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11月19日在一年级魔法树学习群里,听了甘瑾老师的分享后,作为主持人和点评嘉宾的我的一些感悟,由语音转换成文字,并交由文小言整理后发出。
石榴班的孩子真是幸运,有这样一位理解他们、愿意倾听和关注他们的老师。在聆听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孩子们的画面:他们早上匆匆吃完早餐,迫不及待地赶往学校,想要尽快回到班级;放学后,他们与爸爸妈妈分享着班级里的趣事和老师的点滴。这样的班级,怎能不让人心生喜爱呢?
接下来,我想就甘老师今晚分享的几个点,谈谈我的收获。
一、游戏与训练——引导孩子静心
低年级的老师普遍面临一个难题:如何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很多老师采用让孩子恐惧的方法,如严厉的批评、惩罚,甚至不恰当的体罚,来试图达到这一目的。然而,这种做法只会消磨孩子的灵性。许多孩子在低年级时充满活力,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活力逐渐消失,眼中失去了光芒和精气神。
甘老师的方法则让我深感赞同。低年级孩子对游戏特别感兴趣,通过游戏,他们可以在无形中静下心来。例如,在玩“石头人”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安静了下来,全程没有责怪、命令和指责。此外,对于低年级孩子在排队等需要安静的时候,通过反复的训练,让他们逐渐明白老师的指令和期望。当然,低年级的孩子不可能整天都安安静静,因此,甘老师也会适时地激发孩子们的活力。
二、让孩子精力得到发泄——带孩子闹腾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精力特别旺盛。如果一味地压制孩子,会适得其反。我们学校有一个规定,不允许跨楼层活动。这导致二楼的孩子们在体育课上像发疯一样闹腾,因为他们的精力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泄。相比之下,一楼的孩子在课间和体育课上则更加安静和听话。
因此,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应该让他们在该动的时候尽量多动。就像甘老师一样,课间带他们玩耍,在课堂上也穿插活动形式的教学,以缓解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并为他们的精力提供一个发泄的出口。
三、发现教育契机——寓教于乐
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学习内容与孩子生活脱节,导致孩子缺乏学习成就感和体验感,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然而,优秀的教育者能够敏锐地把握教育契机,将生活与学科相结合。例如,甘老师观察到孩子上课总盯着窗外的果树,甘老师却未加指责,而是借此机会引导孩子研究窗外的果树。在研究过程中,老师不断呈现孩子的问题,并鼓励其自主探索,通过亲身沉浸式的体验,最终形成学习成果。这种将生活与书本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此外,甘老师还通过风筝研究等课外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和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孩子来说,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读写默写,而是一次次切实的体验。
四、环境布置——个性化
当前教育环境存在过度统一化和标准化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也抹杀了教育的多样性。然而,甘老师在环境布置方面颇费苦心。她强调个性化,不按照学校的统一标准行事。一个真正为孩子着想的班主任,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包括班会课的内容、课室的布置以及课间管理等。因为学生具有年龄特点,所以班主任必须因材施教,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这样的班级环境,让孩子感到自豪和满足。他们喜欢自己的教室和班级,因为环境布置独特且充满创意,很多作品都是学生亲手创作的。这样的班级,孩子怎么会不喜欢呢?
五、归属感——被需要、被看见、被满足
孩子对于学校的归属感至关重要。然而,很多学校虽然强调“校园是我家”,却未能真正创设家的氛围。孩子在学校如果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自然难以爱上学校。因此,教育者应该像甘老师一样,努力营造归属感,让孩子在班级中感受到被需要、被看见和被满足。
当孩子在学校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他们的愿望和想法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他们才会真正爱上这个班级和学校。这样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归属感。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今晚的感触:所有的教育,在教育之前一定是关系。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温暖、友爱的师生关系,正是我们教育的典范。当师生关系和谐时,孩子自然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