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309的那几年

文摘   生活   2023-09-13 13:03   北京  
1960年,甘肃省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地方政府某些领导浮夸瞒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被撤职),天灾加人祸,老百姓吃不上饭。中央在甘肃工作的单位,粮食供应也遇到了困难,多种因素导致七队大红山工区一百多职工先后断粮三次。灾情危急,根据上级指示“移工就食”,七队被迫拆散队伍,留下三百人坚守在荒芜人烟的龙首山芨岭铀矿化区,其余两百多人在徐俊才书记、韩羡业队长的率领下,离开了甘肃,来到了湖北省蒲圻县,在距离县城十三华里,京广线上的一个叫“草鞋铺”的小站安下了新家。这里是309队湖北队工作的五龙山铀矿化点。
五龙山铀矿化点,大地构造上属于下杨子台褶带南缘,南部靠近江南古陆。铀矿化区为一个近东西向的倒转背斜,背斜轴部由下志留系龙马溪统的砂质页岩蚀变形成的硅化带(包括硅化砂质页岩、硅化角砾岩、硅化页岩)。硅化带中见有浸染状黄铁矿,放射状磷铝石及次生铀矿。背斜两翼为奥陶系灰岩。铀矿化赋存于硅化带中。309队十六队、十三队、湖北队一小队先后在此工作,进行过地表和深部钻硐探揭露,铀矿化品位较低,均未发现可供开采的工业铀矿体。

1961至1962年,我们在五龙山铀矿化点工作了两年。首先在草鞋铺北侧五百米的山坡上,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用竹子树枝糊上泥巴,盖起了简易的工棚,职工则分散住进老乡家中。我们的队伍就这样安营扎寨在湖北的山区之中。

湖北省的夏天气候闷热,男职工多数光着膀子,肩上搭条湿毛巾。按照地质设计,我们在五龙山铀矿点开展钻硐探深部揭露,普查小队在矿化区外围,蒲圻至咸宁一带进行铀矿普查。这期间还接受了南京大学六二届毕业生实习。
工作了两年,没有新的发现,但职工的生活则依托南方山区的自然优势,有了一定改善。工作区南部山高林密,山上野生的板栗树、油茶子树随处可见,一百斤晒干的油茶子可换二十斤茶油,上山摘板粟采油茶子成了我们的副业。蒲圻县的白罗卜水份多,吃起来像水果一样甘甜,偶而还可以到附近的池塘里钓鱼。

再后来,队伍又一次拆散了。一部分职工留在地方工作:徐俊才书记到武汉市任物资局局长,办公室主任席里模到武昌纺织厂任厂长。另一部分职工转调309队及下属单位:韩羡业队长调309大队任计财处处长,肖洪潮调309大队地质科。找矿员和钻工调广东十一队,我和爱人则调到了309队一队,即301大队
1962年年底,我俩带着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一家三口到了湖南省邵东县毛荷殿340矿区301队队部驻地),开启了我在309第二阶段的工作。

301大队是全国组建最早的铀矿地质大队之一,1955年3月在广西富钟县花山组建,先后转战湘、桂、粤、黔、赣、豫、滇等七省十六个地区,队部数次搬迁,几度更名。在六十多年的征程中,发现了大量的放射性异常点带,提供了多个勘探基地,后经勘探,发展为大中型铀矿床十四个。其中有被国家最早开发利用的铀矿床,如712矿、金管冲矿等,为首批核武器研制提供了原料,为我国核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凝结了“大湾精神”、“毛荷殿精神”、“楠木山精神”和“二次创业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1963年,我到毛荷殿340矿区工作时,340矿床的勘探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后来该矿由712矿开采)。340矿床的铀矿化主要赋存于花岗岩体中的一号断裂构造带,其中一、二号矿体位于北段(马鞍山),三、四号矿体位于中段(小山头),五号矿体位于南段(耳石岭)。矿化主要富集在浅部,100米以下深部变贫。一队在毛荷殿340矿床的勘探工作做得很细,时任一队大队技术负责的赖其连同志,在1963年广州地质工作会议上介绍时,把它概括为一个穹褶、二个岩体、三个岩浆活动阶段、四个矿化阶段、五种主要铀矿化类型、六种沥青铀矿沉淀方式、七种围岩蚀变、八次构造脉体活动等,得到了雷荣天副部长的肯定和赞赏,由此产生了精雕细刻,科学求实的“毛荷殿精神”,在全国铀矿地质队伍中推广学习。

1963年,我在毛荷殿340矿区先后担任矿区地表组组长,负责对矿区中段(小山头)地表铀矿化露头进行放射性地质精细编录,厘清了与铀矿化有关的构造脉体活动;在石株桥四工区担任技术负责,对九号断裂构造带的铀矿化进行深部钻硐探揭露评价;年底与时任地质科科长朱贵宣等技术人员,到湘南九嶷山杂岩体外接触带,原一队发现的老矿化点进行检查评价,为一队选择后备勘探区提供依据。检查的老矿化点包括庙冲、牛头江、麻江河、大湾等四个矿点。前三个点的铀矿化均位于花岗岩体与寒武系砂岩的接触带上,受断裂构造控制,蚀变明显(硅化、黄铁矿化),见有沥青铀矿和次生铀矿。大湾铀矿化点,见有三条矿带,铀矿化主要赋存在寒武系灰黑色砂岩的层间破碎带中,受压扭性断层控制,延走向和倾向延伸较长(300~400米以上),厚度1~2米,品位较高,均在0.1%~0.3%左右。根据野外观察,一致认为这个地区是一队较为理想的后备勘探基地。

在结束野外工作,回队途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担心的意外事件。在道县县城饭店用餐时,我们的同伴,王国柱同志(南大六二届)的地质背包丢失了。背包里装有1:5万军用地形图、铀矿点检查资料、铀矿石标本和照像机等物品。此事惊动了湖南省公安厅,省公安厅要求道县公安局立即抽调最好的公安特派员(暂停正在侦破敌特电台案件)负责侦破此案。采取的措施包括,准备组织两批人员,分别到广东、广西两个出入境口岸,设卡检查,防止犯罪嫌疑人将铀矿秘密资料带出国外。公安特派员则亲自负责,关闭正在营业的饭店,复原用餐时的状态,丢失的地质背包是白色帆布包,比较显明,丢包的同志吃饭时,旁边还坐着一位老乡。询问端菜的服务员见到地质背包了没有?一开始服务员矢口否认,经过反复耐心做工作,服务员眼看事件闹大,担心连累了自己,终于承认那老乡是他的同乡。特派员立即带着我们沿着那老乡走过的地方,逐一检查,直到他的家里。我们打开伽玛仪器听测,很快在他的衣柜里找到了丢失的地质背包。那老乡很惊奇,其实很简单,因为地质背包里装有铀矿石标本,放射性测量仪器立马就测出来了。地质背包找到了,公安部门还要进行善后处理。将那老乡本人及回程路上接触到了什么人,祖宗三代背景逐一查实。这件事情对我们教育极为深刻,保守国家机密不能有任何闪失。

1963年底,二机部在广州召开铀矿地质工作会议,会上提出“以研究矿床和区域铀矿规律为中心”及“富、近、浅、易”发展我国铀矿地质事业的指导方针,对铀矿地质队伍的部署做了大的调整,把在西南工作的209大队从云贵川撤出来,集中到地质和交通条件都比较好的粤北地区,开展“诸广山铀矿大会战”。

粤北地区是309队最具有成矿远景的铀矿集中区,309队的广东三队、十一队和刚刚从湖南进入该区的八队等实力雄厚的铀矿地质队伍都部署在这个地区。此时,素以沉着冷静著称的309队李凤翔大队长,情绪显得紧张起来,309队与会代表也十分震惊。会议决定把粤北地区从309队划出去,给309队的下一步工作部署带来了巨大压力,正如李凤翔大队长说的,十队在许家洞金银寨矿床的勘探工作接近尾声;三队在湘东南一带又无新的发现;一队在毛荷殿岩体精雕细刻,储量有减无增;八队再从广东撤回湖南上哪里去?此时寻找新的成矿远景区和后备勘探基地成为309队迫切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

1963年年底,309队大队决定把我们刚刚确定的大湾后备勘探基地移交给八队工作。后经八队勘探,该区先后落实了几个大型铀矿床,发展成大湾铀矿田。

1964年,我跟随一队二小队到平江县幕府山岩体外接触带,原航测队发现的4020航测异常进行揭露评价。二小队时任队长肖中银,指导员余景生(后任306队队长),我任技术负责。异常区地表岩石强烈风化,见有大量次生铀矿。为了弄清楚铀矿化区的地层构造,我们采用二十米间距系统布置探槽,见矿部位加浅井的揭露方法,基本上控制了矿化区范围和延伸方向,为进一步深部揭露提供了依据。年底309大队决定把这个地区移交给三队工作。我们离开了平江,组织部分技术人员和找矿员,对湘中地区的花岗岩体进行踏勘。

1965年,309队为了摆脱工作上的被动局面,决定在广西桂北开展铀矿普查会战。广西桂北地区分布着苗儿山、越成岭两大花岗岩体,方圆几千平方公里。这次会战由309队地质科科长王俊明和地质科综合组技术人员到现场直接指挥。参加指挥部的人员有309大队地质科科长王俊明、综合组组长王定凯、地质技术员王国柱、贾德裕,一队地质技术员张光铁,郑州技工学校教务主任王大威等六人组成。参加会战的单位有一队四小队五十四人,直属队八小队五十四人,郑州地质技工学校学生四个班一百六十六人,教职员工三十四人,大队机关和实验室派出人员十四人,加上广西五队、七队帮助工作的四人,共计三百二十七人。
指挥部设在资源县县城邮电局楼上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指挥部六名工作人员,各自挑着行李铺盖,沿着山间小路,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回于各参战单位之间,检查帮助工作。指挥部的工作,首先抓参战人员的思想,统一认识,明确会战任务,即查明会战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发现异常点带,圈定成矿远景区;其次是提出工作原则,即处理好找矿与培训、找矿与填图、点与面的关系,把工作落脚点首先放在“找”字上,通过面上工作找点带,通过找到的点带定区域。由于会战任务明确,工作上几个关系处理恰当,会战自始至终进展顺利。截至七月中旬,历时九十九天,圆满地完成了大队党组下达的任务,在苗儿山中南部落实了两片成矿远景区。一片以水头——双滑江——沙子江为中心,面积六十四平方公里,发现异常带四十六条,异常高点四十三处。其中编号为21545的异常带,为红色玉髓,厚度一米左右。连续反映长度达两千六百米,在这条主带上下盘还分布有次一级异常带二十三条。另一片以烟竹——福竹——白竹为中心,面积五十六平方公里。两片远景区一东一西,相距仅十五公里。两者之间,即为瓜里,浮土很厚,但放射性水文异常点很多,在一百九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了四百二十五个放射性水文异常点。

七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309队党组在资源县县城召开了铀矿普查工作现场会。参会人员有各队队长、地质科长、普查小队队长近百人。309队李凤翔队长亲自主持会议,大队党组对桂北地区的铀矿普查勘探工作立即作出了部署:一是直属队扩建七个普查、揭露小队,职工总数由原来的二百多人,增至六百多人;二是组建直属二队(后改为311队);三是将十队(后改为310队)从许家洞(勘探郴州铀矿的金银寨矿区)调到资源县。

桂北铀矿普查会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后来开展的详查勘探工作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依据。经过310大队、311大队的各级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艰苦努力,把当年发现的成矿远景区变成了一个个大型铀矿床,发展为苗儿山铀矿田。

桂北铀矿普查会战,显示了309队领导的魄力和勇气;展现了铀矿地质队伍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政治技术素质。这次会战取得的精神成果,同样也是十分宝贵的,它激励了我们一代人,为发展我国核工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会战结束后,我回到了毛荷殿一队驻地。此时,一队技术负责赖其连下放劳动锻炼,地质科长朱贵宣调离一队。领导安排我新的工作,担任一队大队技术负责,代地质科长。
几个月后,我突然又接到了调回182大队工作的调令。1965年底,我告别了毛荷殿,离开了难忘的309,到了山西太原二营盘的182队驻地,开启了重返182的征程。


编者寄语

感谢张光铁老前辈的精彩回忆,让我们知道了1960年因饥饿被迫移工就食离开217的两百多位前辈,到了湖北以后的情况,也窥见了中南309大队工作生活的一斑。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有关182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182更多故事


217成县老基地的变迁

油菜花开初访214

寻找02单位206部

探访丹凤224旧址

往昔岁月里的物喜物悲

蓝田401矿区给211大队带来的变化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汽车伽玛测量——我在西北的铀矿地质生涯(摘编)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梦回河西走廊 难忘找铀岁月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荣誉山下——我在西北的铀矿地质生涯(摘编)

初到新疆519——我走过的路(摘编)

发挥潜力找金 开辟第二找矿领域

走进182开启铀矿勘查新征程

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