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铀找金搞民品 义无反顾向前奔
文摘
生活
2023-09-23 09:01
陕西
应宁夏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原217大队)院史馆筹备组和182茶社之约,就我亲身经历的217大队在八九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作以下回顾。217自1956年初建队以来的历届领导班子,为217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八十年代后,班子发生过数次变动,领导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84年,大队党委书记是王岩,大队长是牟庆山,我任副队长。1985年,王岩同志调离,上级决定由我主持党委工作,任大队整党小组组长。1986年整党验收后我任党委书记。1987年,大队领导体制由党委领导下的队长负责制改为队长负责制。1989年,牟庆山同志调西北局工作,我接任了大队长。1990年,党政分设,我任大队长、蒯志前任党委书记。1993年,蒯志前调216,212大队长张普松调任217党委书记。1995年10月,地质总局调我到232厂工作,李贵明任217大队长。八十年代初开始保军转民,经济体制也随之改革。1985年地质总局提出‘以铀为主,综合找矿、多种经营,搞活地质’的十六字方针。1992年初,地质总局黄光裕副局长和西北地勘局副局长左珍仲来我队宣布总局决定:217大队为铀、金、民三业并举的改革试点单位(地质局系统在全国确定了四个试点单位),要求我队尽快编制改革方案,逐级上报审批,最终由中核总公司批准实施。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七项:5、所有二级单位负责人与队长签订承包责任书,年终由大队双文明考核组,对照责任书逐条考核打分(分三类:全面完成任务,基本完成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对第一年没有完成任务的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第二年仍未完成任务的就地免职;6、鼓励职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如果办企业失败,随时可回队;对于217来说,八九十年代最大的事件是基地往银川市搬迁。因华北地台大会战,217的队伍调到宁夏内蒙古一带找铀。借此契机,在前任各级领导的努力下,1983年,核工业部批准217使用国家能源配置费在银川市建设基地。1984年完成征地,1985年开始施工,1989年上半年,一期主要项目基本完成,总面积3.8万平方米,投资1155万。1989年底队部机关从成县搬迁到宁夏银川基地,1990年1月1日起,217大队正式在银川办公。迁到银川后,深感天更蓝、地更广、路更多,我们的责任更重了。此时,还有三四百户职工家属仍滞留成县,或在银川自租住房,形成了银川、成县两个基地,当时有‘南北朝’的说法,矛盾非常尖锐。1990年,地质总局在兴城召开工作会议,因全系统住房问题都很突出,会上提出解决住房的三三制政策:即两局出一点,大队拿一点,个人拿一点。分组讨论时,总局计划处朱秦生处长来西北局听取意见,我抢先发言拥护该政策,并表示217愿意先做试点。王陞学局长很快到银川了解情况,他说:“你们的基地问题三年内解决,我回北京就让朱秦生来银川具体核实计划。”听了王局长的表态,兴奋得我一夜无眠。不久朱处长来银川,核实了二期建设住宅300套。我即刻通知顾正华副队长和张家宾加速处置成县基地。天随人愿,很快以270万的价格把基地整体出让给了成县政府。1991年职代会通过了解决职工住房的改革方案。1993年,二期334套住宅竣工,1.6万平方米,投资405万。1995年根据发展需要又开建了一栋60套住宅的楼房,彻底解决了全队职工家属的安居问题。一、找铀主要成果:1、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现钙结型铀矿化点。1982年8月,地质总局在宁夏银川召开全国钙结型铀矿现场会;2、千里山地区发现高品位铀矿化点;3、勘探侧老庙砂岩型铀矿点儿。侧老庙是1959年182五队发现的一个老点儿,208也做过工作,我队接手后,打出了多年以来最好的矿化孔——67148孔,全队上下欢欣鼓舞,为进一步勘探奠定了基础。1990年接待三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实习任务,1995年进行了堆浸和地浸实验,因泥含量偏高未成功。二、找金主要成果:1、1986年发现六巷河沙金矿,1989年提交了2338公斤储量。2、1993年提交了安家岔岩金矿床。3、九十年代在内蒙古中旗新忽热地区找到巨型岩金矿床。新忽热金矿的发现过程至今历历在目。1991年9月,我和地质科长刘兴光、刘与安一起去内蒙古寻找找金远景区,为第二年立项做准备。在巴盟黄金公司工程师杨志和中旗黄金公司向导的陪同下,将中旗境内所有古采硐和民采点儿逐一查看,一周下来仍未发现可供立项的区块儿。正绝望时,向导说“挖金子的都看完了,你们还看淘金子的吗?”我说:“看看看!”第二天,来到新忽热,一眼看见一条几公里长的山沟里,数百人正忙着淘金,两边的山不高,蚀原区十分明确。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送别向导后,我们即刻赶到四分队驻地,做出两项安排:1、要求四分队队长张明奎、书记雷志坚用部分力量做完今年收尾工作,大部分力量立刻调到新忽热开展地表揭露,从沟底向上挖通天槽,连续刻槽取样;2、地质科兵分两路,一路立即向内蒙古矿管局登记探矿权,一路准备立项报告,向西北地勘局申请立项。通过300米的刻槽取样分析,平均品位不到两克吨。经过几年的地表揭露,初步探明了一个巨型低品位金矿床。感谢巴盟黄金公司经理张作宝、工程师杨志和中旗黄金公司的大力支持。感谢中核总公司黄金办主任邱次健在堆浸实验中提供的费用支持。感谢衡阳六所专家在现场技术指导。堆浸实验工作由副总工程师肖炬负责,实验结果:矿石可直接上堆,不需要破碎,大大的降低了成本,适合大矿量低成本堆浸产生。特别感谢地质总局黄金办主任黄世杰,联系加拿大金山公司与我们合作开发了新忽热金矿。当时我们两手准备:一手找合作,一手自己开发。1995年8月,我与中核总财务局长阮光立商定借款300万元,不够部分再借贷及职工入股。我和供应科长金新发在银川所有的矿山设备进行调查测算,1996年建成年堆浸矿石30万吨所需设备及资金,逐年发展,最终达年处理矿石100万吨。正撸起袖子大干时,地质总局把我调到232厂工作。我离开后,217与金山公司合作开发建成年处理600多万吨矿石的现代化大型金矿山。217五十周年队庆时,我到新忽热参观,看到沸腾的采场、宏伟的堆场和宽敞的吸附解析车间后,内心五味杂陈。矿山已投产近20年,累计黄金产量早已超过百吨,远远超出了当初的勘探储量。据说金山公司股权已由中国黄金公司收购,2016年因为217划入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再开发多种经营了,其股权由宁夏国资委持有。无论如何,这是217在找矿领域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八十年代初,开始保军转民,铀矿任务锐减,大部分职工富余编外。当时在成县,属于偏远山区,加上保密原因,长期与社会隔绝,没有经验,没有资金,不懂市场。职工需要钱养家糊口,怎么办?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只有把大门打开,义无反顾地融入社会!养鸡、养鱼、做蛋糕、做豆腐、搞修理......为求生存就像鸡一样满地找食吃。车队在陇南开展运输业务,主要是往天水拉矿石,按吨计价,为求效益,解放车普遍超载,损耗比较大。到银川以后姚志德又领着车队开展了汽车修理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车间因为有加工设备和技术,在当地找些零星活儿,还算是如鱼得水。给成县活性炭厂加工高烟囱,给成县电影院制造吊装大型钢梁屋架,承包红川酒厂扩建工程,当地人都夸182真厉害。但是,由于缺少桥梁施工经验,1989年11月12日在飞龙峡承建吊桥时发生了四死两伤的重大事故,每年的11月12日成了217的生产安全教育日,我和主管生产的副队长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行政警告处分。我们发挥硐探优势,李太来他们领着队伍给陇南的单位和私人老板开采铅锌矿,挣点儿劳务费。1989年,地质总局曾卓荣副局长和生产处长关锡海来检查安全时,得知我们施工探矿坑道和斜井18处时,惊讶地说“全局各单位的硐探工程加起来也没217多呀” 。要去工地现场检查,到向阳山检查坡度27度,长度306米的斜井时,他们坚持下井,从井底往上走时,中途休息了七八次,才爬到地面。他们感慨之余决定给217一台上下井载人车。钻探也是我们的优势。1987年地勘局组织队伍在延安老区,给延长石油开发浅部石油,经济效益很低,只能算是养人的权宜之计。但因此组织了石油钻井队,更新了设备,添置了水源1000米和2000米钻机。除了参与陕北石油开发,还在武汉、广东、江西、上海等地施工,参与了京九铁路、吉安赣江大桥的桩基施工。锻炼了队伍,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钻井队队长周宗仁在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随着转民的深入,还先后建成了基建工程队、预制构件厂、无纺布厂、锅炉厂、活性炭厂、文昌加油站等企业。随着民品发展,为了加强财务管理,我们设立了结算中心(内部银行),所有经营单位在结算中心开立账号,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结算。真空锅炉厂是217民品发展的亮点。搬到银川后,车间施工了基地的室外配套工程,同时车间主任高洪璞、柳杨四处寻找项目。很快获得了真空锅炉的信息,技术持有人张少军是西安交大毕业的。为慎重起见,我们把他请到西北地勘局向科技处和民品处作汇报介绍,科技处赵致和处长听后认为可行,同意在217建真空锅炉厂。因原厂房不适合生产锅炉大件,必须重建厂房,资金又是一道难题。在地质总局计划处朱秦生处长的帮助下,我们与国家开发银行取得了联系,获准贷款450万,且一次性到账。我们边生产边建设,1993年就生产出了不同吨位的真空锅炉,又在上级西北地勘局的帮助下,首先在内部各单位试用产品,以点带面打开了市场,产品很快销往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及陕西等地区。活性炭厂是217民品发展的又一个亮点,不仅在分流安置富余职工中起了重要作用,还成了少有的出口创汇企业。1990年,经宁夏国防工办总工程师李培刚建议,发挥宁夏煤炭优势,搞深加工项目,一是有资源优势,二是当地活性炭生产技术成熟。项目很快获得西北地勘局批准。建设年产500吨的活化炉两座。项目虽然批了,如何建设、生产、销售感到茫然。经人介绍,石嘴山活性炭厂总工程师郭英调任217活性炭厂总工程师,在烘烤第一座炉时,因经验不足失败,造成了30万元的损失。关键时刻上级给了有力支持,狄永强局长亲自来现场检查,追加了投资。烘烤第二台炉子时,又引进了建炉烘炉工程师赵青,烘炉成功。正式投产后,郭英的专长也发挥出来了,生产销售很顺利,产品销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成为当时少数能出口创汇的地质大队。此篇内容分享给217队史展览馆,力求准确,如发现不妥之处,请留言或私信告知,多谢啦!
穿越时空的文字带我走进核地质系统的精彩世界,希望能分享到更多相关182的回忆录。只要是人可查事可考的纪实性文字,我都视若珍宝。
感恩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