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太原182大院

文摘   2024-07-02 10:20   陕西  
1957年,我六岁的时候,跟随着父亲陈国庆从北京三局到了太原182队,1967年又随182队搬到了咸阳。我在太原182大院里生活了十年,度过了从学龄前、小学到中学虑的少儿时代,大院当年的面貌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随着岁月流逝,竟然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82大院于太原市南城区二营盘并州路西侧,坐南,是一座整齐的方形院落大门口-小花园—公楼—大操场—化验室画一条中轴线,可将大院分为对称的东西两部分,各有两栋楼房,两片平房区和一座食堂。

先说大院的东半部。
的三层楼为家属楼,据说原为苏联专家准备的,盖得比较精细,单元房,卧室铺有木地板。该楼住的发小们比较多,如李建国、任雪萍、史颖、徐萍、王维朝、施新、曹妍依(娟娟)等家均在那里。这楼的南边与围墙间是露天仓库,常看见里面堆着一些大型的包装箱。家属楼后面的三层楼是集体楼,一层的东边是托儿所,西边是医务室,其余楼层为单身职工宿舍。

家属楼和集体楼之间靠东为小食堂,大门朝西,两边还有侧门。进到里面,南边是管理室,旁边是卖饭票的。北边有一小舞台,中间为餐厅,后面是厨房。餐厅地面为水磨石的,很光滑,周六晚上常常作为舞厅供职工家属娱乐,当时流行交际舞,还有乐队伴奏。音乐响起,人们翩翩起舞,气氛轻松欢快,舞会直到很晚才结束。记得潘虹老师、秦惠德等人是积极的参与者。那时我们还小,常去玩闹,在撒了滑石粉的地板上滑来滑去,常被大人们阻止。我们上小学时还在小食堂表演过节目,我与邓爱萍表演相声,逗得大家前倾后仰哈哈大笑。还记得一次我在小食堂地上拣了一沓饭票,立刻交给了学校,我没当回事,结果失主(一单身职工)一大早专门到家里去道谢,学校还表扬了我。

紧挨小食堂的北边是开水房,每天开饭前后人们总是排着长队打开水。烧开水的妇女叫毛旦,身边常带着个小男孩。小食堂西边两楼之间是一片空地,也是我们踢足球的场地,我班男女混合队与下年级的同学也常在此踢比赛,大家玩得兴致勃勃。

集体楼北边是一片树林,隔着一条路便是东平房区,分两列由南向北共有五排,每排有六户,为一间半和一间的两种房型。平房区使用公共厕所,自来水龙头最初也是公共的,经常聚满了人,后来给每户家里都装了水龙头,来这里的人也就少了。平房两侧北头靠围墙各有一处公共厕所,西边东西走向的大些,东边南北走向的小一点。东平房边的大院围墙有一东门,平常总是关着的。院墙不很高,小孩经常顺着墙边的树爬上爬下,甚至在墙上走,非常危险。我弟弟就摔下来过,把耳朵都碰破了。我家在东平房西列第一排住过,同排还有侯春利、冯月豆、陈太生等的家,后面第二排有陈晋如(四狗),常怀玉;东列第一排有李敏久、黄桐等家。

再说大院西半部。
南北排列的两栋楼与东边对称,南边为三层家属楼,虽然没有东楼盖的精细,但也是单元房。邓爱萍、乔忠善、尹青茂等家住在那里。家属楼与南围墙之间也是露天仓库,堆有杂物,野草丛生,常有野猫、刺猬等小动物出没。北边也是集体楼,总共三层,东边一至二层是子弟小学,西边曾是地质学校,其余为单身职工宿舍。杜亚新老师曾在一层朝南的房间住过,我经常到他那里玩。楼中间有一通道,平常南门开着,北门始终关着,楼房两侧各有一朝南开的侧门。

这两栋楼之间靠西边是大食堂,面积显然比东边的小食堂大,食堂正门朝东,平时老关着,开的是南北侧门,北门开的更多些。大食堂内部,东边有个大舞台,西边是卖饭窗口,中间是大餐厅。食堂后面靠南是厨房,靠北有理发室和澡堂。182队举办大型活动、开大会、演电影常在大食堂。一搞活动或开大会,我们小孩子都去看热闹,常听到有人喊,“虹唱一个”,潘老师也不再推辞,大大方方上台献上一首当时流行的歌曲,羸得台下一片喝彩声。大食堂还放有两台乒乓球案子,我们一有空就在这打乒乓球。

有时在大食堂放电影,还让我们少先队员义务收门票,当时一张电影票也就五分钱,每次收票我们都非常认真。每年除夕,大队工会办的春节游艺活动也在大食堂举行。晚饭后,大家早早来到大食堂,我们这些孩子最积极,争先恐后在各种游艺前排队,有猜谜语、套圈、摸鼻子、钓鱼等多种项目,直到奖品发完活动才结束。孩子们拿着奖励的糖果、铅笔、本子之类小礼品,高兴得不得了。

182队子弟小学大致是六十年代初成立的,我们当时三年级,是学校最高的年级。多数学生是从太行仪表厂子弟小学转回来的,其中就有我。随着以后每年的升级,直到我们1964年小学毕业,子校才有了完整的一至六年级。记得校长是王维朝父亲许从耕,范萍、王忠谦、白云仙、张精进、杜亚新等老师曾担任过我们的班主任,教语文,其中杜亚新老师还教我们算术和体育,潘虹老师教过我们音乐、地理和图画课。老师们非常辛苦,常常一人代几个年级,教好几门课程。

那时学校上下课没有电铃,是老师指派的同学值日打铃,值日生一边上课一边还操心着上下课时间,盯着课桌上放的闹钟,一到点就跑出教室在走廊上来回摇铃,都很负责任。李桂梅、施阳都摇过铃。

学校的活动场地就是两楼之间的空地,场地上有几棵树,在树荫间做课间操,专门有同学喊操,我也曾喊过操。这里也是我们做游戏活动的主要场所,女生玩的多是跳皮筋、打沙包、跳方,男生则玩弹球、拍三角、下棋。

每到放寒暑假,大家首先用两三天时间突击把假期作业做完,然后就可放心玩了。不像现在的孩子学习负担那么重,没有什么玩耍的时间。虽然子校学生绝大部分住在大院里,但放学学校还要求按照住地分片排队回家,我曾负责过西平房的同学队伍,那时我家住在西平房。

教学楼北边隔着一片树林就是西平房,与东平房一样为南北两列五排。第一排西边做过修配车间,有车床等机器设备,东边还养过牲口,我们小时在这里看见过母马下小马驹。二排之后住家属,我们家在西四排住过很长时间,后来搬到了东平房。其中前排一些房间还作为地质学校学生的宿舍,当时每个学生还发过一个小板凳。西平房北头东边有一个东西走向的大公共厕所,西边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小公共厕所,与东平房区域的布局一致。

最后说说大院中轴线上的建筑。
大门位于大院南墙中间,西侧为传达室,老门卫林怀芝(林建国父亲)在这上班。大门东侧是小卖部,东西走向,门向院内开着,有个高高的圆形窗户开向院外。小卖部不大,但油盐酱醋,糖果点心及一般日用品还很全,主要是供大院里的人方便购买。
进了大门,是个圆形小花园,周边种有一圈较矮的冬青灌木,中间种花,这里是我们小时玩藏猫猫的好地方。

小花园北边是办公大楼,大门前几根粗壮的水泥立柱支撑,显得办公楼特别高大坚固。楼内一层左侧是收发室,来的信件就放在窗台上,我们常常趁人不注意溜进办公楼,撕信封上的邮票集邮。二楼西边有打字室,门口常有倒掉的废铅字,我们也常去捡来拼图章。

一楼右边有一个门,下去是地下室,这是我们探险的去处,我偷偷下去过几次,在昏暗的通道中摸索前行,可以从楼外地面的开口爬出来,后来开口上了盖子,地下室的门也锁了,我们也就不到那玩了,好像东边集体楼也有地下室。

办公楼西侧后面有一门,斜坡下去是烧暖气的锅炉房,冬天常见烧锅炉的师傅推车往下运煤或由下往上倒烧过的煤渣。煤和煤渣堆得像小山一样,小孩子常在这里爬上爬下玩。办公楼后面是大操场,其中东面有一篮球场,周边还有单双杠等简单的锻炼器材。平常的体育活动、打篮球及学校的体育课都在这里。蓝球场也常举办一些院内外的篮球比赛,吸引大家前来观看助威。大操场地势低,一下大雨便成为一片汪洋,上面漂浮的木板就成了小孩们划船的玩具。

围绕小花园、办公楼及大操场是大院里的环形道路,它是大家跑步锻炼及练习骑自行车的场所。大操场向北越过环形路就是化验室,它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中间一条东西向的道路隔开,都是平房,南边的化验室呈“T”形,北边为“U”形,化验室被周边茂密的树木包围,加之不让人随便进去,显得非常神秘。我们常在化验室边拾一些废玻璃试管、量杯之类玩。化验室两边都是树林,中间的那条路穿过树林与东西平房相通。晚上这里漆黑一片,要通过树林、化验室到东西平房,都要有足够的胆量,一般都不敢从这走。记得我们1957年刚到182大院时,化验室周围长满野草,到处是蚂蚱及小昆虫蹦来蹦去,以后把野草铲除栽上了树,蚂蚱也就很少见了。化验室后面靠近北边围墙有一水塔,旁边还有个挺深的圆形废水池,我们大胆些的孩子也顺里面墙壁上的铁梯下去玩过。
当时182队大院周边单位建筑不多,大门口对面有未建成的楼房地下室,一下雨里面就积满了水,后来这里好像成了电机厂。大门口西边有一木材加工房,顺小路一直西行便是太原飞机场的跑道,时常能看见起降的飞机。还能在自制的矿石收音机或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地面指挥台与飞机通话联系的声音。飞机场的大门在北边的大营盘,距离182大院一站路,现在老飞机场早已迁走了,变成了一片高楼大厦。

大院门前是一条煤渣路,向东与并州路连接,是大院通往外界的主要道路。大院紧挨北墙有一条与大院门前路平行的大道,向西通往轴线厂。路北为炼铜厂,一到晚上,炼炉通红的火光映照了半边天,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火焰四射非常壮观。大院东墙外是一片庄稼地,有小路与南北大路相连,大院西边紧挨着的是轴线厂。每到星期六晚上,我们这些小孩就结伴到附近的工厂去蹭票看露天电影,总是高兴而去满意而归,好些老电影都是那时看的。

起初的182队大院外面非常荒凉,横七竖八的废弃战壕及炸毁的碉堡随处可见。我们一二年级在太行仪表厂子弟小学上学时,一大早常在范萍老师的带领下走小路翻战壕去学校,该校在182队南边三营盘的太行仪表厂院内。下雨时,小路泥泞很不好走,过积水的战壕时,总是小心翼翼溜着边。记得二营盘、三营盘路边均有一座完好的碉堡,垒碉堡的砖及遗留围墙的砖上都印有“盘”的字样。在182队大门前也曾见有骆驼队走过。

昔日的182队大院,如今已是面目全非,我2017年去过一次,大院位置未变,大门内的办公大楼仍在原处,只是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据说已重盖了几次,原先的东西楼房平房,化验室位置均被新楼代替,小时的旧建筑已荡然无存,旧貌换新颜了。大院北边也开了大门,周边已是高楼、小区、商店林立,一派繁华景象。

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儿时的发小玩伴们,现在都成了老头老太太,儿时的182大院及人文趣事还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时时回味,那么亲近,又那么遥远……


   

编者寄语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182番号的产生与变迁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519队与182队合并始末
西北核地质队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精神的花园里随手采撷
太谷访友寻旧迹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