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去新疆拍摄专题片

文摘   生活   2024-02-11 08:45   宁夏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作出发展我国核工业的伟大战略决策后,作为主管重工业的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决定首先从铀矿勘查抓起,在本土找到可供工业开采的铀矿床。于是,1955年4月2日组建了直属国务院的“地质部第三局”。这一天,被称为中国铀矿地质工作的开创纪念日而载入史册。

为了纪念铀矿勘查工作40周年,1993年10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地质总局(以下简称三局)就成立了以三局局长张伟星为首的筹备组,也把我拉进了筹备组工作。主要办三件事情:

1.为局领导提供一份“有分量的”报告稿。内容分三部分:4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主要经验;前景展望。

2.举办一次图片展览,预计制作80—100个标准展板。

3.拍摄一部反映40年来辉煌成就的专题片。

我当时正在三局编写“核军工史”。局长张伟星找我谈话,要求分出一部分精力,参与这三项工作。我在这里只说“专题片”之事。

1993年10月下旬,我正在湖北安排“核军工史”的印刷工作,忽接筹备组负责人宁资谦处长的电话,要我直接去石家庄七〇三航测队(航测遥感中心)参加座谈会,共同研究专题片“脚本”的编写问题。我于10月30日赶到石家庄。参加人有李珍(三局老秘书、处长)、王学恒(七〇三科长)、张启堂(华东地勘局宣传干部)。会议开始,由我介绍40年来铀矿勘查发展状况。经过一周时间的反复讨论切磋,理顺了线条,由张启堂执笔编写的专题片“脚本”出炉。后来又请新闻制片厂导演张力参加编写脚本,几易其稿,几经审查,终于定稿。专题片定名为《金色地平线》,共4集。

1994年8月中旬,我正和三局副局长曾卓荣在太原核七院参加李觉老部长主持召开的审稿会议,审查矿冶局提供的专题稿。审稿会还没结束,接到宁资谦同志的电话,要我直接去乌鲁木齐,与他带领的摄制组会合,去伊犁完成拍摄任务。我向会务组请假,乘火车赶到西安,西北地勘局给我买好机票并送抵咸阳机场。

飞机傍晚起飞,到达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时,已是满天星斗。这一天是8月18日,28年前曾经是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接见“红卫兵”的日子,所以我记得牢。

不出所料,在二一六大队工作的老朋友辛思强和陈志昆,早已在机场等候多时了。到达五一九队大院(现二一六大队住地),我们被安排在二一六大队的招待所,这座小楼原来是五一九的医务所。宁资谦和导演、摄影师是白天从北京直达的,我比他们晚到半天,没误事。

辛思强非要把我拉到他家吃夜宵。其实我一点也不饿。老朋友相见,有说不完的话题。他拿出前几年准备带到西安送给我的“伊犁特”欢迎我。他原来是准备到西安接受西北地勘局另行分配工作的。由于二一六大队进疆,就让他继续留在新疆,担任该队党委书记。我俩喝了个酣畅淋漓。临走,他送我一幅毛笔画,是一头老牛弓着腰用劲拉犁的形象。我不知老兄还有绘画这门手艺,很惊讶,很佩服。他几十年在伊犁河谷勤勤恳恳耕耘,他就是一头老牛,有使不完劲儿的。

摄像机是在北京从电影制片厂租用的,按日计费,一天都不能耽搁。我们规定,在拍摄任务完成之前,不能吃冷饭,喝冷饮,免得一人生病,影响全组。

除了我,摄制组其他人都没有到过新疆。我实际是带路人,在片子里给我的官衔是“剧务”,原来剧务就是个勤杂工。

二一六大队时任书记和队长全程陪同,忙前忙后,十分辛苦。

拍摄任务按计划进行。二一六大队派了一辆面包车,一辆吉普车,为摄制组服务。开始几天,先在乌鲁木齐的红山嘴、吐鲁番的高昌古城、阜康的天池等地,摄取“空镜头”,把新疆标志性景物拍下来备用。

接着去伊犁,摄制组乘飞机抵达伊宁机场。两辆车日夜兼程,也很快与摄制组汇合。

我们首先跨过伊犁河去达拉地,拍摄原来五一九队一分队遗址。达拉地是中国第一个发现具有工业开采价值铀矿床的地方,把它的形象收入专题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站在制高点上看,专家招待所还在,矿冶公司修建的办公楼很显眼,原一分队家属驻地,已成一片断壁残垣。当地老乡在有的院子里圈羊,还留下了痕迹。我们取景拍摄时,矿上一些工人围过来询问情况。我意外遇到五一九队的一位汽车司机,不知他是何时何因到了矿上的。他说,矿上已停止生产,他们的待遇很低,进不了城市,子女就业面临困境,对前景担忧。他还说这一辈子注定是钻山沟的命。出生在湖南的山沟里,抗美援朝奔波在朝鲜的深山里打美国佬;转业后又来到新疆的山谷里,为地质和矿山服务。”听了老工人的这些话语,我心里沉甸甸的,不是滋味。

接着赶路去库捷尔太、扎吉斯坦等二一六勘探工地,寻找五一九队二分队遗迹,拍摄二一六工区钻机现场作业,观摩“地浸”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现场。在另外一个施工现场,发现哈萨克斯坦的一个钻机组为二一六施工,二一六的勘探力量不足,我们的勘探技术也比较落后,西北局把一部分钻探项目承包给了哈萨克斯坦的地质联合体。看到外籍人员居住的房车里张贴着苏联国旗,我好奇地问他们“为何不挂哈萨克斯坦国旗?”他们说“我们是在苏联国旗下长大的,怀念苏联。”充满了对苏联解体的惋惜。

我们夜宿勘探工区。由于时差关系,北京时间晚上9点了,仍是白昼,戈壁滩上的景物还看得很清楚。

我们在几顶帐篷拼成的“会议室”饶有兴趣地观赏了工区职工自编自演小节目,别具风采。

白天忙忙碌碌,没注意工区职工还开垦小片菜地,晚上刷牙时,才发现生机盎然。

次日一早,我们赶到10多千米外的当地村落,正赶上集日,来往交易的民众络绎不绝。由二一六同志出面,借用农牧民5匹马,由二一六的找矿员模拟骑马找矿的情形,由摄影师摄入镜头。“表演”结束后,我也骑上马,在戈壁滩上留下一张静态“骑马照”。

这一天很紧张,还去了都拉塔边防站,霍城惠远伊犁将军府,霍尔果斯口岸,夜宿塞里木湖畔的草原房车旅馆。这家由蒙古民族开设的旅馆特色食品是“手抓羊肉”,我们去的太晚了,没吃着,只简单吃了几串烤羊肉,一碗“拉条子”,很实惠。这种房车旅馆,只在夏天营业,一年就3~4个月,天气凉了,就撤离了。

房车固定在绿草茵茵的甸子上,青草、野花释放的芳香,弥漫夜空,醉得人许久进不了梦乡。

清晨从房车出来,踏踩在翠绿的草地上,我们都不忍下脚。在阳光照射下,不远处的塞里木湖碧波荡漾,湖畔牧民的毡房炊烟袅袅。毡房外有的牧民正在熟练地挤牛奶,远处的牛羊点点,一幅无边无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这一天轻松自如,早早就到石河子。这座由王震将军命名的新城,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源地。我们参观了兵团纪念馆,瞻仰了周总理高大雕像。夜宿“驼铃宾馆”。

回到乌鲁木齐稍事休息,新疆拍摄任务圆满完成。宁资谦和摄制组的同志直飞北京,我因为买不到西安的机票,也买不到直达西安的火车票,就和咸阳二〇三所一位到新疆做野外工作的工程师买了到哈密的硬座票,8月30日勉强上了车。车到哈密,新上车的旅客,手持座位票,理所当然地占了我俩的座位。好在我俩一路“作好事”,又帮乘务员给旅客提壶送水,又帮乘务员清扫卫生、拖地板,与乘务员搞好了关系。所以当我们失去座位的时候,乘务员就把我们安排在身体瘦小的旅客旁边,4个人挤在3人座上。

8月31日黎明,列车到达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柳园站。二〇三所的同志提议下车,他说他认识机务段一个朋友,可以买到去西安的卧铺票。我说上下一次车很不容易,再说还得麻烦人,而且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就将就着走吧。他同意了我的意见。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车到宝鸡,我们才有了正式座位。

我在西安休息了几天。回到北京,与另外一个去南方和辽宁的摄制组,共同商议后,由导演从几大盘“母带”中精心剪辑,制作成4集,每集可播放40分钟。再经反复播看修改,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我执笔写就的广告词,提前一周刊登在《中国广播电视报》上。4集的名称是:托起的和平鸽,无言的丰碑,燃烧的激情,裂变的春天。

专题片中收录了我在五一九队大院采访五一九队二十九队民族干部巴拉提的影像资料,我们共同回顾了创业时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庆幸。

专题片请中央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虹云作解说,增色不少。1995年4月2日,这个令人企盼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三局办公楼一片喜气,老部长们来了,核工业总公司领导们来了,核总司各部门领导人来了,大家聚集大会议室,话语笑声不断……

在解说员引导下,首长们有序地步入展室,观看了由“亲切的关怀、闪光的足迹、辉煌的成就、光明的未来”四部份组成的展板。参观后,不少老领导挥毫泼墨,抒发感怀,留下了墨宝。展览持续一个月,供三局和三所员工参观。展览结束后,展板收入三局档案馆保存。遗憾的是,当时由于保密的限制,我撰写的每个展板、每幅图片的说明(共1万多字)没有保存下来。接着,参会人员与三局全体员工齐聚三局食堂餐厅,举行纪念大会。由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陈肇博主持,三局局长张伟星作了题为《追溯闪光足迹,展望辉煌前景》的报告。会后,我与李觉老和贺正祥司长等同坐一桌,举杯相庆。


编者寄语

盖作老先生在回忆录《追寻驰去的光阴》中写到去新疆拍专题片,经调整扩充后收集在216大队六十年庆征文集《五一九纪事》中,现经作者同意发布于此,与大家共享。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217成县老基地的变迁
蓝田401矿区给211大队带来的变化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汽车伽玛测量——孙圭回忆录摘编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永不消失的“新疆519队”
发展原子能英明决策的前前后后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荣誉山下——孙圭回忆录摘编
初到新疆519——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梦回河西走廊 难忘找铀岁月
发挥潜力找金 开辟第二找矿领域
参加找金——孙圭回忆录摘编
走进182开启铀矿勘查新征程
我们的幸福——孙圭回忆录摘编
保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我在309的那几年
留在新疆519的青春足迹
白杨河矿区——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见证桂北铀矿普查会战的艰苦岁月
回望芨岭铀矿的勘探历程
伊犁地浸砂岩型铀矿会战
反右运动与破比例尺——孙圭回忆录摘编
从大石桥到伏家镇——探寻核工业216大队诞生地和移居地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