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农本咨询创始人贾枭老师历时四年,走进全国知名农产品产区,对话产业管理者、建设者和品牌操盘手,还原了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中国农业名牌的成长历程,探寻这些品牌成功的经验,为产业振兴和农业品牌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摘录自该书案例之一——《新会陈皮:市场先行 历久弥新》。访谈背景: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秆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陈皮,尤其是新会陈皮。新会陈皮有着“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的美誉。但其实2002年前,新会陈皮还只在粤港澳地区有名气,消费受众也有限,后续为何能频频破圈、一路“狂飙”?陈皮文化节和爆款产品小青柑功不可没。潘华金:江门市新会陈皮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新会本土农艺师,曾任新会陈皮行业协会秘书长(2002—2011年)、新会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主持完成“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以及《大红柑生产技术规程》《大红柑》《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陈皮》四个省级地方标准制定,推动“中国陈皮之乡”和“中国陈皮道地药材产业之乡”等认定,人称“陈皮博士”。
潘华金:2.0版以陈皮文化节为标志,把新会陈皮品牌广泛传播出去,把品牌体系建立起来,把产业业态做起来,同时通过产业集聚、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全产业链。
2011年,新会区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有开幕式、博览会、产业论坛、陈皮进校园推广等活动,论坛每年还有一本文集。文化节这种传播方式看起来很老土,但很有用。2011年举办新会陈皮文化节的时候,新会应该是广东全省为数不多的为一个农产品举办文化节的县。后面两年一届,政府很重视。2011年11月18-20日,首届中国·新会陈皮文化节举行,主办单位为中国药文化研究会、新会区人民政府。此次活动是当时新会陈皮历史上最高级别、最大规模、最具影响的活动。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省市领导、港澳嘉宾、专家学者、八方客商、四海游子、乡里乡亲云集新会。此次文化节展现了新会陈皮“道地性来源和药食同源”两大核心,以及“陈藏、养生、茶道”三大文化脉络。此后,按惯例新会陈皮文化节每两年举办一次。贾 枭:当时为什么设定两年一届?
潘华金:当时也没有经验参考,产业也没有那么多资源来办节,就定了两年举办一次,觉得是合理的。文化节搞起来了,后面还搞了新会陈皮文化节新闻发布会。2015年第一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了发布会。贾 枭:当时为什么想到要去北京人民大会堂搞新闻发布会?
潘华金:就是要去高大上、权威的平台发布。我们虽然不是第一个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农产品开发布会的,但在广东来说是领先的。2015年第一次在北京开发布会,效果很轰动,极大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大家看到了“政府这么重视”。2017年还兵分两路,以新会柑茶、新会陈皮全国万里行的方式一起开展推广。我带领的人马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展了新会柑茶全国产销对接会。跟全国陈皮产区、销区对接以后,大家非常兴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当时问了一起出来的陈皮企业,大家很激动地喊“信心爆棚!”我们当时还提出,新会柑茶要冲刺中国“第七类茶”。贾 枭:现在回过头看,您当时将新会陈皮和新会柑普茶确定为主导产品,最后能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潘华金:关键就是宣传。我们当时还利用了广州食博会连续搞了5年的推介,2012年进去的。我们开创了一个先河,整个陈皮行业协会调动起来集体参展,同时展台的场景设计很用心,打造了“新会·中国陈皮之乡”大展区。那几年我每年都在会上调查,专门问北方朋友“柑茶好不好喝”,他们都回答说“很棒”,我又问“怎么棒?”他们说“很有特点,玲玲珑珑的果里面装茶,闻起来很香,品起来味道很好”。所以我很肯定陈皮柑茶这个产品是很有商品魅力的。后来,我也总结思考过新会陈皮为什么能很快融入大市场,就是用这个(陈皮柑茶)方式。这解决了我们以前一直思考的到底用什么办法把陈皮快速推出去,让更多国人品尝到新会陈皮的好。从2010、2011年开始,新宝堂、丽宫食品这些大企业也开始很规范地做品牌,做陈皮柑茶产品。因此,我们一般把新会柑茶产业化的元年定在2010年。2010—2015 年是新会柑茶在新会本土市场化起步的一个阶段,开始有“新会小青柑”企业品牌(“小青柑”最开始为新会企业创的产品名,现已发展成一个公用的茶品类名称)。2015年开始大发展,我们跟云南大益茶、澜沧古茶等大茶企开始合作,这些企业市场渠道广,小青柑市场走得非常好。这个时候开始,我们每年消耗普洱茶在6000吨以上,新会小青柑茶引爆了新会陈皮价值。贾 枭:那时候是协会、政府推动新会企业和云南这些大茶企合作吗?
潘华金:对。前面也提到,这个产业是从政府推动到市场拉动,要靠企业去干。如果要说新会陈皮的成功,它走的是市场机制,市场端一定是企业去耕耘。像新宝堂、丽宫食品等企业,每年都会做很多陈皮、柑普茶的宣传普及体验活动。新会政府直接给企业的钱其实并不算多,但知道市场的发力点在哪里。贾 枭:您怎么看小青柑这个产品对新会陈皮产业的影响?
潘华金:它(小青柑)是网红爆品,是把新会陈皮跟中国茶进行融合的一个好案例,对产业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融通了小产品大市场之路,点燃了陈皮市场的这把火。以前我们送新会陈皮给北方的朋友,他们不知道怎么使用,但和茶结合后他们喜欢,会主动过来买,甚至加入陈皮事业中。北方的朋友现在也把陈皮柑茶、陈皮当作宝贝。2016年在新会政府支持下,首届新会青柑·柑普茶交易会在新会陈皮村举办。2010—2018年,整个新会地区柑茶的产量从近乎为零增长至8500吨,产值从无到有,跃升至34亿元。小青柑市场最火时,新会陈皮加工企业柑普茶代加工量占产能90%以上。2016年,在新会政府支持下,首届新会青柑·柑普茶交易会在新会陈皮村举办。2010—2018年,整个新会地区柑茶的产量从近乎为零增长至8500吨,产值从无到有,跃升至34亿元。小青柑市场最火时,新会陈皮加工企业柑普茶代加工量占产能90%以上。更多内容请看《农业名牌访谈录》,附全书目录:
![]()
2020年-2023年间,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携团队走进全国知名农产品产区,与产业管理者、品牌操盘人深度对话,还原了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中国农业名牌的成长历程,探寻这些品牌成功的经验,著成《农业名牌访谈录》一书。
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农业名牌案例的专著,很好地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空白,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领导、三农分管干部及各级农业农村局等推进产业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启发和思考。![]()
本书研究的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农业名牌,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中国榜样,它们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有原因。贾枭团队历时四年,研究榜样,学习榜样,助力中国农业品牌化、产业振兴走对路!![]()
本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知名高校学者、“三农”专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教授雷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浙江大学教授黄祖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王忠海、农民日报社社长何兰生等十位“三农大家”对十个案例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帮助读者厘清学习思路,找出可资借鉴的智慧。![]()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热心为本书作序。他指出,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跳出就品牌看品牌,而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深入产区实地考察走访,对话这些产业和品牌的建设者、参与者、操盘手,还原产业发展历程,挖掘品牌建设经验。这项工作难能可贵、很有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一些空白。相信这本书能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