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芨岭铀矿的勘探历程

文摘   生活   2023-11-21 09:23   河北  

芨岭铀矿是217大队的高光时刻,凝聚着父辈们十年的努力,在我心里沉甸甸的。
前些日子,有网友留言“龙首山,芨岭矿床仍在工作”,我欣喜地百度“芨岭矿床”、“龙首山成矿带” ,大量论文,连绵至今!才知道我以为的昔日辉煌,其实一直辉煌!

于是,我借助资料,借助采访,努力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芨岭铀矿的发现与交接

资料显示:1960年4月,甘肃省地质局区调队发现了芨岭东家沟矿化点。1960年底,217接收了芨岭矿点。

进而了解到芨岭铀矿的交接,其实早就在酝酿了。

1960年3月,217地质科来了个新科长——三局副局长高之杕。他跟佟城、黄劭显,三位技术专家在1958年大破比例尺运动中持反对意见,受到了批判。在反右运动中,他又因此被划定为右派,下放到了217。

当年217地质科的技术员张光铁回忆道:“高之杕跟甘肃地质局总工宋叔和是朋友,1960年夏天,他们商量移交芨岭铀矿,派我去芨岭看现场接资料,现场只有一条手掘坑道。”

我脑海闪现过一丝疑惑:甘肃省地质局区调队是常规地质队,怎么找起铀矿来了?铀矿地质的保密性怎么解释?

很快有了答案。芨岭铀矿的发现应归功于全民办铀矿。1958年7月8日,各省批转了二机部《关于全面办铀矿的报告》,报告指出:为加快原子能事业发展,必须采取全民办铀矿方针,专业地质队与地方群众力量相结合......还提出中央各工业部门的地质队应开展对铀矿的顺便普查,铀矿地质队也应对其他矿藏进行顺便普查。

当时217的队部在兰州,队伍部署在河西走廊。为跟地方地质部门业务对接,奉命由“二机部三局182队七分队”改名为“甘肃省第三地质队”。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办铀矿开展得轰轰烈烈。张光铁说当时设立了全民办矿科,科长是刘川之,王利群是技术员,经常办培训班,张光铁还多次参与讲课。当年的找矿员温智礼说,培训学员跟他们到野外实习过,还翻出了当年的照片。

这个答案也让我对217老职工中颇为流传的“我们在白家嘴子发现了镍矿滚石,交给了甘肃地质局,经化验是镍矿”的传言产生了信任。但除了老职工的叙述,没见到资料记载。百度金川镍矿的发现,有群众报矿说,有煤炭地质队发现说。细想,镍矿露头摆在地面,矿石零星散布,这些说法都合乎逻辑,有可能都是事实。

1960年深秋,三局副局长康日新带队,徐嘉楷、杨士文、刘兴忠、马占宗、刘振国、徐源、陈汉英、刘明孝、王木清等十人到芨岭勘查会诊。随后在兰州饭店召开论证会。张光铁回忆说他对309的刘兴忠印象很深,他们在南方找到了矿,有经验,认为地表露头好,构造蚀变都比较明显,是个好点儿。
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甘肃尤其严重,天灾加人祸,贫瘠的河西走廊已有饿殍。217组建农场、打猎队、遣返随队家属,尽可能缓解困难局面,种种原因,大红山工区三次断粮。1960年底,为保存队伍,三局决定移工就食,把217一半职工调往湖北。
面对忽然而至的命令,人们迅速行动着,来不及消化。消化是一辈子的事,我父亲去世前常跟徐彦增一起散步,他说“徐彦增是从南方回来的,困难时期过了,队伍也散了,多数人编进了南方队,回来的很少。”我依稀记得父亲怅然若失的神态。
队长韩羡业、徐俊才带领肖洪潮、张光铁等247人离开了甘肃。大送别之后,217正式接收了芨岭矿点,把剩余的二百多职工收拢到龙首山东部170平方公里的区域,组建了一个工区、一个外围普查队。在队伍调整重组中,郎尽美从工区调入地质科,担任了副科长;程明高所在的182十五分队刚刚撤销,他也调入了217地质科。

1961年春节刚过,在地质科长高之杕安排下,程明高带着YP_4M辐射仪同一个坑长一个机长去现场确定施工坑口和机位。

3月,217队部从兰州搬迁到了芨岭东家沟,直接指挥生产。

芨岭成为西北工作的“重中之重”
勘探初期,一度出现了两种成因争论。由于含矿岩石强烈蚀变,红化加深,面目全非,造成定名困难,曾先后定名混染岩、正长岩、斜长岩等,实质上都是把它看成了独立岩体,加之含矿构造不易识别,有观点认为铀矿化成因属于岩浆型,即便是有铀矿化也没有太大价值;多数观点认为含矿岩石受构造控制,热液蚀变现象普遍存在,铀矿化成因属热液型,但与南方花岗岩中的已知铀矿有区别,有待进一步勘探。

正在此时,二机部副部长雷荣天来到芨岭,陪同的有西北182的徐嘉楷、赵致和、汪光旺,他们与217队长柴发荣、地质科长高之杕等专门讨论了矿床的前景和下一步工作。为加速突破,182在会议上提出用竖井勘探的意见,得到了雷荣天的赞同。

当年的行政科职员李凤英回忆刚进芨岭的情形“荒山秃岭,没有树,野草都长不好,困难时期粮食供应减少,没有菜,杂面加咸菜,还吃不饱,很多人浮肿了。没有房子住,我们挨着山坡挖地窨子。雷部长来检查工作也住地窨子,洗脸盆还从我家借的。”

会战在即,217为迎接全国各地的增援队伍,集中力量挖了一批地窨子。就这样,在三局系统缩减人员的时候,217却因为芨岭铀矿迅速壮大起来。

1961年10月,西北182的第一个竖井在302孔位开挖了,设计了89米深,两个中段。从新疆519第24分队(后为224大队)调来了硐探工程师刘家尧和几个熟练工,还请领导过竖井建井的张建基工程师来现场指导。

冬天的河西走廊格外寒冷,物资又极度匮乏,缺少井架材料,就用钻塔木搭成临时井架;缺少支护井壁的坑木,就白天掘进出渣,晚上往井壁洒水,借助自然结冰固井。

全年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一、二、四号坑道均打到工业矿体,第一个施工的302孔位见到了15.016米的工业矿段,接着施工的101孔见矿32.72米!

1962年1月6日,刘德芳(1971年调任211大队长,1973年调任三所副所长)调任217队长,主持了芨岭勘探期间的工作。今年九月,为筹办217大队(现为宁夏核地质调查院)历史展览馆,现任院长潘进礼带我们去北京,其中一项工作是拜访刘德芳。九十四岁高龄的老队长耳聪目明。潘院长介绍单位近况时,曾在芨岭工作过的蔡兰鹏(后任216大队总工)到场,寒暄落座后,老队长对潘院长说“刚才话没说完,你接着说。”在热烈的交谈中老队长关注到了每个人,他问默默拍照录视频的年轻人 “你们怎么不说话?都发发言”。还指着茶几上的笔和本子说“在场的人别忘了把名字和电话写本上。”虽然第一次见老队长,他这些习惯足以让我联想到他在芨岭的工作状态,知道了为什么他在217有那么高的威望。我说“我采访过不少老职工,他们都很佩服您。”老队长说“除了认真,我没啥长处。1945年刚参军就让我收发电报,不敢出错呀,养成了认真的习惯。现在脑子不行了,记不清具体事了。”
1962年国民经济依然困难,1月14日,国务院转发粮食部、二机部《关于对西北‘三厂一队’粮食调拨和品种供应的通知》。3月,芨岭与东坑、毛荷殿、鹿井、小丘源、金银寨、下庄、相山,被三局定为确保勘探的八个重点。组织的关怀和重视,极大地激发了217职工的工作热情。

为突破东家沟,7月份,三局聘请侯德封、涂光炽、叶连俊、李璞、佟城等国内著名专家来芨岭指导,孙圭一路陪同。随后,三所王传文、陈肇博、程华庭、程学友、赵凤民,中科院的褶瑞光、182的潘之明、赵致和、七队程明高、区品端等十余人组成联合科研组,对矿点及外围的地层、岩石、构造和矿化特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217也成立了以庞述之为组长,区品端等五人参加的科研组坚持矿区的科研工作。

由于东家沟矿床与国内已知的花岗岩地区铀矿成矿规律截然不同,勘探过程波折不断,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认识到紫红色含矿岩石是富钠热液对花岗岩交代的产物,铀矿化在碱交代作用以后又经构造破碎,热液交代充填而成。肯定了芨岭铀矿床属于花岗岩碱交代型热液铀矿化成因。

科研工作卓有成效。其中《我国花岗岩型铀矿成矿规律的地质判据》、《我国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两个科研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重大贡献奖,成为217大队历史上的丰碑。

217职工被芨岭铀矿鼓舞着,干劲冲天。这期间还发生了两件更让人热血沸腾的大事。

1963年3月,三局在北京召开铀矿床成矿规律经验交流会,4月2日,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代表并合影。已恢复三局副局长工作的高之杕、队长刘德芳、地质科长郎尽美等都受到了接见。

1964年10月16日,心心念念的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

青海的三局直属队、新疆519、中南309、华东608,各路支援力量陆续加入,带来了新技术、新经验。陆续接收院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招工,217的队伍从1960年底剩下不足三百人,1966年发展到了一千七百多人。至此,217提升为规模较大、装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勘探队伍。

在上级关注下,217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多种改革探索,建立完善了规章制度。干部和技术人员轮换到钻机坑道等生产一线参加劳动,组织劳动竞赛,生产记录不断刷新,人人以劳动为荣,生产热情高涨。期间也发生了竖井失火、坑道冒顶等工伤事故,付出了生命代价和财产损失,也经受了大跃进时期的冒进和文革时期文攻武斗的冲击。

217就这样砥砺前行,迈上了新台阶,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芨岭勘探成绩斐然,但并非一帆风顺。含矿岩石在个别地段出现分支尖灭现象,深部如无矿体,竖井再向下延伸势必造成浪费。要不要延伸?一时间又发生了分歧,面临抉择。
转机出现在1965年4月,三局、三所和182大队组成了庞大的联合工作组来到217检查指导工作,其中有高之杕、陈肇博、刘兴忠、孙圭、赵致和等等。了解情况后,他们赞成延伸竖井,开拓第三、四中段平巷。竖井又向下延伸了80米,结果扩大了矿体规模。

扩大战果擦亮龙首山成矿带

芨岭矿床的突破和扩大,极大地增强了找矿信心,接下来的1966年又是大丰收的一年。

3月,五小队的樊增富、杨发荣在龙首山中段北带一条无名山沟里发现了硅化带型异常。地质科庞述之和程明高到现场查看,几株柔弱的野桃花开在荒芜的山沟里,格外惹人怜爱,于是它成了“桃花沟”,这名字在随后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显然不合时宜。当217奉命把这个矿点移交给212以后,它就变成了革命沟,后经勘探落实为中型铀矿床。

9月,普查一队在新水井钍异常区内的一条裂隙中发现铀异常,经研究对比,构造蚀变与芨岭东家沟矿床完全一致,含矿岩石为三四类碎裂蚀变斑状花岗岩,经小队自揭自评,控制地表矿化地段长200米,宽100米。
1967年春天,在文革动乱中,第九揭露队八十多名职工冒着严寒从桃花沟搬到了新水井,第一个钻孔即见到视厚56米的工业矿化,矿芯可见沥青铀矿。工区沸腾了!很快传到队部,队部沸腾了!人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当时在钻机上劳动的蔡兰鹏回忆起来仍然很激动“大家高兴得不得了,机长是张富友,马上让人通知炊事员做好吃的。”

下半年新水井转入初勘,初步控制了矿床规模。1968年217提交芨岭东家沟矿床储量报告的时候,新水井也转入了详勘。217投入了七台钻机和一个大型机掘队,并与796矿共同设计了斜井及井下工程。有了勘探东家沟的经验教训,新水井的勘探避免了不少弯路。1970年9月结束勘探,仅用三年时间就提交了一个大型铀矿床。

我对发现新水井矿化点的普查一队产生了兴趣。
1966年从中南309整建制调过来了一个普查队、一个钻探队、一个硐探队,合计八十多人,他们都在湖南汝城参加过711矿的勘探。我约了他们座谈,能到场的人已寥寥无几了:陆德吾、李生元、费天德、武国敬和范明春

时任普查一队队长兼技术负责的陆德吾说:“我们刚调到芨岭,在新水井详查,有条一千多米的构造带发现异常,其中漆连福、费天德、刘启福三个人跑的线路上伽玛测值最高。”
费天德说“爆表了,我把仪器举起来都嘎嘎响。”
陆德吾接着说“异常很高,而且呈规律分布,对异常点要点点有交代,我们就开挖探槽,圈中了一条含铀裂隙,在裂隙中发现了次生铀矿物,马上报告了地质科。”
武国敬说:“地质科庞述之到现场来,我陪他实地查看,他说这里是两条构造带的交叉区域,最有可能形成矿床,果不其然。”
“我觉得你们的认真态度和找矿经验起了关键作用。队志上记载,之前也发现过异常,却没发现矿。”
“先后几个普查队都发现过,化验是钍异常,都认为没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没重视。”
我问狄永强局长熟悉不熟悉芨岭铀矿,他笑了。
“西北局的技术人员都熟悉。它是龙首山成矿带的突破口,继芨岭东家沟和新水井铀矿床之后,212又在217工作基础上勘探了革命沟、红石泉、金边寺,经过综合研究,确定了龙首山成矿带。这条成矿带一直是西北局的重点工作区域。八十年代初,赵致和提议给212立项了一个课题,内容是对这个地区开展万分之一区调,进行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研究,当时我作为西北局科技处长,去芨岭检查过项目进展情况。

芨岭铀矿使用的勘探手段比较多,在182范围内最早使用了重型山地工程,217的实力因此有了很大提升。芨岭经验很快形成材料发在《铀矿地质》杂志上。当时我在211,看到芨岭的材料很重视也很羡慕。后来我们发现了蓝田401矿,从217调过来两个有经验普查队,技术上的交流也比较多。高之杕在217工作了两年,正是芨岭铀矿起步阶段,后来又调配不少技术骨干,尤其是519与182合并后,一些有经验的老专家充实到了217。我在211勘探蓝田401矿床的时候,就希望跟217技术人员多交流后来刘德芳都调到211当队长了。这些交流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

芨岭铀矿规模不算大,但影响不小。主要因为它首次在国内确定了以碱交代为特征的热液型铀矿床,是一种新的成因类型,扩大了找矿领域。而且是182系统提交的第一个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可以说芨岭矿床的工作在西北具有开创性,提振了找矿信心,217功不可没。”

他这番话说得我心花怒放,兴奋地说:“我梳理了这段历史也觉得217了不起。”

“最了不起的,不在技术层面,而是西北的队伍实现了找矿报国的愿望。1960年正是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我们刚刚进入自力更生的时候,敌对势力虎视眈眈,发展核武器关乎国家存亡,千钧重担压在二机部,南方队已经有突破了,182还没有找到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床,急得我们做梦都在找矿。这个时候发现了芨岭铀矿,真是欢欣鼓舞啊!”


作者寄语

为配合217历史展览馆的筹建,特作此文,致敬核地质的前辈们。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182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217成县老基地的变迁
高中毕业之后的那些日子
陇南行之探访老基地大门口
陇南行之再进飞龙峡
陇南行之再进西狭颂
陇南行之寻找老味道
说说217成县老基地的水
甘南行之寻找刁德卡
甘南行之寻访郎木寺贡巴
甘南行之过境陇南
182番号的产生与变迁
慈父手中线 母子身上衣
伟大的秘密
往昔岁月里的物喜物悲
父恩厚重如山——感恩我的父亲高汉
同学缘 生死情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发展原子能英明决策的前前后后

梦回河西走廊 难忘找铀岁月

发挥潜力找金 开辟第二找矿领域

参加找金——孙圭回忆录摘编

陇南会战和华北地台会战给217大队带来的两次战略大转移

217填图队为人生填充温暖底色
找铀找金搞民品 义无反顾向前奔
在新忽热金矿工作的两年难以忘怀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