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把“人”看成数据,社会不变得冷漠才怪

文摘   2024-12-01 14:18   广东  

1

进入12月,广东的天气也渐渐转冷了,没法再像往常那样穿着拖鞋出门了。刚刚过去的11月份对很多老师与学生来说很是难熬——学生要参加家长会,而老师同样地要参加质量分析会。


期中考试结束不久,就有一些学生跑来找我说“老师,我这次考差了,你可以不要跟我爸妈告状吗”,也有学生在我的办公桌上留下纸条问“老师我这次考差了你会不会骂我”。到准备家长会的那一周,找我聊天的学生也明显多了些,言语中充满着恐慌与不安。


学生感到不安,不是因为考试没考好而感到不安,而是因为怕开家长会而感到不安——对他们来说,家长会相当于是“羞辱会”:领导老师把家长喊来,将自己与别的同学、别的学校拿来对比,他们知道那一天自己会当着父母的面再被公开羞辱一遍。


(图片引自小某书)


家长会的流程一般是这样的:班主任先是展示班级的各科平均分,然后再展示中高考的分数线,“提醒”家长看看自己孩子的成绩跟班级平均水平差多少,跟理想的学校分数线差多少。之后再展示班级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情真意切地“恳请”家长再使使劲,更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再放个感恩父母的视频,请学生表演个节目,或请某位优秀学生的家长上台分享经验,最后作一番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总结致辞,会议算是开完了。


一场围绕着孩子召开的会议,唯独看不到孩子作为“人”的感受是如何的:在学校过得开不开心,饭堂的饭菜好不好吃,休息的时间是否足够,作业量布置得多不多,学校举办的活动是否真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课本的内容学起来累不累、吃力不吃力,...


以上这些,统统都不重要。此时的孩子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及格率”“低分率”“失分点”等数据被展现在幻灯片上,被一群大人认真审视着,打量着,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与感受荡然无存。


对老师来说,他们也害怕参加质量分析会,因为那也是一场对他们的“公开羞辱”。在质量分析会上,领导将每个班级的平均分,单科的平均分公布出来,然后把老师名字打上,将该老师在某道题上的得分与其他老师作对比,批评这些老师“贡献率低”,拖了班级后腿。这些老师甚至还会被作为代表上台作反思发言。最后,领导再作一番大环境不好、与其他学校竞争激烈、都在抢生源等总结发言,认真“恳请”这些得分不佳的老师对学生负责,以更好的态度让家长满意。


(图片引自小某书)


此刻的老师,正如家长会上坐在家长旁边的孩子一样,只有少数优秀的那一部分是享受会议的。他们作为“人”的尊严与感受同样荡然无存:平时与学生聊的天,谈的亲情、生活、异性交往等各种话题,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心,和学生打篮球羽毛球,与学生分享的零食与喜欢的偶像等等,...


以上这些,统统都不重要——因为这些并不能“帮助”学生出成绩。家长和领导并不在乎这些,他们在乎的:

是学生作业没有完成时老师有没有“负责任”地留ta下来补作业,是学生课本知识点没有背出来时老师有没有“负责任”地用休息时间让学生留下来背到过关为止,而不需要知道ta为什么没写完作业、为什么背不好或者不愿意背,因为这不重要;


是不管大考小考,只要学生考差了,这时候的老师有没有“负责任”地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认真帮ta分析失分的点,有没有“负责任”地让学生制定提分计划并监督ta有没有很好地落实,而不需要知道有进有退的起伏才是正常的,以及这次ta为什么没考好,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因为这不重要;


是背诵任务和作业多次没完成、或完成得敷衍时,老师有没有“负责任”地把家长叫过来,当着家长的面把学生的作业情况与背诵情况浏览一遍,并对学生作一番社会竞争激烈、要好好学习的勉励,而不需要知道学生为什么宁愿冒着挨批评的风险也不愿好好完成任务,因为这不重要。


在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大人们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你们的感受毫不重要,成绩不好就是拖后腿,菜就是原罪,落后就该被嫌弃。


2

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新上映的印度电影《因果报应》,讲的是一位老实本分的理发师父亲为被侵犯与殴打的女儿报仇的故事:多年以前,因为一些偶然的原因,理发师父亲与那位罪犯结下了梁子,罪犯被捕入狱。罪犯认为是这位父亲毁了他的家庭,于是出狱后瞄准了这位父亲的女儿并下狠手打断了他女儿的脚。


令人唏嘘的是,影片的结尾,理发师父亲带着受伤的女儿看望这名罪犯,而罪犯终于反应过来,自己的女儿早就去世了,如今理发师的女儿其实是收养来的——恰恰就是罪犯的女儿。最终,罪犯带着懊悔从高处一跃而下。



电影里充满了“因果报应”,一切恶果都有迹可循。我相信,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同样也是有“因果报应”的,如今在社会上,人们普遍的冷漠绝非是突然的,而是有迹可循的。


2023年,一部名为《你好,儿科医生》的儿童医疗纪录片在各大网络平台播出,通过记录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生们的工作和生活,展现了医生们在面对各种医疗挑战时的专业和坚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季中的一个患有心脏疾病的7岁小女孩,当时负责给孩子制定治疗方案的是胸心外科主任陈欣欣医生。陈医生先是让家长带着女孩去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女孩心脏的一小部分出现梗阻,需要做一个小手术。



这种手术对陈医生来说很轻松,于是他向家长建议尽快安排手术,避免情况恶化。然而,这对家长听到要做手术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就能解决”的轻松,而是“做手术的时间孩子被耽误的功课应该怎么办”的沉重。

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这对父母首先关心的不是手术风险问题,而居然是手术要做多久。他们向陈医生表示了担忧:如今孩子上小学了,课程压力越来越大,怕耽误了学习,而陈医生则表示“休息一两个月无所谓的”。


当这对父母听到“要耽误一两个月的时间”后,他们开始询问陈医生能不能等寒假了再来做手术,因为实在不想耽误学习。陈医生说寒假时间很短,做手术前后也要住院,孩子基本不能好好休息,劝他们放轻松,孩子的身体健康最重要,但这对父母依旧是充满了犹豫。


过了一会,女孩的父亲对陈医生问出了一个让我震惊的问题:


“可不可以等到暑假了再来做手术?”


如果不是标明了纪录片,我还以为这是只有小说改编电视剧才会出现的情节——不,恐怕连小说都不敢这么写。这对父母,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深思熟虑说出来的话是多么地让人感到冷漠甚至是恐怖。


最后,这对父母表示商量好了,等到寒假再来带孩子做手术。而陈医生也无奈地表示“尊重孩子家长的决定”,至于寒假这对父母到底是真的带孩子去做手术了,还是带孩子去补习班“弯道超车”,那就不得而知了。


3

这对在医生面前围着孩子严肃地讨论学习重要性的父母,像极了那些围着晚年的老人严肃地讨论ta的私产如何分配的子女,也像极了那些围着学生严肃地分析成绩的老师与家长,更像极了那些围着老师严肃地分析成绩的学校领导——这一切都是“因果报应”,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孩子从小就不被当做“人”来看待,而是被当成了数据;不是被当做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自己喜怒哀乐的生命来看待,而是被当成了宏大集体中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框架中,个人的感受是不利于班集体的发展的,是不利于学校这个大集体的发展的。


这样的孩子在接受了9年、12年甚至16年这样的教育,等他们出了社会之后,还能指望他们剩下多少的“人性”呢?我忽然想起前两周有一件“王者荣耀妲己70死”的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某音上有一位主播发了一条视频,视频里展示了主播操作的角色与其他角色配合,故意针对敌方的一个游戏角色往死里打,又故意不打敌方的水晶,导致这场对局的时间拖到超过1个小时(正常一局的时间是20分钟以内),导致这名路人玩家的角色在这局游戏中先后被虐杀70次。


然而这还没完,这名主播在对局结束之后还将这名路人玩家举报了,举报的理由是“消极比赛”,使得这名路人玩家的信誉分扣掉了80多,这意味着其后续的游戏体验中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可能无法正常参与各种游戏模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恢复信誉积分。



11月21日下午,《王者荣耀》游戏官方给予回应,表示不提倡此类破坏玩家正常游戏体验、且不符合正向竞技精神的行为。官方会处理此次事件,核实对局情况后会给主播相应的惩罚,同时为被虐待的玩家给予补偿。



这个游戏事件,其实就是把人数据化的缩影,只有不把人当人了,“菜就是原罪”的观念才能大行其道,分数至上、绩效至上、学历至上的观念才会大行其道。从小就把人不当“人”,能指望这些孩子长大进入社会之后依旧会包容善待弱势群体吗?能指望他们成为领导和干部之后依旧会善待下属吗?能指望他们成为父母后依旧包容下一代孩子做得不够好吗?


他们做不到,因为他们坚信“菜就是原罪”——因为你弱,所以你活该取得不了成就。他们是可恶的,但更是可怜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感受过真正的爱,自然也不会爱人,更不会爱自己。所以,他们自然理解不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正常情感:


他们理解不了夫妻之间风雨同舟彼此疼惜的爱;
他们理解不了父母对孩子那种心甘情愿的爱;
他们理解不了儿女对父母那种牵肠挂肚的爱;
他们理解不了兄弟姐妹之间手足情深的爱;
他们理解不了朋友之间彼此祝福相助的爱;
他们更理解不了陌生人之间喜乐温柔的爱…….



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能看到权谋与算计,他人都能是他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他们对他人极度苛刻,对自己也同样如此,他们厌恶一切美好与良善,因为这些都无助于他们“取得成功”。

一位母亲摔倒了,孩子就这么冷冷的看着母亲。

母亲问孩子:你难道不过来扶我一下的吗?

孩子回答:妈妈你也要勇敢,这是你常常对我说的。


从小就不把人当人,社会不变得冷漠才怪。

推荐阅读:
茅为东:“妈妈,你当初为什么不逼我?”

只要不在乎“人”,就没有完不成的工作

从分数至上到绩效至上,这就是大人留给孩子的社会

公元零年
小伍老师在校园里的教书生活随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