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岭铀矿是217大队的高光时刻,凝聚着父辈们十年的努力,在我心里沉甸甸的。前些日子,有网友留言“龙首山,芨岭矿床仍在工作”,我欣喜地百度“芨岭矿床”、“龙首山成矿带” ,大量论文,连绵至今!才知道我以为的昔日辉煌,其实一直辉煌!于是,我借助资料,借助采访,努力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资料显示:1960年4月,甘肃省地质局区调队发现了芨岭东家沟矿化点。1960年底,217接收了芨岭矿点。1960年3月,217地质科来了个新科长——三局副局长高之杕。他跟佟城、黄劭显,三位技术专家在1958年大破比例尺运动中持反对意见,受到了批判。在反右运动中,他又因此被划定为右派,下放到了217。当年217地质科的技术员张光铁回忆道:“高之杕跟甘肃地质局总工宋叔和是朋友,1960年夏天,他们商量移交芨岭铀矿,派我去芨岭看现场接资料,现场只有一条手掘坑道。”我脑海闪现过一丝疑惑:甘肃省地质局区调队是常规地质队,怎么找起铀矿来了?铀矿地质的保密性怎么解释?很快有了答案。芨岭铀矿的发现应归功于全民办铀矿。1958年7月8日,各省批转了二机部《关于全面办铀矿的报告》,报告指出:为加快原子能事业发展,必须采取全民办铀矿方针,专业地质队与地方群众力量相结合......还提出中央各工业部门的地质队应开展对铀矿的顺便普查,铀矿地质队也应对其他矿藏进行顺便普查。当时217的队部在兰州,队伍部署在河西走廊。为跟地方地质部门业务对接,奉命由“二机部三局182队七分队”改名为“甘肃省第三地质队”。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办铀矿开展得轰轰烈烈。张光铁说当时设立了全民办矿科,科长是刘川之,王利群是技术员,经常办培训班,张光铁还多次参与讲课。当年的找矿员温智礼说,培训学员跟他们到野外实习过,还翻出了当年的照片。这个答案也让我对217老职工中颇为流传的“我们在白家嘴子发现了镍矿滚石,交给了甘肃地质局,经化验是镍矿”的传言产生了信任。但除了老职工的叙述,没见到资料记载。百度金川镍矿的发现,有群众报矿说,有煤炭地质队发现说。细想,镍矿露头摆在地面,矿石零星散布,这些说法都合乎逻辑,有可能都是事实。1960年深秋,三局副局长康日新带队,徐嘉楷、杨士文、刘兴忠、马占宗、刘振国、徐源、陈汉英、刘明孝、王木清等十人到芨岭勘查会诊。随后在兰州饭店召开论证会。张光铁回忆说他对309的刘兴忠印象很深,他们在南方找到了矿,有经验,认为地表露头好,构造蚀变都比较明显,是个好点儿。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甘肃尤其严重,天灾加人祸,贫瘠的河西走廊已有饿殍。217组建农场、打猎队、遣返随队家属,尽可能缓解困难局面,种种原因,大红山工区三次断粮。1960年底,为保存队伍,三局决定移工就食,把217一半职工调往湖北。面对忽然而至的命令,人们迅速行动着,来不及消化。消化是一辈子的事,我父亲去世前常跟徐彦增一起散步,他说“徐彦增是从南方回来的,困难时期过了,队伍也散了,多数人编进了南方队,回来的很少。”我依稀记得父亲怅然若失的神态。队长韩羡业、徐俊才带领肖洪潮、张光铁等247人离开了甘肃。大送别之后,217正式接收了芨岭矿点,把剩余的二百多职工收拢到龙首山东部170平方公里的区域,组建了一个工区、一个外围普查队。在队伍调整重组中,郎尽美从工区调入地质科,担任了副科长;程明高所在的182十五分队刚刚撤销,他也调入了217地质科。1961年春节刚过,在地质科长高之杕安排下,程明高带着YP_4M辐射仪同一个坑长一个机长去现场确定施工坑口和机位。3月,217队部从兰州搬迁到了芨岭东家沟,直接指挥生产。勘探初期,一度出现了两种成因争论。由于含矿岩石强烈蚀变,红化加深,面目全非,造成定名困难,曾先后定名混染岩、正长岩、斜长岩等,实质上都是把它看成了独立岩体,加之含矿构造不易识别,有观点认为铀矿化成因属于岩浆型,即便是有铀矿化也没有太大价值;多数观点认为含矿岩石受构造控制,热液蚀变现象普遍存在,铀矿化成因属热液型,但与南方花岗岩中的已知铀矿有区别,有待进一步勘探。正在此时,二机部副部长雷荣天来到芨岭,陪同的有西北182的徐嘉楷、赵致和、汪光旺,他们与217队长柴发荣、地质科长高之杕等专门讨论了矿床的前景和下一步工作。为加速突破,182在会议上提出用竖井勘探的意见,得到了雷荣天的赞同。当年的行政科职员李凤英回忆刚进芨岭的情形“荒山秃岭,没有树,野草都长不好,困难时期粮食供应减少,没有菜,杂面加咸菜,还吃不饱,很多人浮肿了。没有房子住,我们挨着山坡挖地窨子。雷部长来检查工作也住地窨子,洗脸盆还从我家借的。”会战在即,217为迎接全国各地的增援队伍,集中力量挖了一批地窨子。就这样,在三局系统缩减人员的时候,217却因为芨岭铀矿迅速壮大起来。1961年10月,西北182的第一个竖井在302孔位开挖了,设计了89米深,两个中段。从新疆519第24分队(后为224大队)调来了硐探工程师刘家尧和几个熟练工,还请领导过竖井建井的张建基工程师来现场指导。冬天的河西走廊格外寒冷,物资又极度匮乏,缺少井架材料,就用钻塔木搭成临时井架;缺少支护井壁的坑木,就白天掘进出渣,晚上往井壁洒水,借助自然结冰固井。全年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一、二、四号坑道均打到工业矿体,第一个施工的302孔位见到了15.016米的工业矿段,接着施工的101孔见矿32.72米!1962年1月6日,刘德芳(1971年调任211大队长,1973年调任三所副所长)调任217队长,主持了芨岭勘探期间的工作。今年九月,为筹办217大队(现为宁夏核地质调查院)历史展览馆,现任院长潘进礼带我们去北京,其中一项工作是拜访刘德芳。九十四岁高龄的老队长耳聪目明。潘院长介绍单位近况时,曾在芨岭工作过的蔡兰鹏(后任216大队总工)到场,寒暄落座后,老队长对潘院长说“刚才话没说完,你接着说。”在热烈的交谈中老队长关注到了每个人,他问默默拍照录视频的年轻人
“你们怎么不说话?都发发言”。还指着茶几上的笔和本子说“在场的人别忘了把名字和电话写本上。”虽然第一次见老队长,他这些习惯足以让我联想到他在芨岭的工作状态,知道了为什么他在217有那么高的威望。我说“我采访过不少老职工,他们都很佩服您。”老队长说“除了认真,我没啥长处。1945年刚参军就让我收发电报,不敢出错呀,养成了认真的习惯。现在脑子不行了,记不清具体事了。”1962年国民经济依然困难,1月14日,国务院转发粮食部、二机部《关于对西北‘三厂一队’粮食调拨和品种供应的通知》。3月,芨岭与东坑、毛荷殿、鹿井、小丘源、金银寨、下庄、相山,被三局定为确保勘探的八个重点。组织的关怀和重视,极大地激发了217职工的工作热情。为突破东家沟,7月份,三局聘请侯德封、涂光炽、叶连俊、李璞、佟城等国内著名专家来芨岭指导,孙圭一路陪同。随后,三所王传文、陈肇博、程华庭、程学友、赵凤民,中科院的褶瑞光、182的潘之明、赵致和、七队程明高、区品端等十余人组成联合科研组,对矿点及外围的地层、岩石、构造和矿化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217也成立了以庞述之为组长,区品端等五人参加的科研组坚持矿区的科研工作。由于东家沟矿床与国内已知的花岗岩地区铀矿成矿规律截然不同,勘探过程波折不断,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认识到紫红色含矿岩石是富钠热液对花岗岩交代的产物,铀矿化在碱交代作用以后又经构造破碎,热液交代充填而成。肯定了芨岭铀矿床属于花岗岩碱交代型热液铀矿化成因。科研工作卓有成效。其中《我国花岗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地质判据》、《我国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两个科研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重大贡献奖,成为217大队历史上的丰碑。217职工被芨岭铀矿鼓舞着,干劲冲天。这期间还发生了两件更让人热血沸腾的大事。1963年3月,三局在北京召开铀矿床成矿规律经验交流会,4月2日,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合影。已恢复三局副局长工作的高之杕、队长刘德芳、地质科长郎尽美等都受到了接见。1964年10月16日,心心念念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青海的三局直属队、新疆519、中南309、华东608,各路支援力量陆续加入,带来了新技术、新经验。陆续接收院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招工,217的队伍从1960年底剩下不足三百人,1966年发展到了一千七百多人。至此,217提升为规模较大、装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勘探队伍。在上级关注下,217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多种改革探索,建立完善了规章制度。干部和技术人员轮换到钻机坑道等生产一线参加劳动,组织劳动竞赛,生产记录不断刷新,人人以劳动为荣,生产热情高涨。期间也发生了竖井失火、坑道冒顶等工伤事故,付出了生命代价和财产损失,也经受了大跃进时期的冒进和文革时期文攻武斗的冲击。
217就这样砥砺前行,迈上了新台阶,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芨岭勘探成绩斐然,但并非一帆风顺。含矿岩石在个别地段出现分支尖灭现象,深部如无矿体,竖井再向下延伸势必造成浪费。要不要延伸?一时间又发生了分歧,面临抉择。转机出现在1965年4月,三局、三所和182大队组成了庞大的联合工作组来到217检查指导工作,其中有高之杕、陈肇博、刘兴忠、孙圭、赵致和等等。了解情况后,他们赞成延伸竖井,开拓第三、四中段平巷。竖井又向下延伸了80米,结果扩大了矿体规模。芨岭矿床的突破和扩大,极大地增强了找矿信心,接下来的1966年又是大丰收的一年。3月,五小队的樊增富、杨发荣在龙首山中段北带一条无名山沟里发现了硅化带型异常。地质科庞述之和程明高到现场查看,几株柔弱的野桃花开在荒芜的山沟里,格外惹人怜爱,于是它成了“桃花沟”,这名字在随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显然不合时宜。当217奉命把这个矿点移交给212以后,它就变成了革命沟,后经勘探落实为中型铀矿床。9月,普查一队在新水井钍异常区内的一条裂隙中发现铀异常,经研究对比,构造蚀变与芨岭东家沟矿床完全一致,含矿岩石为三四类碎裂蚀变斑状花岗岩,经小队自揭自评,控制地表矿化地段长200米,宽100米。1967年春天,在文革动乱中,第九揭露队八十多名职工冒着严寒从桃花沟搬到了新水井,第一个钻孔即见到视厚56米的工业矿化,矿芯可见沥青铀矿。工区沸腾了!很快传到队部,队部沸腾了!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当时在钻机上劳动的蔡兰鹏回忆起来仍然很激动“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机长是张富友,马上让人通知炊事员做好吃的。”下半年新水井转入初勘,初步控制了矿床规模。1968年217提交芨岭东家沟矿床储量报告的时候,新水井也转入了详勘。217投入了七台钻机和一个大型机掘队,并与796矿共同设计了斜井及井下工程。有了勘探东家沟的经验教训,新水井的勘探避免了不少弯路。1970年9月结束勘探,仅用三年时间就提交了一个大型铀矿床。1966年从中南309整建制调过来了一个普查队、一个钻探队、一个硐探队,合计八十多人,他们都在湖南汝城参加过711矿的勘探。我约了他们座谈,能到场的人已寥寥无几了:陆德吾、李生元、费天德、武国敬和范明春。时任普查一队队长兼技术负责的陆德吾说:“我们刚调到芨岭,在新水井详查,有条一千多米的构造带发现异常,其中漆连福、费天德、刘启福三个人跑的线路上伽玛测值最高。”陆德吾接着说“异常很高,而且呈规律分布,对异常点要点点有交代,我们就开挖探槽,圈中了一条含铀裂隙,在裂隙中发现了次生铀矿物,马上报告了地质科。”武国敬说:“地质科庞述之到现场来,我陪他实地查看,他说这里是两条构造带的交叉区域,最有可能形成矿床,果不其然。”“我觉得你们的认真态度和找矿经验起了关键作用。队志上记载,之前也发现过异常,却没发现矿。”“先后几个普查队都发现过,化验是钍异常,都认为没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没重视。”“西北局的技术人员都熟悉。它是龙首山成矿带的突破口,继芨岭东家沟和新水井铀矿床之后,212又在217工作基础上勘探了革命沟、红石泉、金边寺,经过综合研究,确定了龙首山成矿带。这条成矿带一直是西北局的重点工作区域。八十年代初,赵致和提议给212立项了一个课题,内容是对这个地区开展万分之一区调,进行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当时我作为西北局科技处长,去芨岭检查过项目进展情况。芨岭铀矿使用的勘探手段比较多,在182范围内最早使用了重型山地工程,217的实力因此有了很大提升。芨岭经验很快形成材料发在《铀矿地质》杂志上。当时我在211,看到芨岭的材料很重视也很羡慕。后来我们发现了蓝田401矿,从217调过来两个有经验普查队,技术上的交流也比较多。高之杕在217工作了两年,正是芨岭铀矿起步阶段,后来又调配不少技术骨干,尤其是519与182合并后,一些有经验的老专家充实到了217。我在211勘探蓝田401矿床的时候,就希望跟217技术人员多交流。后来刘德芳都调到211当队长了。这些交流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芨岭铀矿规模不算大,但影响不小。主要因为它首次在国内确定了以碱交代为特征的热液型铀矿床,是一种新的成因类型,扩大了找矿领域。而且是182系统提交的第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可以说芨岭矿床的工作在西北具有开创性,提振了找矿信心,217功不可没。”他这番话说得我心花怒放,兴奋地说:“我梳理了这段历史也觉得217了不起。”“最了不起的,不在技术层面,而是西北的队伍实现了找矿报国的愿望。1960年正是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我们刚刚进入自力更生的时候,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发展核武器关乎国家存亡,千钧重担压在二机部,南方队已经有突破了,182还没有找到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急得我们做梦都在找矿。这个时候发现了芨岭铀矿,真是欢欣鼓舞啊!”为配合217历史展览馆的筹建,特作此文,致敬核地质的前辈们。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182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