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个月偶然看到一个新闻:河北一中学允许女生留高马尾,现场学生鼓掌欢呼,学校还进一步表示未来会更加人性化。
在连晚自习抬头都会挨处分的校园里,允许留长发似乎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但我心底里还是升起了一股悲凉的感觉: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行为居然要被“允许”了才能做,又有多少人去质疑过这些措施背后真的是为了孩子,还是只是为了方便管理而已呢。
爱美的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从给自己身上涂鸦开始,从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衣服开始,从选一双自己喜欢的鞋子开始,从自己尝试给自己设计发型开始,...以往的那么多美好的时光,都没有耽误孩子学习和成长,为什么在踏入校园的那一刻,爱美突然就成了错呢?
没有人去思考,或者说不敢去思考,因为怕挨骂,怕写检讨,怕被叫家长。于是,这些孩子在这漫长的校园生活里学到了:学校和老师都是真心想为我们好的,有些东西不管什么原因就是不能做,有些东西不管什么原因必须要这么做。
长大后,他们这样带着非黑即白的思维进入到了五彩斑斓的真实社会。
问:“(你们)检验证件的目的是什么?”
乘务员回答:“是为了证明他是残疾人。”
这两句话足以成为一部微小说了。
孩子们生活的校园被人为地构筑起了一个“无菌”的环境,家长、老师、领导们费尽心思呵护孩子,说话字字斟酌,一天的作息规划到细致,生怕任何一点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
殊不知,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只是看起来美好罢了,因为无菌的环境本就不是真实的环境。校园里无孔不入的干预看似是避免孩子犯错,实际上犯错才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不准犯错就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这些机会并不会因为孩子的长大而消散。
在学校里没学到的,到了真实的社会中依旧要“补上这一课”。
2
我相信,并不是越干净就越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在《人体如何工作:照顾好你的身体》这本书中,作者爱丽丝 · 罗伯茨(Alice Roberts)在开篇第一章就表示:环境越干净卫生,反而越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
孩子的免疫系统还未成熟,这一时期的免疫系统正在识别可能引发感染的东西——可以理解为这是免疫系统学习的过程,因此才会出现孩子小的时候容易发烧、而成年人却不容易发烧的情况,那是因为免疫系统对潜在的健康威胁会做出的普遍反应。
当免疫系统“见到”更多的、不同的细菌和病毒之后,它们自然就变得“成熟”了,这种反应攻击就会变得更精准,自然就不会再动不动发烧。基于这个观点,书中提出:如果免疫系统在孩子成长的时候接触不到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就无法形成精准的反应,就会导致停留在普遍的反应很长一段时间,并容易引发过敏和哮喘等问题。
所谓的过敏,其实就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缺乏学习、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对一些并非对身体特别有害的物质(例如花粉、纸箱、灰尘甚至是冷空气)做出过度反应,所以才有了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疾病——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太干净了,免疫系统没有接触足够多的过敏原而造成的。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脏一些,反而有利于他们的身体发育。
3
身体如此,心理也是如此。真实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两极分化的无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自己也容易两极分化地去思考而不自知,也很难去接受多元的氛围。
于是乎,他们一接触不同的新思想、新认知就会“过敏”,立马表示瞧不起而不是好奇,因为不同就是不对。不要跟我解释什么前因后果,也不要告诉我这是不是断章取义,我不听这些——只要和我们不同,那就是不对,就要声讨和取缔。
在他们眼里,讲逻辑就是想洗脑的,讲立场才是最靠谱的;
在他们眼里,弱小的一定都是善良的,强大的一定都是邪恶的;
在他们眼里,黑皮肤一定都是善良的,白皮肤一定都是邪恶的;
在他们眼里,贫穷的一定都是善良的,富有的一定都是邪恶的;
在他们眼里,东方人一定是都善良的,西方人一定都是邪恶的;
在他们眼里,打工人一定都是善良的,老板们一定都是邪恶的。
在这样的二极管思维指导下,他们可以非常分裂和惬意地生活着。
想起国庆节这几天,有多少人借此机会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心,却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环境都不爱的。他们是活得如此分裂却不自知:
他们可以一边爱国,一边咒骂自己的小孩;
他们可以一边爱国,一边对自己的伴侣施以暴力;
他们可以一边爱国,一边盘算着如何出卖朋友;…
这样的人,这样割裂的认知,是社会发展的障碍,也是社会安全的隐患。如果都为了所谓的明哲保身不敢做点什么,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拥抱和不迎合,那么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也会因为自己和别人有一点点的不同而成为众矢之的。
回避真实的教育,造就了如今这个割裂的社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