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月2日有一则不大不小的新闻: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间高楼层宿舍突然起火。这则新闻说大也不大,因为消防员在不久后抵达了现场,扑灭了火情,并没有造成多大的损失;这则新闻说小也不小,因为在火情刚刚出现的时候,有学生准备使用附近的消防栓水枪,但发现没有水。
最后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势不断扩大,等待消防队的道路。
而就在一个月前,这所学校还进行了一次消防应急演练。11月6日,广东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厚街消防大队开展了一场消防疏散和灭火实操演练活动,模拟宿舍发生火情,以提高广大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突发火情避险逃生技能。
按理说出现了火情,消防栓没有水,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训。然而在事情过去之后,学校的第一件事是发通知,禁止在宿舍内使用排插,所有挂在床上的床帘都须拆除、不准重新安装,非宿舍自带的桌椅统统清理掉。
(图片引自DV现场)
而对于学校本身是否存在过错,比如宿舍线路是否老化、质量是否达标,比如消防设备有无定期检查,甚至是宿舍的各种设施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我们无从得知。能看到的,只是学生的问题。
换言之,学校领导都是“好”的,“善意” 的,学生才是“坏”的。
我渐渐发现,学校内部是有一套自己的秩序的,一句“为了保证学习”就可以剪掉学生头发、没收学生私有财物,侵犯学生受到法律保障的权益,并堂而皇之地制定与法律相冲突的校规——在他们眼里,愿意配合的学生才是“好”的,拒绝的学生都是心怀不轨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条,自然人享有身体权,身体完整和行动自由受法律保护。剪头发属于对身体外观的改变,未经他人同意进行此行为,即是对其身体权的侵犯。除非,他们从来就没把学生当“人”来看。
退一万步讲,哪怕是这些规定都是合乎法律的,但在发表通报方面,往往也是只挑有利于自己的一部分来讲:要么都是学生的错、学校是为他们好,要么是学生犯大错、学校方面只是犯了疏于监管的小错。而这样的通报,往往又能成为他们制定更细致更严格要求的契机。
2
很多家长以为学校都是公正无私心的,就像很多学生也认为老师是公平公正的一样,他们都把强势者当作了一个符号,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变法。每个主持变法的人,都会说是为了体恤民艰、实现税负公平。但实际上,除非是身处乱世,太平年代的王朝变法的核心目标一直都是增加财政收入、充实国库,以滋养圈子内的皇室贵族 。
这其实也是一个历史常识:统治阶级做任何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一定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员,他们首先都是人,是人就避免不了人性。
汉武帝时期,就曾推行了很多搜刮民脂的所谓“改革措施”。
例如,他在半两钱广泛流通的时候,发行过一种称为“白金三品”的新货币。这种货币是用银和锡混合铸造的合金,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铂金。这个新货币一共有三种:一种上面刻着龙,一种上面刻着马,再一种上面刻着龟。
汉武帝规定:一个龙纹钱,值三千钱;一个马纹钱,值五百钱;一个龟纹钱,值三百钱。对出土实物的研究发现,“白金三品”基本是低价值的劣金属,但是由于有汉武帝撑腰,它们的价值被强制抬高。汉代的银价很低,每两不过五十钱。如果用银价换算,一个龙纹钱的实际价值其实连一百钱也不到,但却被规定了超过实际价值30倍的购买力。
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撱之,其文龟,直三百。
——《史记·平准书》
可以看出,汉武帝发行“白金三品”,目的就是掠夺诸侯和富商大贾的财富。然而汉武帝没有算到的是,由于“白金三品”的成本很低,仿造起来不难,于是就有老百姓偷偷私铸。
结果汉武帝敛财的目的还没达到,国家的货币体系反倒先崩溃了。为了稳定局势,汉武帝出台了严酷的规定:只要是发现私自铸币的,不论情节轻重、数额多少,一律处死。
在这条规定颁布之后的五年时间里,大量的百姓被关进了监狱。有多少人呢?根据司马迁的说法是百万人以上。
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能半自出,天下大抵已虑皆铸金钱矣。
——《史记·平准书》
汉武帝是踏着“文景之治”的硕果继位的,当时西汉的全国人口总数超过了三千万。因为想要敛财,也因为不能认错,汉武帝不得不把当时1/30的人关进了监狱,多少百姓因此受尽了酷刑,身处同时代的司马迁也忍不住评价他是“俯观嬴政,几欲齐衡”,认为他是可以跟秦始皇相提并论的暴君。
3
汉武帝发行“白金三品”的同时,也在无意中制造了一批”罪犯“。他大概没有意识到,这些所谓的“罪犯”,在他发行新货币之前,并没想过今后自己也会走上犯罪这条路——当定义了什么是“好”的同时,无意中也创造出了“坏”。
通过不断地创造概念,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各行各业总有一些人企图让其他人都生活在这个标准之内,这在无形中恰恰制造出了更多的分裂:
在家里,孩子依然是那个孩子,但因为有了“考试成绩”这个概念,并由此衍生出了“厌学”“学习困难”“学习积极性不高”,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因为孩子无法满足评价标准而走向对抗与分裂;
在学校,学生依然是那群学生,但因为有了“三好学生”这个概念,并由此衍生出了“差学生”“违纪学生”“不好管理的学生”,原本和谐纯洁的同学情谊也蒙上了一层成绩与课堂表现的薄纱,师生关系也变得紧张;
从踏进校园开始,人就在不经意间活进了被制定的概念下,慢慢被规训,形成所谓的“正确的三观”和“主流”。就像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那样,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焦虑,而他们从未去想过自己的焦虑从何而来,也从未去思考过为什么非要如此不可。
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需要警惕的,恰恰是那些爹味的规训。所以,不要轻易评价他人,也不要轻易被他人的评价而动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