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地浸砂岩型铀矿会战

文摘   生活   2023-12-12 10:59   陕西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方“硬岩”铀矿山效益不好纷纷关闭,核工业地质总局决定战略转移,找矿重点由南方向北方转移,主攻砂岩型铀矿,尤其是可以地浸的砂岩型铀矿。针对当时地质形势,决定在新疆伊犁盆地开展可地浸砂岩铀矿会战。找矿会战就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是多学科联合作战,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我国铀矿勘查史上曾被多次采用。该次会战于1989年召开论证会,1990年至1994年全面展开。
一、会战的目的、方略和架构

会战的目的是尽快突破可地浸砂岩铀矿,推动北方主攻可地浸砂岩铀矿找矿的全面展开。确定以库捷尔太(512)矿床为重点突破口,扩大盆地南缘,探索盆地北缘。

会战确立了以新疆二一六大队为主力军,调集多方力量集中打歼灭战。采用普查与勘探相结合;重点突破与区域展开相结合;科研与找矿相结合;中外相结合;地空多学科相结合的方略。

这次会战是由地质总局决定、由西北地勘局具体领导的,并在库捷尔太设立了会战指挥部,任命黄世杰(时任地质总局副总工程师)为总指挥,李小龙(时任西北地勘局副局长)为副总指挥。

找矿地勘单位以二一六大队为主,其他参与单位有:西北地勘局二一二大队,因其曾是五一九队伊犁二分队,是510、511、512铀矿勘探队,钻探力量较强,可补充二一六大队勘探力量的不足,且对当地的地层情况熟悉;还有二一四大队,因其普通物探和地形测量力量强,可发挥其特长;七〇三航测队,负责完成伊犁盆地的航空放射性测量。

参加会战的科研单位有:北京地质研究院,陈戴生、李胜祥组与二一六大队林双幸组联合组成区调队负责盆地的成矿区域调查;西北地勘局二〇三研究所,牟长林组协助重点突破512矿床;二一六大队科研组负责昭苏盆地的调查。

伊犁会战还特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沃尔科夫地质联合体,组成一个铀矿地质专家组,进驻512工区,协助突破与扩大库捷尔太(512)铀矿床;组成一个钻探分队,携带一部优良钻机,协助解决钻探难题。

二、伊犁会战的实施过程

首先狠抓参战队伍的协调部署。1.空中与地面找矿相结合,调动七〇三航测队开展1:5万航空能谱与磁测,地面地质、活性炭找矿法相结合;2.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邀请北京地质研究院和二〇三研究所与二一六大队结合开展找矿工作;3.重点解剖和区域展开相结合,即点与面相结合,二〇三研究所参与库捷尔太铀矿床研究和突破,北京地质研究院和区调队结合开展外围区域调查等。并召开专门协调会议,明确各单位的任务。

二一六大队以前是个普查队,对承担库捷泰太铀矿床的勘探缺乏经验,但大队长孙彦忠、党委书记伍醉竹、总工程师蔡兰朋和工区技术负责简晓飞等虚心好学,诚恳踏实,各方面工作均能主动配合。

工区的技术工作,开始时请二〇三所牟长林高级工程师帮助。后来,我也亲自给工区地质组讲课,主要是介绍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特征及勘探方法,并实际协助布设钻孔圈定卷状矿体。当时,我简称“二分之一跳跃法”,最早在8号勘探线,随后在16号线示范实施,圈定矿卷卷头效果良好,且节约了钻探工作量。

我当时在地质局分管新疆找矿工作,兼任伊犁会战总指挥后,每年在工区住两三个月。我是个爱管闲事的总指挥。测地形图时人不够,我亦曾当过测工。见厕所太脏,我发动团支部组织义务劳动改善环境。听说哈方专家对饭菜太辣不习惯,我亦请工区注意改善专家伙食。对政治工作如何针对会战特点,有的放矢开展思想工作,我也曾经召开过政工干部座谈会,谈了工作建议等。在乌鲁木齐大队食堂吃饭时,我不愿他们单独给我吃小灶,常到食堂窗口帮助卖饭,然后和炊事班同吃。

在会战期间,二一六大队长孙彦忠的脚崴了,每天撑着拐杖在第一线检查工作跑来跑去,敬业精神十分可敬,我发现问题向他提出建议,他都虚心听取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总工程师蔡兰朋对技术工作也抓得很紧,我们的建议他都很重视,并具体督办落实。

最早突破地浸砂岩铀矿的是与我国相邻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其经验比较丰富,为吸收其先进经验,邀请了一个专家组具体指导512铀矿床突破。同时还邀请一台钻机来矿区帮助施工。我们最大难题是表部有百余米大卵石层覆盖,钻进困难,还有是岩矿芯采取率很低,请他们帮助解决。据说他们的重型钻机要穿越国境线,是特许从边界线的铁丝网上拉开一个口子,直接开进我方的钻探工区。他们技术水平较高,对我们帮助很大。

三、伊犁会战取得的成果

1. 随后三年会战完成了库捷尔太(512)铀矿床的勘探,最终达到大型铀矿的规模,突破了我国第一个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卷状铀矿体的矿床,并相应建立了铀成矿模式,打响了全局战略转移的第一炮,有力促进主攻北方可地浸砂岩铀矿的发展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库捷尔太(512)铀矿床,经生产试验贵液浓度很高,是我国第一个突破的经济效益较好的可地浸的砂岩铀矿山。库捷尔太铀矿床的重点突破和相应的面上区域调查,为随后二一六大队查明伊犁盆地南缘的超大型铀矿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盆地南缘由二一六区调队与北京地质研究院联合组队,运用基底指状隆起控矿的新认识,预测并发现了乌库尔其铀矿点,后发展为513铀矿床。

4.勘探工作当年起步,当年提交500吨工业储量创造了铀矿勘探的新历史效率,为建立我国首个地浸铀矿山提供依据,并为随后发展成为我国第一个年产上千吨的地浸铀矿山奠定了良好基础。

5. 培养与锻炼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找矿队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会战是锻炼和培养人才的良好机会,在基层找矿与勘探实践中,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的成长为核地质局局长、矿冶局系统的党委书记、大型公司的纪委书记、大队长、总工程师等等。

6.会战后期提出新疆铀矿找矿战略发展方向的建议,即“扩大伊犁盆地,开辟准噶尔、吐哈盆地,探索塔里木盆地”,该建议被地质局、西北地勘局和二一六大队采纳。

四、建好历史档案的必要性

回顾伊犁盆地找矿历史,上世纪50年代新疆五一九队在新疆的工作为今天的找矿突破奠定了良好基础,功不可没。这些工作成果都凝聚在五一九的历史档案中。我们查阅了五一九队伊犁盆地的铀矿地质资料,资料记录清晰,保管完好,不由地让人对当年的参与者心生敬意和缅怀。

资料显示当时已取得良好的找矿成果:库捷尔太铀矿床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已发现并初步勘探,发现砂岩铀矿按“三五指标”初步估算了远景储量。同样,扎吉斯坦的砂岩铀矿床已初步勘探,圈定了铀矿体,估算有一定的远景储量。蒙其古尔铀矿床和达拉地铀矿床的发现最早,原以含铀煤型矿床著称。但蒙其古尔矿床在第五旋回中亦发现有砂岩铀矿体,并经初步勘探按品位“三五指标”圈定,估算有一定数量远景储量,且编写了地质报告。伊犁盆地的北缘也保留了许多当年找矿成果资料,十分珍贵,为区调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北京遇见曾任五一九队二分队队长的梁沛时老处长,我说:“我看到当时二分队的地质报告都有您梁沛时签字的大名,你们当年的找矿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功不可没。”他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奋斗,十分感叹,也深感欣慰。

由五一九的档案,我想到了伊犁地浸砂岩铀矿会战,这次会战是发生在我国铀矿找矿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事件。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成果是值得也应当载入我国铀矿找矿史册的。虽然至今尚未查到地质局关于会战的正式文件,但不可否认伊犁会战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有必要建立历史卷宗,便于后人查阅。

该建议得到了地质局领导和档案馆领导的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一六大队建队六十周年庆典之际,汇编了《伊犁地浸砂岩铀矿会战专辑》,其中收录了时任西北地勘局局长狄永强、二一六大队长孙彦忠、总工程师蔡兰朋、区调队队长林双幸、工区技术副队长简晓飞、地质科技处长张占峰,以及时任二〇三所一室主任魏观辉、北京地研院地质中心主任李胜祥、研究员黄贤芳、黄树桃、潘蔚等人的回忆文章,他们都是亲历者、见证者,从各个角度翔实可靠地反映了这场会战。待后人查阅时,想必亦可感受到当年吾辈参战者的满腔热血。


编者寄语

这是黄世杰老前辈为216大队建队六十周年写的两篇回忆录,收录于《伊犁地浸砂岩铀矿会战专辑》,在此合并调整为一篇文章发布出来,与大家共享。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有关核地质队伍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



❀点击下列文章看更多故事❀

217成县老基地的变迁
蓝田401矿区给211大队带来的变化
追忆182建队初期的足迹
汽车伽玛测量——孙圭回忆录摘编
说说那些铀光闪闪的番号
永不消失的“新疆519队”
发展原子能英明决策的前前后后
聊一聊当年216大队进入新疆
荣誉山下——孙圭回忆录摘编
初到新疆519——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梦回河西走廊 难忘找铀岁月
发挥潜力找金 开辟第二找矿领域
参加找金——孙圭回忆录摘编
走进182开启铀矿勘查新征程
我们的幸福——孙圭回忆录摘编
保军转民开启了核地质队伍的凤凰涅槃
我在309的那几年
留在新疆519的青春足迹
白杨河矿区——段维忠回忆录摘编
见证桂北铀矿普查会战的艰苦岁月
回望芨岭铀矿的勘探历程
瓦布齐亚克西  张博队长亚克西

182茶社
这是一个以中国核地质,尤其是西北182系统内,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话题的公众号。还原历史,拒绝虚构。往事如茶,让我们慢慢泡,细细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