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推动是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洛川经验”

教育   2024-11-12 16:00   浙江  

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农本咨询创始人贾枭老师历时四年,走进全国知名农产品产区,对话产业管理者、建设者和品牌操盘手,还原了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中国农业名牌的成长历程,探寻这些品牌成功的经验,为产业振兴和农业品牌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摘录自该书案例之一——《洛川苹果:“一业富民”的中国样本

访谈背景:在我国苹果第一大省陕西,洛川苹果是响当当的头号王牌;在我国知名农产品中,洛川苹果是少数品牌价值超500亿元的地标品牌,从赣南脐橙手中夺得过水果品牌“头把交椅”。由洛川苹果引发的苹果经济现象、洛川苹果模式为业内津津乐道,同行争相学习。洛川苹果的经验是什么?

访谈嘉宾

安金海:先后担任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开发办公室主任、苹果产业管理局局长,洛川苹果四大基地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访谈时任延安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

贾  枭:业内很多都在讨论、学习洛川经验,您认为洛川最根本的经验是什么?

安金海:我们曾经讨论过几个晚上,洛川(经验)就是强有力的行政推动。这也回到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一个道理。国外是企业化、家庭农场的,中国是千家万户,千家万户形成的专业县,这么大的产业,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拿不下来的,包括规模化扩张、标准化生产、产业化配套、现代果业要素聚集,都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洛川苹果干不起来。还有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不折腾、不动摇,一届接着一届干,届届都有新发展。

贾  枭:行政推动是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的一个共性,应该说洛川是做到了极致。还有一个就是洛川一直在做正确的事。

最后一个问题,目前中国苹果产业发展处于转型期,新产区少,更多的是老产区。不少老产区都在品种更新,技术变革。洛川苹果产业发展也处在这个背景下。在您看来,这当中的“危”和“机”是什么?

安金海:应该说,苹果产业这几年问题比较多。我一直有个观点:狭路相逢勇者胜!苹果产业现在到了大竞争、大淘汰的关键时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总体来说,苹果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苹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面积萎缩的原因很多。苹果产业是个“扶贫产业”,一旦这些地区有了新的可以致富的好产业,老百姓就不一定会种苹果。像山东等地的苹果面积萎缩,原因就是山东经济发展了,开始向发达省份转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需要劳动力,农民不一定非得靠苹果致富,就会缩减种植面积。

其次,就是苹果质量不好的地区,比如非适生区、非优生区,因为苹果品质不好,被市场淘汰,面积就会减少。因为现在大家对苹果了解越来越多,吃得多了,就能分出好坏,品质不好的苹果就没了市场,就要被淘汰,这也导致苹果面积的缩减。

第三,受中央宏观政策的影响,如严禁土地“非农化”,防止土地“非粮化”政策,果树面积就要缩减。现在不少人认为这些政策是说“苹果树挖了就不让栽”。我的理解还是以老百姓的意愿为主,并且这个政策是个逐渐深入的过程。2021年咱们国家定的就是“撂荒地先治理”,梯级推进。第一步是消灭撂荒地,第二步消灭苗木地。因此,今年育苗的地,挖就挖了,但目前还没到挖果树的这个程度。但不管咋说,在中央政策的调控下,省上就有部署。比如“陕西战略”就是“淘汰渭河沿岸”,发展“三个板块”,就是刚才我说的“旬邑板块”“洛川板块”“陕北板块”。总体来说,陕西省苹果种植面积900万亩的决心应该不会变。

中国苹果产业发展,总的趋势是“北进西移”,这是我的看法。

第四,劳动力不足、老龄化。我们在洛川调查,有些家庭的孩子出去打工或上班,考上公务员,有了小孩,老人就要去照顾小孩。另外,生活条件好了,老人干不动了,就会到城市,跟随儿女走。因此,果农越来越少。

依我看,果农劳动力的黄金期还有个十年左右。十年后,像我们这一代人干不动了,劳动力就很少了。我现在快60岁,一般是65岁以后就干不动了。我们这批60年代初期的人一旦退下来,劳动力短缺,果园面积肯定要减少,这是毫无疑问的。

第五,咱们说的经营体制和机制的问题。现在一说规模化经营,不少人就一味追求大规模。我们看到,如果做不好,这些规模化经营的企业,矛盾、问题也不断地显现。我们不是说不要发展规模化果园,但是一定要注意适度规模,否则风险就很大。

做农业有几个特点。一是靠天吃饭,免不了自然灾害。一年有自然灾害,你就损失几百万。二是劳动质量难监管。比如说苹果套袋,很简单的套袋技术,一天一个人套多少袋子,你按袋子数钱,有些人把袋子偷偷地搁墙上,或埋到地里边,这种现象都发生过。如果按天数核算,有些人一天也套不了多少袋子。以前套个袋子4分钱,今年涨到了9分钱,去年因为普遍挂果少,工人就要求一个袋子1毛钱。因为套袋的人看你的果子太稀,套不出数量,果子密的话他的效率就高。另外,现在因为劳动力少,套袋的人还要求管吃管住,女工一天发一瓶水,男的给一包烟,这都不包括在工钱内。大规模果园经营有不少问题。未来,做不好的话就会淘汰一些基地,倒闭一些企业,这是值得警惕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认为目前也是苹果产业发展最好的时机,有许多机会。和其他许多行业一样,永远是“危”“机”并存。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认为现在苹果产业发展的机遇来了。对于苹果优生区,比如洛川、黄陵、富县、宜川,包括旬邑等地,都是机遇。之前,我给我们的职工讲课时常说,不要光讲技术,首先得讲形势。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好机遇来了。

现在的苹果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特别是西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到各地的苹果园区建了20多个试验站。由于试验站的普及,果农技术提高了。比如洛川县,现在如果是讲一般的生产技术,就不太有人愿意听。没人听的原因是没讲到老百姓想听的东西。如果讲老百姓不懂的技术,讲能产生效益的创新技术,老百姓就愿意听。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

比如这几年对于“矮化转型”技术的推广,老百姓一开始不接受,我们就开展大学习、大参观、大讨论,每年组织3000~4000名农民,参观学习10多天,一天用十几辆班车,接送四五千人参观果园。前几年我们去千阳县参观海升、华圣等企业的果园,这几年就组织大家在县内参观。因为洛川县的苹果生产技术也成熟了,县内有许多高标准的示范园,不需要去外地就能学习。

发展苹果产业,还是得靠政府支持,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就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关键是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动员群众。

这些是我看到的苹果产业的“危”和“机”。对洛川来说,应该是机遇大于危机。并且必须走省力化栽培、降本增效的路子

更多内容请看《农业名牌访谈录》,附全书目录:

2020年-2023年间,农本咨询首席专家贾枭携团队走进全国知名农产品产区,与产业管理者、品牌操盘人深度对话,还原了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中国农业名牌的成长历程,探寻这些品牌成功的经验,著成《农业名牌访谈录》一书。
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农业名牌案例的专著,很好地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空白,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领导、三农分管干部及各级农业农村局等推进产业振兴、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启发和思考。

本书研究的阳澄湖大闸蟹、赣南脐橙、西湖龙井、五常大米、洛川苹果、盐池滩羊、新会陈皮、郫县豆瓣、库尔勒香梨、寿光蔬菜等十个农业名牌,是农业品牌建设的中国榜样,它们每一个成功背后都有原因。
贾枭团队历时四年,研究榜样,学习榜样,助力中国农业品牌化、产业振兴走对路!

本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全国知名高校学者、“三农”专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教授雷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孔祥智、浙江大学教授黄祖辉、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书记王忠海、农民日报社社长何兰生等十位“三农大家”对十个案例进行了“画龙点睛”式的点评,帮助读者厘清学习思路,找出可资借鉴的智慧。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热心为本书作序。他指出,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跳出就品牌看品牌,而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深入产区实地考察走访,对话这些产业和品牌的建设者、参与者、操盘手,还原产业发展历程,挖掘品牌建设经验。这项工作难能可贵、很有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一些空白。相信这本书能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的启发和思考

农本咨询
农本咨询官方公众号,分享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践心得与洞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