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工作的第二年,我曾一口气读完了梁卫星的《成人之美》。这是一部教师视角下的校园生活题材小说(没错,只是小说),以一个年轻的教师进入南方某校园工作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校园里复杂的人际关系、权力结构以及教学日常,让我看到了一个光鲜外表下暗流涌动的校园。
也正是这部小说,使我对学校教育祛了魅——不管是学校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老师,他们首先都是人。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有一种“青天大老爷”情结,他们相信手握权力的人一定能公正不倚地使用他们的权力,对事不对人。
诚然,历史上也闪耀过一些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但更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坐在那个位置上的只是和你我一样的道德水平的普通人,甚至可以说,他们当中一部分的道德水平还不如没受过教育的农民。
人很难抗拒权力的诱惑,这是人性使然,也是一个古老的历史难题。每个圈子总会慢慢滋生出自己的利益集团,他们往往会打着各种光鲜正确的旗号,相互配合、相互掩护,为了掩人耳目做着各种荒诞的事,并且试图让人们相信这才是正常的,这才是为他们好的。
最近的两个出现在校园里的新闻,就再现了这种荒诞。
第一件是发生在齐鲁工业大学的一个新闻。一栋女生宿舍突发火情,学生紧急撤离现场,没想到要在宿舍门口排队刷脸通过。
学校工作人员称让学生刷脸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我大致能理解他们的逻辑:作为宿舍管理员,我得知道每天有多少人进出宿舍,不然领导追责起来时我无法提供准确的名单就会很麻烦,所以我必须确保任务完成,即便是着火了,也不能在工作上有纰漏。
我想起一个地狱笑话:某学校组织火灾疏散逃生演习,学生听到警报后冲出教室,被老师喊住:“下楼不好好按队形走就给我回去重新整队!”
没想到有朝一日,我还能在新闻上看见类似的地狱笑话。
另一则新闻是云南富宁一中某高一学生,在学校的科技节开幕式上发表公开言论讽刺学校的一系列举措,随后他的声音被会场越来越高的背景音乐掩盖,几名工作人员合力将学生带离了现场。
让我觉得荒唐的是这件事情还有后续:当地教体局宣布成立调查组,对该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学校称已将学生送回家,由家长进行“监护”。
我不知道互联网是否还有记忆,同样是云南,不到一个月前,才出现过“饭堂臭肉”事件。在10月19日,官渡区联合调查组对涉事的长丰学校作出处罚,对该校校长作出免职处理,对教体局局长、分管副局长和区市监局分管副局长停职检查,对食堂承包商罚款624万元。
这个学校同样也有后续,而且就发生在11月份:
我看到的是学校矛盾的一面:一方面,很多学校对学生带手机、电话手表、零食饮料以及休息时间去打篮球,甚至是课间休息下楼捉虫子等行为采取雷霆手段,发现一例就严厉处理,并形成新的规定要求学生坚决落实;另一方面,他们又视法律为无物,对国家层面的改革政策投机取巧,企图隐瞒自己的违法事实。
他们一边琢磨着规避法律与投诉的对策,一边又制定严格的“法律”要求学生执行,并严肃批评那些违反的学生,这是多么理直气壮的分裂啊。
这一系列不择手段的“负责”,必须要用一个正确的名义来掩盖,所以他们都会说:“设置门禁与监控、没收学生篮球羽毛球拍、禁止学生带垃圾食品、禁止电子设备进入校园、不买保险不准进入校园、不交餐费不准用饭堂的桌椅、...这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都是对学生负责”——毕竟,只有学生越守规矩,他们才敢越不守规矩。
2
这周末看了最近上映的一部新电影《焚城》,讲的是一个医疗器材集团因为腐败导致一场辐射性火灾的爆发,之后围绕如何扑灭这场火灾,各方展开了一系列博弈。
影片里刘德华饰演的Simon(后面简称“S”)是一个有专业素养又有个性的专家,之前在从政时出现过事故被解职了。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政府就组织起一众专家开会讨论起应对方案,也邀请了有相关经验的S,然而S却拒绝前往会议室,而是驾车前往火场查看情况。
过来通知他去开会的工作人员警告S:“你这样做违反了《应急指南》,你应该第一时间跟我回去开会。”
而S只是冷冷地回应说:“你给我的报告就是开会时要看的,我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回去再看一遍?我打电话同样可以同步会议,有那时间我还不如去现场。”
在现场,S发现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火灾,因为他看到有伤员被救治时出现辐射伤,于是他回到会议现场,向临时总指挥(莫文蔚饰演的Cecilia,以下简称“C”)提醒说里面可能有放射性物质没被发现,如果不排除隐患说不定会出大事。然而,C与在场的专家都认为他在杞人忧天,因为根本没有任何报告显示当地的辐射值超标。
但很快,在一线的消防员传回信息,检测到火场辐射值飙升,没有足够的防护服无法继续扑火,只能暂时撤退。此时S在会场中根据数据提醒众人,这是一种放射性极强、对人体伤害极大的物质,建议C下令向市民公布信息并组织疏散。
C依旧相信消防队可以扑灭火情,因为组织疏散的代价实在太大了,甚至可能会失去市民对她的信任。权衡再三,她决定向市民隐瞒火灾真实情况,也严禁在场的人泄露信息给公众。
然而有趣的是,包括C在内的在场人员,都在会议休息期间偷偷联系自己的家人,让他们尽快离开。
之后随着调查的深入,S发现:火灾现场的放射性物质与一个腐败的医疗器械集团有关——恰恰是因为这些留在现场的放射性物质阻碍了消防队救火,才导致后来的火情失控,于是他向C建议立案调查这个医疗器械集团。
然而C的丈夫早就被他们买通,他们一起联合劝说C放弃调查,并承诺会低价提供扑灭火灾的关键材料。同样在场的S反复提醒C不要妥协,然而C在一番挣扎之后还是同意了谈判。
最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火灾终于被扑灭,但执拗的S不能接受这个医疗器械集团依旧逍遥法外。
于是影片的最后,在C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S违反保密协议向公众公布真相,坚称这场火灾不是意外,而是人祸,最终被捕入狱。
3
云南富宁一中学生在台上的勇敢发言,就很有《焚城》主角Simon的影子。其实对他来说,保持沉默才是损失最小的选择:他完全可以和那些站在台下沉默的学生一样,再熬个一两年,反正等毕业了就跟他没关系了。
如果都这么想,那么其实就相当于对那些人释放一个信号:我很老实,你快来欺负我。这只会使他们的“负责”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越来越不择手段——最后,也使得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焚城》中的火灾之所以拖到最后才勉强扑灭,恰恰是对作恶妥协的结果,是在场的人眼睁睁地看着火情一步一步走向失控。再看如今校园生态越来越恶劣,很难说不是对作恶妥协的结果:明知道很多东西不对劲,很多东西毫无意义,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还是会坚决去执行。
孩子就像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大人为了保证还能分到属于自己的一块,对孩子的权益避之不谈,却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就这么慢慢地看着孩子作业越来越多,休息时间越来越短,被越来越多双眼睛盯着,属于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少——这种不择手段的“负责”就是对孩子霸凌。
面对霸凌,孩子的厌学、抑郁甚至伤害自己,其实都是在呼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