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开学第一周终于结束了,这一周由于高温加上军训,刷到了不少各个学校的奇葩新闻,这期间我脑海里反复蹦出那句经典的话:
“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我从小学开始就读寄宿学校了,一直在封闭式的校园环境里读到了高中毕业。想起我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每周都会放假回家,并且在学校的时候也能睡到六点四十才起床,下午不到五点就上完课了,可以去打球去闲逛,一直玩到七点才回教室。
十年前,我还在读高中。十年后,当我以教师身份回到学校时,我才发现一切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中生从高一开始就不到6点起床,初中生从初一开始就是6点十几分起床;
晚自习的下课时间从九点,到九点十分,到九点半,然后到高中的十点之后;
中午的放学时间,从十一点半,到十一点四十,到十二点,甚至有的到十二点十分;(甚至我还听说很多学校连午休都没有的)
周末的放假时间,从周五的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到下午一点半,到下午三点,然后到高中的两周一放假,周六才放假;...
这十年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所使用的理由: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2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忽然想起了那个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统达拉第,与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在德国的慕尼黑举行了一个会议,会议决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 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同时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也要无偿交付给德国。
这个协定后来被认为是绥靖政策的顶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协定的主角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参与会议。也就是说,在捷克斯洛伐克不知情的情况下,它的盟友英法两国替它决定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以及1/2以上经济资源的未来——是不是觉得很搞笑,但在当时的英法眼里,这是一件严肃的事,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代人的和平”。
在笑话西方列强的同时,我们自己是否对自己人仁慈过呢?就如当下的教育一样,每个围绕在学生身边的大人都在严肃认真地高呼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然而他们不会让这一切的主角——学生去参与这些措施方案的决策甚至是讨论。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奇葩的新闻:
比如开学前后频频出现的军训期间学生晕倒的新闻。我实在不解,三十多度的高温天气,连身体结实的工人干活都得先来上两瓶正气水,而且还不敢顶着太阳,而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就这么在太阳底下暴晒,连擦汗都得申请——而这一切,他们说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没有军训的学生同样不好过:有的一开学就投入高强度的学习,以迎接马上到来的“开学考试”,有的想尽一切办法让教室变得凉快,但他们都不愿停下,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留在教室里,就是不能让学生回家休息。他们有他们的苦衷,比如他们担心学生的成绩不好,学校就失去竞争力与家长的口碑;比如他们担心不能拿出足够充分的材料留痕以对付上级的检查与安抚焦虑的家长——但他们都会说,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
家长也不愿孩子停下,他们同样会想尽办法给孩子提供能够学习的环境,只要别让孩子回家休息。他们也会说出他们的苦衷,比如自己忙于工作事业,实在无力在家照顾孩子;比如越来越严峻的考试形势,多挤一点时间说不定孩子就能学业平坦些的期许;比如害怕自己的孩子与其他人不一样,被老师和其他同学针对排挤——但他们都会说,一切为了孩子。
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实在不愿意回学校好好读书,这些焦虑的家长也会心痛地含着泪,抱怨自己的孩子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都是网络游戏和手机毁了我的孩子,然后积极且忙碌地四处奔波,为孩子寻找他们认为靠谱的心理咨询。如果还是不管用,只能忍痛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改造训练营——他们同样会摸着自己的胸口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至于老师,他们就更不愿意停下了:他们不希望学生落下学习进度,因为早一天学完就能多一天复习巩固的时间;他们也担心自己带出来的学生成绩不好、考核业绩不达标,然后被同事笑话,被学校边缘化,前途看不到希望;他们更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尽职尽责被家长与学生投诉,甚至为此而丢掉工作——但他们都会目光坚定地说,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才是真正在帮助学生。
而这一切,居然这么巧,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家长们说:“我也没办法啊,这都是学校老师的安排”;
老师们说:“我也没办法啊,这都是学校领导要求的”;
校领导说:“我也没办法啊,我只是执行教育局的要求”;
教育局说:“我也没办法啊,这都是政策制定者的工作部署要求”;
政策制定者说:“我也没办法啊,我也是根据家长们的呼吁制定的”。
可笑的是,在这个闭环里,唯独看不到真正的主角与当事人。
3
有这么一个故事:小明长大了,准备找工作,而放眼望去所有的公司都是同样的工作,小明不确定这个工作到底适不适合他,而这时候他的父母对他说:“只有做这个工作才能出人头地,你的未来才有希望”“大家都是做这个工作的,你跟着做就对了,哪有适不适合一说”。
小明进入了公司,发现每天都要早上6点起床,起床之后集合,喊喊正能量口号,然后开始今天的工作,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这中间的大部分时间,喝水、上厕所甚至是换一个舒服点的姿势工作都得看老板的眼色,并且每天老板都会把小明在公司的表现反馈给他的父母。
老板还会刻意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每周、每月都会公布业绩排名,把好的工位和资源优先倾向给业绩好的员工,至于业绩不好的、或者长期没有起色的员工,老板会让他们的父母来一趟公司,一起对其作一番勉励。
小明开始感到焦虑与压力,他开始与其他工位上的同事聊天、吐槽与倾诉——然而这一切,老板都看在眼里,因为老板鼓励员工打小报告,对一切不利于高效工作的苗头统统扼杀在摇篮里。于是乎,小明慢慢地发现,只要是他和谁关系好点了,过段时间他一定会被换到更远的工位上去。
渐渐地,小明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更高的业绩,老板指责他都是因为态度不端正,别人都能做怎么只有小明做不到呢。心灰意冷的小明在难得一次的回家休息时与父母倾诉,想休息一段时间,但他的父母都觉得是以前太惯着小明了,所以后来只要小明一有情绪,他的父母就对他冷言冷语,甚至会帮着公司老板说话,希望老板对他要求更高更严,让他少回家少休息都行。
小明发现自己身边再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而自己也越来越跟不上工作的要求,于是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只要是有机会,小明都会把自己关在网络的世界里。一段时间后,小明的父母发现怎么孩子啥也不跟他们说了,还沉迷网络了,他们认定是网络毁了他们的心肝宝贝。
于是,在一次难得的假期,小明的父母瞒着他,忍痛把小明送进了治疗网瘾的封闭训练营,希望他能在里面改过自新,认真工作...
这个故事是我瞎编的,但写到这里,我实在不想再写下去了。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励志故事,又会有多少人认为这是一个恐怖故事呢?
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高呼着“以他们为中心”,然而孩子从小就没有被当作过一个独立、有尊严的人对待。
不知平等、尊严、善良与文明为何物的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不会把自己当人,更不会把别人当人。于是他们主动成为齿轮,继续参与内卷,然后肉眼可见的,环境越来越野蛮,越来越倒退。
每个人都你卷我我卷你,眼里都只有业绩与生存,看不到人,自然就不需要在乎人的感受了。
我在想,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生育也是一种善良——这么一个恶意满满的世界、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的都是“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恶意,即便侥幸从校园里毕业了,身上也早就沾满了奴性。
环境就是这么被我们自己一天天搞坏的,而我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自己才是为孩子、为学生、为公司付出最多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