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潘华金:江门市新会陈皮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新会本土农艺师,曾任新会陈皮行业协会秘书长(2002—2011年)、新会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主持完成“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以及《大红柑生产技术规程》《大红柑》《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 新会陈皮》四个省级地方标准制定,推动“中国陈皮之乡”和“中国陈皮道地药材产业之乡”等认定,人称“陈皮博士”。
潘华金:虽然之前一直是卖鲜果,但陈皮一直也是珍贵的副产品。新会柑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高糖高酸,还很香,风味很浓郁。像一些低糖低酸的品种,由于少酸吃起来显得甜。但是以前种水果是在12月柑子成熟以后才采摘,也就是等到大红皮的时候,当时这个皮的价格也一般,农民一般是不卖皮的,就是当作鲜果来种植,主要拨开卖鲜果肉,“皮”是副产物,但一直都有用。
潘华金:真正作为产业,就是2002年开始。
潘华金:这是目标。当时我们提出,一是要产业化,二是要全产业链发展,三是要做陈皮。80年代发展柑橘产业,政府高度重视,行政强力推动,是在“计划经济”的基本框架下发展产业,用政策、资金等手段推动大家干,出发点是好的,想让大家生活好起来。产业规模是很快上去了,但怎么卖的问题很棘手,市场经济规律也很现实。跃进式的发展产业还是很粗放,没有同时顾及生态规律和市场规律,产业存在隐患。
潘华金:对。从那时起,我们也立誓,不用鼓动的方式劝农民种植。因为不仅是柑橘产业,政府对龙眼产业的扶持力度也很大,但产业最后都没有发展好,最终还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只要有价格、有钱赚,你还愁农民不种吗?
潘华金:从2002年,我们就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就是从政府推动到市场拉动转变。一个产业没有主导产品和市场是不行的。我们一直把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主流文化、主力市场、龙企品牌(龙头企业品牌)看作发展产业的关键。
新会陈皮本身就药食同源,同时它也用于泡茶,在新会一直流传下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会的大泽、双水等新会柑主产地以及周边地区,一些人尝试用新会柑挖口然后和普洱茶包起来做成柑普茶,但当时我们感觉这个做法还是“很怪”,仅仅是“玩玩”而已,还没有想到把它作为一种商品去卖,当时还叫“桔普”。当时(江门市)鹤山(市)茶科所也在做这个东西。新会是在2005年之后,开始有企业作坊式做柑普茶。
另外,我们当时想的是,产业化发展不可能只是卖个陈皮产品,讲好故事、理念也很重要。有这么个说法叫“百年陈皮胜黄金”,新会陈皮在一千年以来的“广府文化”里面被广泛运用,珠三角、港澳台及东南亚华侨等,都把新会陈皮当作宝贝。
江裕集团区柏贤先生当时在我国香港、内地做生意,我曾跟他讲,您用多少钱投资新会陈皮往大健康这个方向走,都值得。他当时还问有没有市场数据,我说大健康是无限大。跟他讲的第二个是,在“广府”圈里,新会陈皮到哪里都被视为宝贝,大家对它不离不弃,从现代商业角度来说,它是一个(消费者)忠诚度特高的产品。但以前外地朋友不了解新会陈皮,没有“正当”理由品尝,大家总觉得这是一个“破橘子皮”,而且“破”字发音还很重,我记得很深刻。所以新会陈皮那时候很便宜,被当作“廉价货”,没有把它的质量价值、文化价值发挥出来。
当时想的就是,一定要把新会陈皮加入中国大传统文化中去(宣传)。中国的酒、茶都是几千年的文化,往茶里面寻找结合点是比较合适的。在举办第一届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的时候我们还专门探讨新会陈皮茶的茶艺。
潘华金:从2002年陈皮协会成立到2011年举办第一届陈皮文化节,这10年是非常关键的10年,是新会陈皮产业转型升级1.0版,建立起了(新会陈皮)区域公用品牌,定义了主导产品,形成了陈皮价值文化底本,有了品牌推广的雏形。那个时候大家也比较团结,竞争没有很激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把新会陈皮的品牌做起来,把产业基础打好。
潘华金:对,已经开始做品牌,发展产业。这也是新会陈皮行业协会的一个核心宗旨。
潘华金:当时成立协会后,我们就开始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宣传区域公用品牌,制定地方标准,确立主导产品,还举办了两次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2006年、2009年)。这是非常正式的全国性陈皮产业论坛,成立首个产业智库,是开创性的做法。同时,为了申报地标开展了很多专家交流、文化研讨,等等。2006年,还重新想了陈皮的故事口号,产业化发展之前叫“百年陈皮胜黄金,一两陈皮一两金”,后来是“千年人参,百年陈皮”,借力人参的影响力。这些事情为产业积攒了势能,积累了第一波产业资源,吸引了社会各界对新会陈皮产业的关注,也向社会宣传普及了对新会陈皮的认知。尤其是通过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把陈皮的故事系统性讲出来了,有了一个科学的表达范本。
更多内容请看《农业名牌访谈录》,附全书目录:
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热心为本书作序。他指出,贾枭《农业名牌访谈录》跳出就品牌看品牌,而从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维度,深入产区实地考察走访,对话这些产业和品牌的建设者、参与者、操盘手,还原产业发展历程,挖掘品牌建设经验。这项工作难能可贵、很有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当前我国在农业品牌建设经验总结方面的一些空白。相信这本书能为各地发展乡村产业、打造农业品牌带去有益的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