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肖伟群:安化县政协副主席、安化县茶旅产业链领导小组副链长
贾 枭:从2009年第一次举办安化黑茶节,到今年的2024年的第六届,每三年一届,每届主题不同,但似乎有种关联。比如说第一届的主题叫“绿色益阳,健康黑茶”,好像是在宣传黑茶是啥。第二届叫“绿色益阳 安化黑茶”。第三届叫“天下黑茶 神韵安化”,第四届叫“安化黑茶 世界共享”,第五届叫“安化黑茶 健康大业”。2024年这一届活动就更霸气了,叫“一茶一叶一生活,一带一路一黑茶”。历届的主题背后有什么考虑吗?
肖伟群:一开始我们第一二届,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大家知道有黑茶这么一回事。之前黑茶默默无闻,没有品牌,而且主销西北地区,在广大发达地区,消费者只知道红茶、绿茶、乌龙茶这些茶,黑茶是不知道的。因此我们第一二届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大家知晓黑茶是什么。从第三届开始,主要侧重“为什么喝黑茶”。在对黑茶了解的基础上,让消费者知道为什么要喝黑茶——因为健康。到第四届为什么提出“世界共享”,(因为)当时2018年第四届实际上达到我们安化黑茶的一个高峰。
那时候安化黑茶发展的态势非常好,当时理想华莱(安化黑茶龙头企业)有一个目标要和英国的立顿相比较,几年之内要达到超过几百亿的目标。
贾 枭:出现了一批真的很有实力的大龙头。
肖伟群:那个时候我们的企业欣欣向荣,一年几个亿产值的企业都有五六家,当时全国只有三十几家(亿元销售额茶叶企业),我们安化就有五六家上亿的茶企。
贾 枭:那这个是很了不起的。
肖伟群:而且2018年,安化黑茶税收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税收有3.5个亿,是当时全国茶叶税收第一(县)。(因此)2018年我们提出个目标叫“安化黑茶 世界共享”。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在国内,还有要打开国际市场。我们黑茶本身就是一带一路上的一个重要商品,打开国际市场,是我们应有的一个目标。
贾 枭:那怎么到后来的“健康大业”?
肖伟群:后来就遇到了挫折。2020年碰上(新冠)疫情。我们在2012年就做出了茶旅融合的决定,让外地人也到安化来体验黑茶、旅游安化。2018年每一天都是大几千人来到安化来。(新冠)疫情以后,外地的客人进不来,我们出去搞活动也很难,货也发不出去,出去不了。因此,2019-2022年,这个产业是断崖式的下降。可以说到2022年的时候,我们只有2018年的1/3(产值)。这真的是非常严重的。税收也下滑到几千万,都不到一个亿了。但是这段时间也是逼着我们调整、转型、升级的一个时期。很惊喜的是,我们这些企业都没有死掉,还是活下来了。
当时,我们提出“健康大业”,也是考虑到(新冠)疫情以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我们认为经过疫情的考验以后,大家对健康养生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并且有个趋势,大家今后会更进一步重视健康,茶叶是经过了几千年考验的,是最理想的一个健康产品。因此我们对茶叶的发展充满信心。新冠疫情以后,确实茶叶的很多成分对人体有益,科研也证明了这个事实。它有三大基本功效,一个是调理代谢,第二个延缓衰老,第三个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贾 枭:所以还是要多喝茶。再回到今年第六届的主题“一茶一叶一生活,一带一路一黑茶”,那这个主题背后怎么考虑的?
肖伟群:首先“一带一路”是考虑到,首届中国黑茶大会在安化召开,而黑茶出口的历史就是最悠久的,像云南的黑茶、四川的黑茶,它不仅到西藏,还到印度、尼泊尔。我们的黑茶通过新疆到中亚,这是一条路线,另外一条路线向北是到蒙古、俄罗斯去。三四条路线都是向国外去传播的。千年以来,茶叶是陆上丝绸之路继丝绸以后最重要的出口物质,而茶叶中最重要的又是黑茶。首届中国黑茶大会,就把整个中国的六大黑茶团结在一起,在安化开这个会议,我们找个主题,这样看最合适的主题就是“一带一路”。
贾 枭:换句话说,虽然我们黑茶有不同产区,也有不同的类别,但是这个主题恰恰把大家的共同的特质,把大家的心声,共同点找到了,只有这个东西才能够把大家聚在一起。
肖伟群:对,“一带一路”是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主题。所以我就想了“一带一路一黑茶”。
贾 枭:这个是非常难得的。
肖伟群:后来还加上一个“一茶一叶一生活”,我们黑茶就是你的事业、你生活的方式,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把茶叶、生活、茶事业联系起来了,又比较顺口。
贾 枭:刚才听主席讲完之后我的感受就是,在安化黑茶文化节的举办上,从2009年到2024年,连续六届,真的每一届的主题,其实它也暗含了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有计划性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比方说新冠疫情之后,及时把黑茶的健康功能呈现在世人面前。包括今年安化作为首届中国黑茶大会举办地,主题上把中国黑茶的灵魂给提出来,通过这个主题,安化黑茶以“黑茶老大”的姿态,把各大黑茶产区凝聚到一起,大家共谋黑茶大业。总之,你们办会是策略性的办会,真正做到了展会是为产业服务,为产业的不同阶段去服务,这是我的一个直观感受。
延伸阅读: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热心为本书作序。他指出,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跳出就品牌看品牌,而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深入产区实地考察走访,对话这些产业和品牌的建设者、参与者、操盘手,还原产业发展历程,挖掘品牌建设经验。这项工作难能可贵、很有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一些空白。相信这本书能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