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的陈景和和陈志昆老先生

文摘   2024-09-12 09:29   陕西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随核工业216大队进疆工作,在新疆有幸认识了两位老先生:一位是陈景和,一位是陈志昆。
九十年代初,我与两位老人一起工作了两年多。

跟陈景和共事是在科研队,主要是在他领导下整理519队留存下来的资料,并利用其中伊犁盆地南缘的部分钻孔资料估算煤炭资源量,编制煤炭资源量报告,支援地方建设。与陈志昆接触是在地质档案资料室,对519队留存下来的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归类,建档,以便于后期使用。这期间,他们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或许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距,那段时间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只有工作。对工作之外其他方面的了解是后来几十年的接触,尤其是近些年参与队志梳理,逐步地了解核地质历史之后,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感到这两位平凡的老人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们的随和里裹着无比坚定的信念。

这陈氏老哥儿俩都出生在南方沿海地区,都是519队最早的元老,都是有五十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都在新疆干了一辈子。

陈景和是1928年出生在福建,陈志昆1932年出生在浙江,他俩于1955年3月初乘坐同一架包机从北京到达的乌鲁木齐,参与组建519队,是新疆的第一代铀矿地质人;此后,他俩的人生经历也很相似:先后变换隶属了519队,182队,兵团,矿冶局,216大队等多个单位,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在新疆从事铀矿地质工作。他们都是踏踏实实无怨无悔地在基层干了一辈子,都不求功名利禄。他俩性格修养相近,家庭氛围子女教育也差不多,都是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都有贴心的老伴儿陪着,孝顺的子女围着,都活到九十多岁,而且耄耋之年仍有所为有所乐。

他俩不一样的是外在的高矮和相貌,还有工作岗位:陈景和是地质工程师,主要工作是找矿,跑遍了新疆的角角落落,被称为“新疆活地图”;陈志昆是地质档案管理员,管理了一辈子地质资料,服务于找矿,把几十年的档案全装心里了,被称为“新疆活档案”

182茶社主编约我写写两位老人,他们的共同点实在太多了,想起这个人就想起另一个人,分不开,就放在一起写吧。

先来说说陈景和。他是一位很淳朴的厚道人,从来不耍小聪明。他在学生时代就说自己要“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他在关乎自己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旦领导征求他的意见,他都无条件服从安排,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没问题!”他在大学毕业后,听说自己被分配到新疆工作时说:“我是出生在东南沿海的贫困农民家庭,有幸到东北长春上大学,现又有机会到西北边疆工作,将来还可能有机会进军西藏……到晚年,台湾一定解放了,再重返故乡,该多好啊!”老百姓的胸怀祖国就是这么朴实。

陈景和(后排左1)和苏联专家在一起
他有三次机会可以调离新疆,到内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皆因工作的需要,放弃了机会,踏踏实实地扎根在了新疆。
陈景和听说216大队要进疆的消息,欣喜若狂,使出自己的浑身解数到处游说,大力支持铀矿地质队伍进疆开展工作。216大队到新疆后,他主笔编写了《新疆天山-准噶尔地区中新生代盆地铀成矿条件和成矿远景研究》报告,报告对研究区内的151个大小盆地进行了研究,圈定了6个一级远景盆地,16个二、三级远景盆地,划分了30个远景预测区,报告被评为核工业(部)地质系统科技进步二等奖,报告指导和帮助216大队在新疆开展铀矿地质工作几十年。

陈景和六十多岁的时候,被单位返聘继续工作。在工作岗位上,仍然以普普通通地质技术人员自居,随和,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不卖老资格,从来都是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1984年10月新疆铀矿地质论证会后陈景和(前排左2)在天水麦积山留影
陈景和的老伴没有工作,为了补贴家用,就帮单位忙碌的年轻人带孩子。她也是耐心、细致又厚道的老人,给孩子做好吃的,教孩子向善,前后带了七、八个孩子,家长放心,孩子亲近,都把陈家当成了自己家,长期保持往来,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令人羡慕和称赞。

2012年陈景和夫妻在长春地院

2018年陈景合夫妻与作者夫妻在一起


2018年,陈景和的子女商议给他过九十大寿庆生,他也很高兴。他在参加工作后经常给老家寄钱、寄物,帮衬家乡的亲人,因此家乡的侄子、侄孙们也不远千里的来到新疆,再加上单位的同事,参加的人很多,想给他送个小礼物以示庆贺和敬意,他不收,说过寿是喜事,大家前来同乐就是祝贺了,礼物坚决不收,家人也只好尊重他的意愿。就这样大家一起为他办了一场简朴而热闹的寿宴。

2020年9月16日,新冠疫情十分严重的时期,在乌鲁木齐出现了一丝松动,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陈景和老先生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历程,无疾而终。当时还限制人员大规模聚集,但也有几百人前来送别老人,人们有意让老先生在院子里多停留了一会儿,想让他最后再感受一下这个自己居住了近七十年的大院。陈景和老先生用圆满的一生诠释了那句:好人一生平安!

再来说说陈志昆。1955年4月20 日成立的519队,在新疆工作了整整十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地质档案资料。这些资料经历了从519队,182队,兵团,矿冶局,到216大队的变迁;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革,资料被迫从乌鲁木齐转移到南疆的阿克苏隐藏。几十万件纸质的资料,来来回回长时间、长距离的搬运和整理,陈志昆始终坚守在资料保护和管理的最前沿,他以一已之力,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与各种各样的困难危险作斗争和周旋,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和冲击,最终完好无损地保护了这批无比珍贵的资料,让这些资料在新疆后来的铀矿地质工作中绽放出了巨大的光彩。单凭这一项,陈志昆就应该名垂新疆甚至祖国铀矿地质的史册!

盖作老先生是个有心人,组建了一个核工“519人”微信群,里面尽是已经九旬或者年近九旬的耄耋老人,其中也有陈志昆。许多从新疆五一九队调往内地,生活在北京、广东、浙江、山西、陕西的老先生,一提起陈志昆,就是“坚守新疆,坚守铀矿地质,保护地质资料,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赞语。

陈志昆1953年在上海公安机关的出入证

陈志昆保存的李四光1954年签发的普委二办出入证

陈志昆(后排左3)五一九队时期与同事的合影
工作上的表现有目共睹,我说说生活上的事。陈志昆曾经有一个心愿,就是让自己子女中有一个继承自己的事业,在核工业铀矿地质队伍中工作,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他的老伴儿潘利珠从老家浙江追随他到了新疆,一直在邮电系统工作,孩子长大后也都在社会上就业。事实上,按照他在铀矿地质系统的资格和人脉关系,这个小小心愿完全能够实现的。但是,他坚守着自己不给组织添麻烦信念的,没有动用人脉关系,过后也没有因此抱怨。

陈志昆退休后仍然发挥余热,直到前些年能自主活动的时候,还在热心地管理大家的集邮事务,主要是集邮册的办理,邮票发放和来年集邮费用的收缴等。这些事情大都集中在年底和年初,也就是冬天。乌鲁木齐的冬天,又冷又滑。老先生穿着五六十年代的大头翻毛皮鞋,哐镗哐镗、慢悠悠、摇摇晃晃地走在雪地里,挨家挨户把邮票送到每一个集邮者的家中。送邮票,退钱、收钱,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尤其是该退的钱,一分不差地退到人家手里。如果你不让他送,他就会说:你们上班忙,我退休了,闲着没事,就上门服务了。

二十多年,从不间断。老先生走在雪地里的背影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2022年8月2日姚作全夫妇(中)看望陈志昆夫妇(两边)
单位和社会上经常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发起各种募捐,捐款名单公布后,陈志昆的捐款数额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从来不会落后。正是因为他有颗善良无私大爱的心,促使他去做这些事,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两位老先生一辈子没有高官厚禄,却有着不平凡品格,他们是平凡的人,也是伟大的人,是知行合一的榜样。
我谨以此文表达对他们深深的敬重和祝福!

转眼间陈景和老先生离开我们一年了,祝愿他老人家在天堂安息!

九十二岁的陈志昆老先生仍儿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祝愿老先生福寿延年!



编者寄语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永不消失的“新疆519队”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白杨河矿区——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探寻216大队诞生地和移居地
铀矿地质档案的保护者——陈志昆
目睹沧桑五十载  沉睡多年矿复苏
早期运动——黄世杰回忆录摘编
我记忆中的太原182大院
追忆新疆五一九队组建片段
回顾荣获国防科技二等奖的准噶尔钻探项目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