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深找盲扩大401老矿区

文摘   2024-08-02 08:08   陕西  
进入七十年代,铀矿地质经过二十年的工作,已经很难在地表找到铀矿了,找矿工作进入了攻深找盲阶段。
401矿区勘探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为扩大老矿区,211成立了综合队,我被分配到了综合队,后来担任了技术负责。主要任务是攻深找盲,开展综合找矿,探索新的找矿技术。

1975年元月,大队派地质科陈福顺和我前往北京三所六室,学习径迹蚀刻技术和显微镜下观察径迹和计算径迹密度的方法。这是六室主任吴慧山翻译的美国的一项找矿技术,可探测地下二百米氡射气的信息。我们返回西安后,建了实验室,并在102矿床试验,效果良好。五一前夕,三局李秀季和三所吴慧山来到211,要求再埋一批样品,再出一批成果,力争在庐山召开的全国物化探工作会议上交流。

当年七月份,182队(当时为陕西省二机局)下属单位都派人去庐山参会,211派刘日辰、梁美辉和我参会,我作了交流发言。会后,224、青海一队等都来我队学习。阿尔法径迹探测技朮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

综合队结合扩大老矿区综合找矿实践,对不同片基的径迹蚀刻配方、蚀刻温度、蚀刻时间三者之间最优组合,径迹发育增长,野外工作方法,资料整理、成果解释,与活性炭测氡法、r测量综合应用等,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研究。

1981年5月,中国物理学会在北京香山召开全国固体径迹探测器应用研讨会。北京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何泽慧),上海核研究所(所长张家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三所等数十家单位参会。211和广西十队作为三局系统的代表队参会。我作了《401矿区阿尔法径迹找矿效果》的发言,并回答了何泽慧院长关于探测深度的提问,院长满意地点了点头。这篇文章,以虚拟公司名义,发表在《核技术》杂志1982年第一期上。

1981年秋,在山东平阴县召开全国放射性找水会议。核工业部副部长王淦昌出席会议,北京三局、三所及南大、成地等高校,各省水利厅等参加了会议。西北地勘局俞璧、宋承枢和我参加了会议。我查阅了401矿区部分水化资料,发现小苜蓿沟水化等值图和径迹密度等值图基本一致,会上就此作了发言。
1982年12月完成《401矿区径迹找矿工作总结报告》,《401矿区物探攻深方法的研究——活性炭测氡法找铀试验报告》;1983年完成《径迹找矿准则》。

为扩大老矿区,综合队以地质为基础,主要运用阿尔法径迹探测技术,活性炭测氡技术,浅层地震,r测量,浅钻等方法进行攻深找盲。

从1975年开始对整个401矿区及其外围的部分地区系统进行了1:2000比例尺的综合找矿。到1982年底,共完成详查面积11.819k㎡;专题研究和重复测量面积1.885k㎡。取径迹样品65563个,并且进行活性炭、r的平行测量。完成了对401矿区的详查工作。利用浅层地震,对第三纪砂砾岩下面的花岗岩基底状况进行了探测。依据径迹、活性炭详查资料和其它资料成果,对401矿区工作程度作出评述。提出了找矿远景地段,并结合浅层地震测深资料,对西带吊庄地段矿化赋存的可能标高区间及工程设计提出建议。指出401矿区南部、北部红林河以东均无须进一步工作;三条带之间仍有找到新矿体的可能。如魏家沟中带101矿床下盘,中带主构造以东约120m处发现径迹密度高,与中带平行的一条狭窄的径迹异常带。地表无r异常和构造。后来794矿在此异常带经过处盖矿区工房劈山平场地,劈出一条与中带平行的近直立的盲构造,可见绿泥石化。开采101矿床时在此构造深部掘出了新的矿体。但总体上看,带间再有大的发展可能性不大;而西部第三纪砂砾岩基底花岗岩内,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尤其是陈家沟以北的第三纪内。

西带及以西的第三纪,北起铁炉子大断裂南至费家,长约3600m,利用活性炭、径迹,r测量,浅层地震等方法东从第三纪与花岗岩接触带,向西在第三纪内400-800m不等的范围内,详查面积3.24k㎡。发现了较多的径迹、活性炭相吻合异常带。异常带长轴方向多呈北北东走向。这种现象反映了西带第三纪内的铀矿化与花岗岩和第三纪接触带关系不大。第三纪地表放射性强度低,无干扰。所测得的径迹、活性炭异常带基本是深部强射气源的反应。如陈家沟南坡花岗岩与第三纪接触为近南北走向的构造接触,有径迹、活性炭、r异常。到了北坡,转为北东走向不整合接触,而径迹、活性炭异常带没随着接触带往北东拐,而是向北北东方向直接进入第三纪中去了,且延伸了数百米。

1976年把吊庄划为一级远景区,作为扩大西带的突破口;1981年把吊庄、榆树沟作为一个地段考虑,称为“榆树沟一一吊庄地段”。径迹、活性炭异常带显示榆树沟2号剥土与吊庄1号剥土处的构造同属一套构造体系。

勘局薛有平处长曾来我队指导工作,他谈了吊庄1剥土处构造、蚀变、矿化等情况后,对该构造向北延伸第三纪内寄予希望。

大概1976年春,我去北京参加了三所与一家美国公司洽谈阿尔法径迹找矿会议以后,吴慧山邀请三局杨士文到三所六室谈对401矿区西带的看法。杨士文也对西带第三纪寄予期待。

1982年,地勘局崔振生同志来我队指导工作。他要求在吊庄地段设计一批钻孔,供大队参考。我根据径迹、活性炭异常带位置,第三纪的深度、基底花岗岩内可能存在北北东向构造,在吊庄设计了一批钻孔。这批钻孔基本得到了验证。还在榆树沟设计了两条剖面,并做了地质、物探、钻探综合剖面图。其目的是验证吊庄向榆树沟方向可能存在尖灭再现的盲矿体

一工区经过几年的钻探揭露,在吊庄获得工业储量XXX吨,称为104矿床(794矿已开采)。早先在吊庄发现的三条异常带,可能是1,3,5号矿体的反应。
1984年,我离开八分队后,赵孟乐带领同志们继续扩大老矿区的工作。

西带以西第三纪里的矿没有找完,除吊庄104矿床之外,获得新工业储量的概率很大,有必要进一步工作。

运用新方法扩大老矿区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1、队所联合,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是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我们和三所联合研究、应用新方法,参与兵器惠安化工厂关于径迹片基的研究。三所有信息、新技术的优势,但他们无试验场地和劳动力。我们有交通方便、不同赋矿条件的矿区作为试验场,还有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找矿人员,加之我们主动配合的态度,使得三所的各种新方法,包括径迹测量,活性炭测量,钋法测量,氦法测量,浅层地震等都到我们401矿区试验。上海仪器厂带水化测氡仪也来401试验。与我们交流分享试验结果。这样以来,我们掌握了当时前沿的找矿技术;研究所也有了写论文的素材。利用新方法扩大了老矿区,共同为国家做贡献。

2、活性炭测量具有攻深效果好、克服钍射气等干扰因素,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尤其是在北方干燥地区,地表放射性強度低,而深部有盲矿体的地区应用效果更好。径迹测量当时主要是片基质量问题。如:片基有微气泡影响镜下观测。
3、目标明确、内部协调、形成合力,是矿区扩大的重要保证。

我们的目标是扩大老矿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在各单位协调,各种方法综合使用下取得的。

北京来人搞试验,总工狄永强同志亲自接待,开会布置。每年除开地质工作会议外,还不定期召开401矿区找矿形势分析会。地质科物探负责人刘日辰、陈福顺同志经常来我分队,和我们一起埋样品,抡大锤,搞地震测量,具体指导解决问题。第三纪砂砾岩结构松散,经常卡钻。一工区克服许多困难,积极验证异常。仅陈家沟一次钻孔事故,处理了几个月。
综合队内部各种方法也要有机综合。401矿区有花岗岩露头的地方,存在许多小构造、裂隙,弱矿化,加之多年钻探、坑探施工,产生的矿碴造成污染;工程也破坏了地下氡晕的原生态。干扰了攻深方法测量成果的解释。为排除干扰,筛选深部信息,在埋径迹样品时,同位测量r强度。整理资料不仅编制径迹、活性炭等值图,部分地段还要编制径迹、r比值等值图。

浅层地震以前没干过,经过很短时间试验后,很快在吊庄第三纪内开展测深工作,绘制了第三纪基底花岗岩地形图,供钻探设计参考使用。

别小看50m的小浅钻,它对平价异常很有帮助。我们利用浅钻,还在矿区北部冯连沟钻到一个5吨储量的小矿体。

扩大401矿区,是一部协奏曲,不是独奏曲。

编者寄语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蓝田401矿区给211大队带来的变化
211队部及职工户口迁入西安的前前后后
追忆一八二建队初期的足迹
探访蓝田401矿区
我为祖国找铀矿
去庞家河看211的金娃娃
西北核地质队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精神的花园里随手采撷
听狄局长谈华北地台区调会战期间的经历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