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宁夏一派出所副所长对小学生动粗被撤职一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后有很多网友纷纷给派出所寄送锦旗表示支持那位副所长。我在上一篇文章(点击可阅)里表达过,滥用执法权肯定是违法的,这是发生冤假错案的源头——如果允许这种行为,那么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但另一方面,我也不认为就应该去指责那些送锦旗的民众,因为他们的行为反映的是当今对未成年人犯罪不受刑责的抗议,是对自己孩子可能遭遇校园暴力的担忧和恐慌。
而这个只处理副所长、却不处理小学生校霸的通告恰恰深化了这种恐惧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或许不亚于当年彭宇案。接下来,我将以自己亲身经历来谈谈一个被欺凌者的心理感受。
1
我小时候因为体弱,经常被同学欺负,就连比我矮小的都能欺负我,而我连还击之力都没有,更不要说去欺负别人了。当母亲将情况反映给班主任后,班主任第二天上午就在课堂上说:某些同学不搞好团结,动不动就告状。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我知道批评的就是我。在之后的读书生涯中,每一次我再受到欺负的时候,我都不敢再告诉父母,更不可能找老师,只能自己忍气吞声。
我想,如果换一个不是我这样软弱性格的人,暴力倾向就此开始滋生。
在我上高中时,我曾试过在一个作业本上写满了“杀”字,以此来宣泄内心的愤怒。后来有一个同学翻我课桌时发现了这个本子,但他一点害怕的意思也没有,还和我打趣说:“我以后不欺负你了,莫杀我哈!”不过这位同学他最后也没告诉老师,可能他觉得我是绝对没胆干出这种事吧。
一次上课看小说时,同桌来抢书,我拒绝,推搡间碰到了他一下,就被他狠狠的揍了几拳。班主任得知以后,选择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处理方式,我当时心里非常不服,甚至想过对同桌出其不意捅一刀,但终因胆小怕事没有实施。
不久后,我离家出走,想去社会上找帮手回来报复。流浪期间,在火车站因怯弱不敢开口求助,抱着侥幸心理偷东西被拘留。因为不满十八岁,又是初犯,所以没有重罚。之后通知父亲领回,可以说我在犯罪的边缘走了一圈。
2
我所经历的欺凌和现在的校园暴力比起来,我认为还是轻微得多,甚至在成年人看来都不算个事,但在当时的我,却像天塌下来那样,心里充满委屈,愤怒和无奈——这就是一个被欺凌者的内心世界,未曾经历的人很难体会到文字间流露的那种绝望无助的心境。
校园暴力(包括校外的未成年人暴力)达到现在这个让全社会恐慌的程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校霸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脉络可循的。在我看来,出现校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分为以下三部分:
家庭教育。如家暴受害者,护短式家长,不管不顾式家长等;
学校教育。如老师的歧视和语言暴力,殴打学生的暴力行为,对同学间矛盾处理不公等等;
社会教育。如电视和网络中大量的凶残暴力和侵犯场景等。
在校园暴力发生的初期,原本是可以消解的,遗憾的是这两者往往缺乏足够的耐心,都处于缺位的状态。虽然很多学校设置了心理辅导室,但也是流于形式,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罢了。我在学校开始设置心理辅导室时就预判说:这不是真正为学生服务的,只是学校维稳的工具。最近发生的云南富平中学生“被心理评估”就印证了我当初的预判。
当校园暴力出现苗头时,家长觉得是小事,认为大不了赔钱了事,往往会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辩解;学校也觉得是小事,因为还手就是互殴,让双方互相说“对不起和没关系”就可以了。
实际上,校园暴力的双方那表面的和解是因为对教师威权的害怕,对学校处分的担心,火头只是被盖住了,并不意味着火灭了。这种“大事化小”的心态使得校园暴力错过了干预的黄金时间,等家长和学校发现危险已经无能为力,唯有寄望于法律。
只可惜这时候法律也往往是缺位的,不少未成年人的严重罪行不但不用承担刑事责任,甚至还可以堂而皇之返校继续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而那些受伤的学生却依旧躺在病床上——这就是我认为全社会对校园暴力日趋严重化低龄化恐慌的背景。
3
校霸一旦形成,还能挽救吗?非常非常之难!1985年有一部在全国影响巨大的影片《少年犯》,影片中的十八名少年犯就来自于上海少管所(一种专门为满14周岁至未满18周岁未成年犯人提供改造和教育的特殊监狱),可以说是本色出演,拍摄过程其实也是最好的纠偏教育方式。
在影片播出并获得巨大社会反响后,这十八名犯人中,只有12人被提前释放,还有6人只是减刑,没有释放——可能是罪行太严重,也可能是即便经过这样特殊的教育,还是没完全改造好。
在提前释放的12人中,基本上都回归了正常生活,只有一人因为讲义气帮朋友打架而“二进宫”,出来后也改过自新获得新生。但是现实中的少管所有可能完全推广复制影片中的教育重塑理念和方法吗?如果不能,那不但难以教育自新,甚至反过来会成为少年犯们互相交流“学习技能”的课堂,等释放走向社会后有可能造成更大危害。
我一直以为少管所早就取消了,因为很多年没见媒体报道,即便出现严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也都是不用承担刑责而释放,直到在写这篇查证资料时,才知道少管所并没有取消,这就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了!
4
最后讲一个我在支教期间完美解决学生打架纠纷的故事。当时我在自己宿舍里,有学生跑来告诉我二年级教室有人打架,请我去劝解。我很好奇:他们第一时间为什么不去就近的办公室找班主任或其他老师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不想把事情闹大,不想打架的同学受到责罚,而我是他们喜欢和信任的好朋友,所以找我调解是最好的选择。于是我很快到达教室,并开始了解打架的经过。
甲同学:他先打我。
我问乙同学:是不是你先打他的?
乙同学:是。
我再问乙同学:你为什么动手打他?
乙同学:他踩到我的脚了,好痛。
我问甲同学:你是不是踩到他脚了?
甲同学:是。
我再问甲同学:你踩到他脚后有没有道歉?
甲同学:没有。
我继续问甲同学:如果是你被别人踩到脚,你会怎么样?
这时候甲同学开始意识到是自己有错在先。
我说:你应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啦?
于是甲同学向乙同学说对不起,之后按照学校处理矛盾的惯例,乙同学马上回答说没关系。
但我认为还不够。我对乙同学说:怎么没关系呢?你没被踩到脚吗?没踩痛吗?如果没关系,为什么你要打他?
这时不但两个同学茫然了,教室里的其他同学也还没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我对乙同学说:你可以说“我接受你的道歉”。
乙同学说了之后,我对甲同学说:我不相信你是真心道歉。
又对乙同学说:我不相信你是真心接受道歉。
然后,我要求他们两个互相拥抱以证明诚意,围观的同学也开始起哄,两个同学顿时害羞不已,当甲同学要去拥抱时,乙同学却害羞的跑开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同学们堵住乙同学去路,当两个同学拥抱在一起时,所有的矛盾都消解于无形,所有的同学都为我鼓掌点赞说:那老师真棒!
(小伍注:拥抱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暗示,这意味着”我有能力欺负你,但我选择不这样做“)
当一个老师和学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学生对你才有信任的基础,才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当你能公平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才能获得学生的信服,这样的老师才能当好调解员,才能将学生间的矛盾有效化解,不让矛盾积压,才能有效遏制产生校园暴力的苗头。
遏制校园暴力的滋生蔓延升级,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