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今历史的中高考题都越来越重视对材料解读能力的考察,因此在做材料题的时候,学生明显感觉到自己背诵的课本知识点当中,能够派上用场的越来越少。我觉得这样的改动其实是一件好事——历史本就不是用来背的,我也很少让学生背知识点,因为很多历史内容的底层逻辑都是一样的(尤其是中国古代史,都是人性的那点东西),完全不需要一个个去背。
在写历史材料题的时候,我常常对学生说:历史大题跟政治(道法)大题的答题逻辑不一样,多写是不扣分的(只要别出现那种特别不正确的答案就行),所以我都会建议学生作答的时候“少字多点”:
例如6分的小题一般会要求答3点,那我就会要求学生多答一两点;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小点的作答应尽量简洁,几个字、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画蛇添足了,而不要像政治那样长篇大论——历史材料题的改卷一般是看有没有答到“关键词”,有就会给分。写得太长太啰嗦了反而容易把关键词淹没,改卷老师很容易漏看。
(上图是2024年广东高考历史的第18题)
以这一问为例,答案要简洁,能写“推动工商业发展”就不要写“提高了香槟地区的知名度,让更多商人来这里做生意,推动了香槟地区的商业贸易”这样的长篇大论,容易让改卷老师认为你对自己的作答缺少底气,暗暗压分——还不如把这一句拆成两个答案:“提高知名度”和“推动商业贸易”,即便答案中没有“提高知名度”这一项,但也不会因此而扣你的分。
2
可能有学生会疑惑:我没办法想到那么多能回答的点,怎么办?
喏,材料的重要性不就体现出来了。材料题作答谨记五个字:
材料无废话
①括号,材料来源,甚至是大题的序言都有可能隐藏着一些答题的元素。
(上图是2024年广东中考题的其中一道大题,序言部分就隐藏着答案)
②材料里的数字很重要,尤其是年份(例如开元和天宝年间的唐玄宗可以说是判若两人)和数据(可能需要你提炼出某些趋势或者规律)。如果问的是变化,那么严谨的回答应该是“从...变成...”,但很多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从...”的部分。
还是以上面这道中考题为例,第(2)小问所对应的表格中有两个需要关注的地方:时间段的选取和同一领域人数的增减变化。我们会看到,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公派留学生人数就多了很多,同时语言学科和自然科学的公派留学生比例就来了个大反转,并且还新增了一项“其他”——由此可以提炼出三点答案:留学总人数增多;从以语言学科的留学为主变成以自然科学领域的留学为主;留学学习的领域增加。
3
除此之外,还要留意问题中有没有“结合所学”这几个字,如果有那么就可以答课本的内容,如果没有则需要自己去看材料找到答案。
(上图为2024年广东中考第31题)
(上图为2024年广东中考第32题)
从上面这两道中考大题可以明显感觉到,像以往那种直接问你课本内容的题目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的题目,并且近两年只“根据材料”回答的题目越来越多,可以看出目前中考的题目有向高考靠拢的趋势。
(上图是2024年广东高考第17题)
(上图是2024年广东高考第18题)
上面这两道广东高考题可以看出,到了高中阶段,课本知识占整道题得分的比重已经很低了,两道大题共28分,可能只有17题第(1)小问的原因部分会用到课本知识,其他的基本都可以从材料当中提炼出来,学生之间的分数差距变成了“能否简洁与精准地提炼材料”。
按照目前的趋势,往后的材料题答案“来源于材料”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来源于课本”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因为课本知识谁都能背,没有区分度,那么出题人只好在解读材料方面下功夫了。
其实我觉得这样反而更轻松:只要掌握了答题的思维,不需要太着力于课本也能拿高分,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当下的学校教育,恰恰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