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泉铀矿勘探过程中钻探工作的回顾
文摘
生活
2024-05-02 08:53
陕西
1984年,核工业703航测队在内蒙古碱泉盆地发现大面积异常,碱泉的铀矿勘探被核地质局列为重点项目。212大队七十年代曾经在碱泉工作过,比较熟悉当地的情况,便把这个项目交给了我们212大队。212一贯把重点项目当作政治任务,抽调了技术过硬的钻探工人、地物水测技术干部和机修后勤人员,组建了十五分队。在三年的勘探中,十五分队编制了3台钻机,改进组装了整体搬迁钻探设备、移动电站和拖车式钻探机组,创新推广Φ76㎜小口径合金钻探新工艺,加快了生产进度,为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开展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勘探积累了经验。我当时担任十五分队钻探技术负责,下面就碱泉铀矿勘探期间的钻探工作做以回顾。1985年元月,主管生产的副大队长刘春明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上级让我们上碱泉项目,目前正在筹划,打算把你从红石泉分队调到新工作区,你有什么想法吗?”能上重点项目,我很兴奋,认真思索后说了两点:一是建议在项目工作区下决心推广Φ76㎜小口径合金钻探新工艺,既符合上级推广小口径钻探工艺的倡导,又能大幅度提高效率。这也是我的心结,从1977到1983年曾三次在龙首山花岗岩铀矿区参加Φ56㎜小口径金刚石试验钻,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未得到大的突破,在我心里形成了一个“节”。这次如果借助碱泉盆地沉积岩石偏软的特点,推广小口径,我觉得成功率很大。二是希望大队在钻探设备及配套材料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具体怎么干我说了算,如果完不成任务,我甘愿下钻机当钻工。刘春明又惊又喜,没想到我既提方案又立军令状,挺高兴,但也实话实说:“推广小口径合金钻探工艺涉及诸多方面,是大事,要向大队长左珍仲汇报,上了会才能定下来。”过了几天,刘春明对我说,经大队研究同意我的方案,让我赶紧写个施工设计和材料计划交给探矿科。同时又让我参与大队正在组织设计拖车式钻探机组的工作,组装调试完毕就拉到碱泉打浅孔,进行生产试验。1985年3月新组建的十五分队出队。分队支部书记鲁德仁、副分队长张功德对具体施工问题,与我能形成共识,配合比较好。根据大队配置的常规钻探设备,要满足整体搬迁,必须对散装设备进行改造,才能实现小口径快速钻探、快速搬迁的优势。为此制定了一整套技改方案,并迅速付诸实施。1、钻塔和钻机改造成一体化的整体搬迁设备。由3台钻机的机长徐志祥、范国礼和张永璋带领职工同安装队一起,首先对12.5m高的木质塔座的塔脚,用厚铁皮包镶成滑撬式;在塔基木中心摆放固定基台木,安装JU-1000型钻机,基台木超长端部落在塔基木上定位固牢;为防止钻塔牵引扭曲变形,在塔基木四面靠近塔腿处,装四根Φ108㎜长岩心管,呈“#”型加固,以增强其稳定性。这样就形成了钻塔与钻机连体固定,组成一个完整带有滑撬功能的钻探机组。便利推土机牵引一次完成整体搬迁。其它小型设备器材拖载方式:包括BW-200型泥浆泵、0.3M³立式搅拌机、3M³储油罐、4M³水源箱、长钻杆及钻进岩心管,全部采用Φ108㎜岩心管制作的铁爬犁固定安放。搬迁时采用推土机牵引。2、同时组装移动式柴油发电机组(移动电站)。抽调大队技术最好的柴修工卢万芳,带领运转工和钳工,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利用从队部拉来的报废汽车底盘进行改造。更换底盘钢板,加装受力横杆和安装部分厚钢板,设计转向可靠的拖挂牵引钩,把64KW座式柴油机安装在底盘上;为充分使用底盘空间,卢师傅喊上我参与设计了油料消耗计量桶,用于填写运转记录报表。配备了常用工具器材箱。共组装了3台具有独特风格的移动发电机组,试车运转,均达到了改装目的。3、抓好技术培训。我利用空闲时间采用多种方式给工人们上技术课。重点讲Φ76㎜小口径常用的几种硬质合金取心钻头、取心钻具和钻进技术参数选择;讲解如何正确配制膨润土低固相冲洗液,提高大家对管好、用好冲洗液重要性的认识。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适合整体搬迁的所有施工设备、附属设备全部改装完毕。碱泉盆地工作区是半戈壁、半沙漠,地形起伏尚平坦,地表植被稀疏。地层覆盖层较薄,夹有不均质小砾石,往下为互层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含砾砂岩及中粗、细粒砂岩,局部掺夹较硬钙质胶结层和砾石,盆地基底为花岗岩、混杂硬岩等。钻孔设计深度100m-300m左右。前期工程布置为普查,后期转为勘探。Φ76㎜小口径合金小口径钻探工艺施工作业情况如下:钻机配备Φ50㎜普通外丝钻杆、Φ73㎜钻进岩心管取代Φ108㎜岩心管,选用方柱状合金制作的Φ76㎜品字型、单双粒取心钻头。多数地层岩石硬度不高,可钻性4~5级,正常钻进采心前先停泵,投卡料适度“干钻”,使钻头内岩心产生塑性变型造成自卡,取心率能达到65%以上;钻遇破碎岩层和松散砂岩(包括矿层),采用Φ76㎜×62㎜(或Φ60㎜)双管钻具取心,采取率可达到85%~90%;钻遇硬钙质胶结层、石英砂岩、砾石及盆地基底硬岩,则使用当时国内较先进的针状合金胎块制作的高强度研磨钻头,换较高转速回转“自磨出刃”钻进,达到攻克硬岩目的。工作区由于实现了钻探小口径化,改装的滑撬式连体钻探机组、移动电站及其它爬犁式简易装备,依靠东方红60型和75型两台推土机牵引,做到了当天终孔,当天搬迁开钻;接送钻机工人上下班配备了东风240型卡车,闯沙窝越沙梁畅通无阻,工人们回到分队住地能休息好。良好的技术装备和有力的后勤保障,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据统计当年实施的Φ76㎜小口径合金钻探工艺技术,在地质设计的普查阶段施工,台月效率达到1400m~1500m,达到这么高的效率,实属不易。设计改装拖车式钻探机组是当年大队的一项重大技改项目,由机动科阴孝义科长组织,机械工程师高维志、钻探工程师刘雍邦设计,机修厂负责相关构件加工和组装。拖车式钻探机组由三部分组成。拖车钻底盘选择与设计:从废品公司购置一台罗马尼亚布切奇SR113K型载重汽车底盘用于改装,长6.9m,工作台宽3.40m,底盘加装槽钢10根,用以增加底盘的稳定性和强度;底盘两侧设计四个活动可调解的落地“千斤”支腿,类似野外宿营车前后的支撑腿。拖车钻工作台四角钻塔设计:选用Φ75厚壁管做主塔腿,杆件采用角铁焊接成四面塔形,在塔高8m处设有笼式固定工作台;钻塔天车距地面高度11m,顶部断面0.5m×0.5m;两个朝前塔腿的下部设计成圆盘形大螺旋扣状型落地脚,两地脚距离2.3m,起调整底盘构件作用;钻塔起落可通过工作台上的转轴支撑架,依托钻机的卷扬机控制完成,也可以借助外部其它牵引设备来实现。拖车钻工作台上的钻机及附属设备安装:沿钻塔中心线以下至工作台,安装固定一台旧XU300-2型油压钻机和拧管机;工作台中后部安装一台BW-200型泥浆泵、电源控制箱、1M³水源箱2个,余下的空间配工具箱和滑轮绳索等器材。拖车钻全重4.8t。六月中旬,拖车式钻探机组从武威拉到碱泉盆地工作区。分队很重视,抽出1台钻机全部人员,配带移动电站、船形装钻杆岩心管的长爬犁、油罐爬犁、滑撬式搅拌机,参加拖车式钻探机组生产试验。安排在工作区较远的普查区域打浅孔。采用Φ76㎜小口径合金钻探工艺技术,施工最浅孔90m,最深孔260m,累计施工21个钻孔,完成工作量2390m,台月效率达到2308m,创工作区钻探效率最高纪录。施工表明,本队设计组装的拖车式钻探机组灵活机动、安全可靠,搬行非常方便,完全达到了设计目的。受到钻机工人的好评,获得满意的生产试验效果。为后期北方地区开展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探,研制新型拖车式钻探机组提供了有益经验。1990年11月,我参加了核地质局在南京272大队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探矿工程学术年会活动,我写的《300型拖车式钻探机组生产试验与效果》文章,被收录编辑在该届年会论文集中。五、上级领导的表扬鼓励是推动开展小口径钻探工作的动力碱泉盆地铀矿勘查项目,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1985年5月底,左大队长陪同核地质局副局长曾卓荣、探矿处长关锡海、西北地勘局局长狄永强一行来到工作区检查指导工作。他们看到了推广应用钻探技术小口径化、钻探设备搬迁拖载化、发电动力设备移动化,都十分高兴,几乎走一处看一处表扬一处。在领导检查指导工作期间,分队召开了机班长骨干座谈会。关锡海处长就小口径工艺在核地质系统推广情况作了介绍。他说,南方片起步搞的比较早,主要是在花岗岩地区打Φ56㎜金刚石小口径,多数队已推广,而你们212队在碱泉因地制宜,推广小口径合金钻探工艺很成功,是首家。对改造的整体搬迁钻探设备、动力设备和组装的拖车式钻探机组等创新“土装备”再次给予了较高评价,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两局领导离开工作区前,分队召开了职工大会。曾卓荣副局长在大会上再次表扬了大家。他说,“212大队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好队伍,在碱泉盆地顶着高温迎着风沙,广大职工吃苦耐劳,小口径钻探干的好;大搞技术革新深挖潜力,发挥老设备优势,提高了生产效率,加快了找铀勘查速度,要继续发扬下去。”狄永强局长也作了简短打气鼓劲的讲话。两局领导充分肯定了我们的付出和劳动成果,大家都感到欢欣鼓舞。
小口径合金钻探在工作区越干越顺,生产进度确实快,当年任务于十月中旬就全部完成,提前收队了。这是我搞技术工作以来最痛快最开心的一年。回到武威队部后,向大队提交了施工技术总结和拖车钻试验报告。1986年,我离开了十五分队,被调入大队探矿科担任科长职务。在大队的支持下,又先后成功策划实施了龙首山中东段分水岭南坡714铀矿点S56绳索取心金刚石钻探工艺;北山892项目金矿推广的Φ76㎜金刚石取心工艺;甘蒙交接处红沙岗沉积岩铀矿点Φ76㎜小口径合金钻探工艺;内蒙阿右旗卡修它它金(铁)矿项目,推广的S75绳索取心新工艺。从1985年到1993年大队钻探工程全部实现了小口径钻探化。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必须要掌握国内同行业科技发展动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借此机会,感谢各级领导关怀,感谢钻机的同志们积极配合,感谢同行杨东江、李明、杨涛、徐颜录、邵盛元、叶西发、林文彬、贾淑琴、祁运东(老技工)、陈春江、庞增浩、刘淑荃、蒋兴利、刘雍邦、高维志、胡玉林(老技工)对我的有力支持。其中多位同志已经去世了,但他们的敬业精神永在!(作者简介:申庆民,212大队退休职工,曾担任探矿工程科科长、212大队副总工程师。)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