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在乎“人”,就没有完不成的工作

文摘   2024-10-13 21:25   广东  

1

新学期已经开始一个多月了,这学期恰逢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相比于老教材课的总量减少了,但每一课的内容增加了,并且还需要让七年级的孩子去理解阶级、货币、私有制、文明等概念——按理说这些概念到了初三或者高中再理解也没关系;再看如今考试的方向:越来越喜欢用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材料来考察学生的思维,美其名曰培养历史素养。


内容越来越多的课本,再加上不爱考课本内容的考试,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成绩一届不如一届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到了总结反思的时候,各地的家庭和学校得出的结论总是出奇地一致:


家长认为就是孩子不上心,如果把玩耍的时间都拿去学习,把手机平板没收,再在周末时找个辅导老师加餐一下,怎么可能学不会?

学校认为就是老师不敢管,纵容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走神、玩手指、趴桌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果时时紧盯、抓住碎片时间查漏补缺,成绩怎么可能上不去?


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是那么的苛刻,以至于连“不想学”的权利都没有。家长们相信没有做不好的作业,只有想与不想做;老师们相信只要学生认真去做他们布置下去的作业,不抄写不用科技,没有学不懂的知识。




学校领导相信没有管不好的课堂,只有想管与不想管。

学生成绩上不去,就是因为老师们懈怠、不愿意紧盯学生,不愿意对学生负责——只要管得足够精细,只要课上得高效,只要作业布置得科学,学生的成绩怎么可能上不去呢?




以上这些想法,都是无比正确的,但唯独看不见“人”:学生是人不是机器,学生的大脑也不是硬盘,而在学校里连疲惫都是有风险的、正常的生理需求是可能会被记录下来并通报批评的。


同样的,老师也不是教书机器。每个老师性格迥异、各有所长,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上课风格,根本不存在什么“最高效”“最科学”的课堂模式——有些课,它就是需要细细品味的,就是急不来的;

每一课的内容不同,对考试的重要程度也不同,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必须的”“合理的”作业量——有些课,它就是可以不需要作业的。



然而在他们眼里,“人”这个因素恰恰是达到目的的最大障碍——他们信奉丛林法则、是内卷的拥趸。他们相信没有什么工作是做不成的,没有什么目的是达不到的,做不到就是菜,就是因为太善良了。


2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鄙视良心,正是因为信奉这样“规则”的人多了,从学校到职场,社会的环境才会那么让人窒息。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想起了靖康之变时发生的一个历史小片段。



在开封城被金兵包围、北宋朝廷与金和谈的那段时间,城内百姓的生活物资、尤其是用来度过寒冬的柴火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以至于一些家庭开始烧家具取暖。在老百姓苟活的同时,城内的官兵也在加紧搜刮、凑足赔款好让金兵退兵。


他们先是威逼利诱,从百姓手上收缴了一些金银,然而这个数量还远远不够。于是乎,其中一部分官兵开始上门抄家,有的甚至挖地三尺,寻找百姓恶意藏匿的金银绢帛。


“使搜索百姓所藏金帛,皆亲至其家发掘凡十馀日。”

——《三朝北盟会编》


但即便是这么高强度的搜刮,也始终离先前约定的赔偿数额差距甚远。眼看着交付赔款的时间越来越近,开封府也越来越着急了。一些参与过搜刮的官员明白,能从老百姓那里刮出来的金银都已经差不多在这里了,剩下的就是他们的保命钱了,再搜刮下去会酿成危机的。


于是,有四个看不下去的官员(户部尚书梅执礼、开封府尹程振、礼部侍郎安扶、工部侍郎陈知质)联名给金国方面的负责人粘罕写保证书,说开封府的百姓家里已经搜索完毕,我们四人保证开封百姓的家里确实没有更多的金银了,如有欺瞒甘当军法。


“于是四人共结罪状,言金银并已搜括更无铢两,如后不同甘依军法,以申军前。”

——《三朝北盟会编》


就在粘罕找眼线确认情况、准备相信这四个人说法的时候,有几个北宋的宦官突然站了出来,给粘罕出了一个的主意,说现在开封最缺的就是粮食,想知道开封百姓家里还有没有金银,可以考虑卖一些米给老百姓,而且规定只能用金银来购买。


又内侍等有说黏罕者曰:“今城中百姓乏食,家家急欲得米,试令开场以米梦出籴,许以金银博易,便可见其有无之实。”

——《三朝北盟会编》


粘罕听到这个建议非常开心,马上命令开封府开始卖米:一两黄金换四斗米,一两白银换一斗米(金每两博米四斗、银每两博米一斗)。坚持不下去的开封百姓没办法,只能拿出私藏的金银去买米,以免被饿死。


粘罕发现那四个北宋官员居然把他当猴耍,老百姓明明还有金银,非说已经没有了,这不是对工作懈怠吗?愤怒的罕下令停止卖米,并且责问四人:“你们当初保证的,说百姓手里已经没有金银了,这些是什么?你是不是不把我当回事?”四人无言以对。


这四个“懈怠工作”的官员最终被金人下令处死,之后北宋朝廷继续安排得力的官兵加紧搜刮百姓。


有贫民兵卒以十馀铤金易数石麦者。黏罕等愈疑多有藏匿,持以责府尹官吏曰:“公言无有,博易何多?” 官吏不能为之对,遂杀执礼等四人,又斩其首,许其家以金银收赎。

——《三朝北盟会编》


3

以上这段历史只是非常小的一个片段,小到不会有人在意——就像如今都在专注于生存与发展,没有人会在意“人”的感受一样。现在的教研教学创新文章层出不穷,从小组合作到师徒结对,从积分鞭策到班级货币,我们能够借鉴的教学技巧越来越多。


然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丰富的教学技巧衬托的是教育的悲哀——因为他们都不在乎“人”的感受,都相信没有完不成的工作,没有上不去的成绩,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技巧罢了。他们不会在意,学生希不希望自己被当做数据看待,老师希不希望自己拿来被别人比较。


在校园里从没被老师在乎过感受的学生,在家里的想法从没被在乎过的孩子,他们长大出了社会之后自然就会把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一套奉为圭臬。他们压抑自己的感受,同时也瞧不起弱小,在他们眼里菜就是原罪,一切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



上网上的多了就会发现,人们对错误表现出几乎是零容忍的态度,同时人们对犯错也表现出极大的恐惧。一个正常人从小到大怎么可能不会犯错?同样地,一个正常的社会也不应该是嘲笑错误、不敢犯错的社会。


在课堂上,我总是会去鼓励那些想发言又不敢发言的学生。在我看来,对错并不重要,再幼稚的观点也应该有被表达出来的空间。每次看到学生发言后被另一些学生起哄嘲讽的时候,我都会第一时间表明态度,支持那位表达的学生。


在我看来,课堂上没有什么比自由放松地思考和表达更重要,自由才是创新与发展的源泉。没有人经得起拿放大镜去看,很多明星科学家也犯过错、做过离经叛道的事。那种别人一出错就破口大骂的,听别人讲话漏洞百出就幸灾乐祸的,都是让社会远离文明的行为。


一个文明的社会,弱者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应该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反过来。


推荐阅读:

1.即便没有遵守规则,我的学生也应该拥有体面生活的权利

2.看哪,那些未被欺负过的脸

3.强逼学生努力,是一种恶

4.孩子吃的最大的苦:正常太难

公元零年
小伍老师在校园里的教书生活随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