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遭遇网暴,可能委屈几天,就算了。
首富遭遇网暴,那可不得了,他会先沉默,接着在九个月后,痛批平台滥用算法,不仅指出自己是受害者, 发起网暴的人也是受害者,要求平台创始人道歉。
如大家所见,钟睒睒最近炮轰张一鸣,又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暴风点。
更巧合的是,就在钟睒睒发言后不久,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就联合发文,针对算法滥用等问题展开治理。
算法能快速匹配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是不争的事实,但也把我们拉入“信息茧房”的泥沼当中,尤其是大数据杀熟,总是不知不觉把我们的钱包掏空。
从最开始人见人爱的天使,到现在人人喊打的魔鬼,连首富都不例外。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压根不需要所谓的算法推荐?
另一种意义的精神控制
最近与算法有关的一个事件,还有昔日体操冠军吴柳芳做了“擦边主播”。
她使用冠军身份搞擦边,到底合不合适,咱们改日再讨论。
图片说明:吴柳芳账号截图;图源:抖音
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擦边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很难杀死。尤其是如果你白天搜索过相关内容或进行讨论,那你晚上很大概率就会刷到擦边视频。
这其实就是和算法推荐机制有关,算法收集到用户偏好,便会给用户推荐相关内容。
算法还有一个机制是,会把热度靠前的内容向更大的流量池推荐,而擦边这玩意本来就很容易满足人们的窥探欲望,热度分发钟来,特别是广大男性比较偏爱此类视频。
这也是为什么,打开某直男的抖音或快手,你十有八九能刷到一个衣着清凉的女孩子,在扭屁股的视频。
部分用户爱看,算法的助力,擦边视频自然春风吹又生。
在小红书当中,甚至出现了一批“男友爱看擦边视频怎么解决”的笔记。
图源:小红书
此外,算法所带来的负功能也显而易见,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当中,刷一百条内容都是同质化信息,被动在自己的世界里转圈圈。
从知识接收的角度而言,并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就产生了“回声室效应”,人们在高度同质化的媒介环境当中,接收到的都是相同的信息,并且以夸张或扭曲的形式重复,久而久之,会让局中人以为这就是事实的全部。
这段传播学术语,翻译成人话,就是某些观点在封闭圈子里会得到加强。
就像有人提出“马斯克爱穿女装”,尽管还没有任何人去考证,但算法一个月给你推荐一千次类似的内容,并且还有人重复和你讨论,时间久了,你可能真的以为马老师有女装癖。
如此算法推荐,会带来两个恶果:
一是大家继续沉迷在同质化内容当中,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会盲目寻找各种逻辑不通的理由,也就很容易形成网暴,而平台或者一些网红,也能利用用户的情绪去炒作新的热点,流量是有了。
二是算法推荐下,用户可能会变成某些人操纵的思想傀儡,这可不是小灼乱说的。
在《埃隆·马斯克传》中,马斯克就说过,他收购X是想帮特朗普在2024年赢得美国总统。
虽然后面还写了一句“开个玩笑”,但X拥有5.4亿的月活,马斯克具备X的掌控权,也就掌握了美国民众的舆论导向,这其实很难说清楚马斯克到底有没有利用X去煽风点火,影响民众的投票,毕竟川普真的如愿了。
说到底,算法的存在,可能会让用户被他人控制。
更可怕的是,大家并没有轻易发现。
当然,这还没完,算法让人憎恨的,还有臭名昭著的“杀熟”。
抢钱又骗心
大数据的可恨之处,估计大家伙能说上三天三夜,最常见的,就是同一商品,同一平台,不同用户,却是不同价格。
以机票为例,就有网友爆料过,同一航班用不同手机搜索出来的价格分别是400元、481元和1330元。
差一点就算了,但是高达900元的差价,简直是把用户当成大冤种。
说好听点,是对你消费力的肯定;说难听点,就是直接抢你钱。
除此之外,算法还容易把人困在系统当中,如果你记忆力不错,肯定记得人物那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算法机制之下,骑手配送时间不断被压缩,平台却提高了整体配送效率。
可以看到,有算法的助推之后,平台是坐着火箭成长。
就像字节跳动,背靠抖音等深度依赖算法推荐的平台,早已变成全球知名独角兽,在《2024胡润百富榜》中,创始人张一鸣的财富比去年增长1050亿元,以3500亿元第一次成为中国首富。
还有滴滴、美团等互联网新贵的崛起,和算法推荐总是有密切关联。
即便是把目光放到国外,也有相同的逻辑,亚马逊、脸书、YouTube、ins、X等都在利用算法推荐内容。
一边是平台赚个盆满体满,另一边是用户沉迷其中,还被掏空钱包。
为了保护用户的权益,国内外早就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去治理算法滥用。
美国制定了《算法正义与在线平台透明度法案》、《过滤气泡透明度法案》等,要求平台披露使用算法推荐的过程和具体方法,强调的是算法需要透明性。
而在国内,治理算法滥用的行动也早已开始。
但搞了那么多年,算法歧视依然存在。
从“有需求就有市场”的角度去看,这难道在告诉我们算法推荐可以被滥用?
事实并非如此。
给普通人的一些平权
不能否认的是,算法推荐是一种科技进步。
它刚开始在国内出现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被用户憎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这就要提到现在已经过气的今日头条,把个性化推荐应用于新闻领域当中,把新浪、腾讯、搜狐、网易传统四大门户网站拍在沙滩上。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网民深刻感受到了算法推荐的魅力,系统能读取个人的兴趣偏好,自己喜欢的内容就会找上门来。
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海量信息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谁不爱啊。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从“人找内容”变为了“内容找人”。
这种区别于过去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传播方式,算法推荐是去中心化的过程。
简单理解,就是不再由一些权威媒体,有影响力的媒体发布内容,才能给大众看到,通过算法推荐之手,即使你是一个无名小卒,也有机会被全世界看到。
最近火遍全网的晓华、去年年末的闻神、郭有才、还有佛山电翰、王婆说媒、理塘丁真等,无不在上演被算法机制砸中后,普通人也可以“逆天改命”的范本。
图片说明:左为佛山电翰,右为郭有才;图片来源:抖音
同时,算法也能让平台变成普通人发声的渠道。
过去在中心化的控制之下,普通人在博客、社媒发声可能只是一次自嗨,广泛传播并非易事,而算法推荐会根据内容、用户兴趣点、热度向更多人推荐。
如此,普通人也能轻易获得“被看见”的机会。
但算法推荐的B面我们也看到,除了我们上文提及的沉迷、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网暴之外,它还可能是标题党、虚假消息、黄色新闻的始作俑者,给我们带来一个嘈杂的网络环境。
反过来,你也可以说算法没有任何偏见,众生平等,就连首富也没有逃过网暴。
算法的善与恶,指向了我们的确需要算法,但不需要算法滥用。
这又注定了不是单纯靠国家去治理就OK的,在算法当中的你我他都是阻拦算法滥用的重要一环。
别以为小灼在说胡话,“人多力量大”在算法治理当中也适用。
在推特还没改名为X的2021年,它就发起了一场算法偏见竞赛,邀请全社会有兴趣的人群,寻找自动裁剪图像算法(推特图像的一个功能)中存在的偏见和危害。
起因是大量用户发现,推特的缩略图总是显示白种人的脸,肤色较深的人则被忽略,因此该算法被指存在种族和性别偏见。
图片来源:Twitter研究团队论文
但找出这些算法伦理漏洞工程量很大,推特负责人还直言"我们无法单独解决这些挑战”,于是就搞了这个竞赛,第一名还能有3500美元奖金。
可以看到的是,倘若国内平台也借鉴一波,相信大家伙都愿意参与其中。
但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平台行动,我们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算法俘虏。
为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愿意从今天起,关闭那个可怕的“个性化推荐按钮”!
往期推荐