高档)还打不住。他们接着往上爬,临近山顶看到一条长约200米的硅化带,像一道天然屏障挡住前进的方向。陈金陵和李九斤手拉肩顶,艰难地爬到悬崖陡壁上,忽然耳机响起了很强的脉冲声,仔细一看,陡壁上的岩石与刚才在水沟里发现的滚石异常一样,紧接着沿陡壁测量了50多米,伽玛仪器打不住,航测发现的异常在地面上终于找到了!随后他们按照地质技术人员事先安排的要求,采集异常点岩石标本。硅化岩石(石英含量在80%以上)强度太大,敲断了地质锤也没能取下标本。
晚上,伍队长把工作人员叫到一起,帐篷周围有公安战士站岗,伍队长小声地说:“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制造原子弹的铀矿,我说的这句话,你们谁也不要向外泄露。”接着小队对发现的异常区域开始详查。
喜讯传到二分队,李贵队长和苏联专家吉林捷夫到现场视察,并立即组织民工开展地表揭露。
一时间,寂静的山区炮声隆隆,一条简易公路修到了山外。

金银寨铀矿床迅速转入勘探

1956年1月,309大队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十分队(后改称310大队)承担金银寨铀矿床的勘探工作。5月,勘探工作全面展开,20多台钻机日夜钻进,四层坑道同时掘进。根据苏联专家的要求,必须赶在1957年7月前,控制500吨以上的储量,才能提请苏联专家进行矿山设计。

金银寨铀矿床的发现引起了二机部、三局领导的重视,北京三局张华副局长到工地坐镇指挥。1957年11月,时任三局计划处处长李凤翔调任十分队队长兼党委书记(后任309队大队长),王学增任十分队技术负责(东北地院55届毕业,后任309大队总工程师)。二机部宋任穷部长、刘杰副部长(后任二机部部长)亲临现场视察指导。经过十分队2500多名职工的努力,终于在1957年4月提交了金银寨铀矿床主矿带工业储量,提前三个月完成了第一阶段勘探工作,为矿山提前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勘探工作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废寝忘食,深入施工现场,战高温,攻关克难。地质工程师王学增,经过认真地研究对比,提出坑道石门(20米间距)放稀到40米的建议,节约了坑探工作量2500多米,解决了矿体刻槽取样跟不上坑道掘进速度的矛盾;物探工程师沈锡厚(后任三局物探技术负责)试验成功了放射性测量岩石矿物体重和放射性取样分析矿石品位,以及炮眼测量射气系数等三项新方法。钻探工程师李河江总结的小口径合金钻探新工艺在三局系统广泛采用,工程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为缩短勘探周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4年3月,309队副大队长高玉到金银寨视察,对时任十分队党委书记要如意说:所有地质队办公住房都是盖的简易房,你们十队有功劳,同意你们盖个二层办公楼,这是给你们的面子,因为各路高官和专家常来金银寨看这颗明珠,连京广线上的北京至广州的特快,在许家洞这个小站也要停靠几分钟。

1965年6月,十分队在金银寨进行了近十年的勘探,提交了金银寨铀矿床勘探工作报告,探明的工业储量****吨,为711矿的矿山建设创造了条件。金银寨铀矿床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大型铀矿床,矿床的发现恰逢其时,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提供核原料。

金银寨铀矿床是硅质角砾型的多成因铀矿床。该矿床具有层与非层的层控特点。原岩是碳酸盐岩和富含泥质碳质的碳酸盐岩,后经层间断裂构造作用,岩石破碎,经硅质热水交代形成的硅质角砾岩。成岩后再经多次断裂构造作用和含矿热水溶液的多次交代,形成了含矿的硅质角砾岩矿石。

艰难的铀矿开采

711矿是周总理亲自批准的“二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集聚在深山老林之中,住宿问题是矿山建设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首任711矿矿长刘宽,是1958年4月从江西省县委书记的岗位上抽调来矿区工作的,他到金银寨第一天,就有人给他念民谣:“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可怕极了。他仔细一想,309队十分队在这里干了几年,不是也挺过来了吗?万事开头难,上级既然把上千职工在这荒山野岭安营扎寨的任务交给我,没有退路,只能闯出一条路来。他说,住房没有自己盖,拉起账蓬就是家。几根木头一架,竹编一围,里外抹上泥巴,盖上树皮也是家。半年时间,自己动手盖起了六十栋简易房。他还说,毛主席、周总理关心这座矿山,就是要我们早日拿出铀矿石,提供核原料,尽快地造出原子弹,打破国外敌对势力的核垄断,保证我们国家的安全。

1960年9月,矿山部分投产,装满铀矿石的专列,从许家洞徐徐驶出,送到衡阳272厂水冶。1983年8月,矿山全部建成投产。

根据309队陈金陵回忆,1984年他陪同核工业部报告团到711矿。报告团成员深入到80米中段的采掘现场,当时的情景让他十分震惊,眼前见到的采矿工人几乎都是赤身裸体。陪同他们下井的矿党委副书记告诉他们:“这个中段是主采区,采掘条件很差,坑道中涌出的是高温热水,涌水量每小时350立方米,水温一般在43℃以上,最高达到50℃,巷道内的气温也在40℃以上。”下井半个小时,报告团成员们浑身湿透,由于缺氧,头脑发胀,心里发闷,像是在大蒸笼里转了一圈。来自404厂的报告团成员说,我们在戈壁滩上工作,总觉得荒凉太苦,没想到四季如春的江南采铀工人比我们还要苦。

李矿长向报告团介绍了304工段的青年掘进队队长彭云太,他是省、部模范,个子不高,话也不多,但憨厚朴实,人称钢筋铁骨。他激励自己的话是:“水大温高何所惧,我为采铀献青春。”几年间,他带领全班创造了用六年干完八年任务的优秀成绩。

金银寨铀矿床,309队十分队,以***万吨的优质矿石量提交给711矿。711矿用了近四十年的服务期,将矿石开采出来,送到272厂水冶处理,这样一个流程,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是难以想象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金银寨铀矿勘探初期,309队十分队从省内外矿区调进几百名坑道掘进工人,投入四层坑道的快速掘进,在防护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拿下金银寨这个大矿床,工人们日以继夜地在坑道苦干,创造了月进坑道千米的全国纪录。风钻干打眼,大量粉尘吸入肺部,许多工人患上了矽肺病。根据统计,几年间,十分队就发现400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患了矽肺病,年青的20多岁,年长的不到40岁,这批坑道掘进工人,先后住进了疗养院,每年病逝的10多人。十分队党委书记要如意动情地说,每当工人病逝,他都要给他们穿衣抬躯,边走边流泪。
在郴州下湄桥湘核先驱纪念碑背面的一个向阳坡上,至今已躺下了100多名不穿军装的战士。他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第一个大型铀矿床忘我拼搏,直至献出青春和生命。面对他们,谁不动容呢?
就是711铀矿!金银寨铀矿!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本文上述插图均来自网络,感谢分享)

编者寄语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有关核地质队伍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182番号的产生与变迁

蓝田401矿区给211大队带来的变化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梦回河西走廊 难忘找铀岁月

见证桂北铀矿普查会战的艰苦岁月

我们的幸福——孙圭回忆录摘编

保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我在309的那几年

结缘208铀金勘查传友情

我铀矿地质生涯的最后十年在214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